缩略图

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游戏教学的使用误区与解决策略

作者

耿甜甜

石家庄市阳光小学 050000 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050000

摘要:在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中,游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游戏教学也存在一些误区,如游戏设计偏离教学目标、游戏体验无法普及到每位学生以及游戏缺乏创意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包括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游戏、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游戏、改造及创新传统游戏等。通过实施这些策略,可以充分发挥游戏教学在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游戏教学;解决策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低段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它既是游戏期的结束,又是学龄期的开始。因此,这一阶段的过渡对于家庭、学校及学生个体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的游戏教学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心理冲突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游戏教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其教学效果。因此,本文将对小学低段心理健康学科中游戏教学的使用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游戏教学使用误区

(一)游戏设计游离于教学目标

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合理的开展游戏方法来组织教学,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还能逐渐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干预学生各项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1]在这一定义中明确指出,游戏的设计是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游戏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教师为了呈现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而忽视了游戏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联系。这种游戏教学的设计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游戏体验缺少全员参与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在小学低段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心理健康课程。一节心理健康课程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课程时间为40分钟,一位心理健康课老师面对班级20-55不等人次的学生进行授课。面对这样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人数众多的现状,心理游戏出现了无法顾及班级所有学生感受的挑战。因为心理健康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色在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这不是教授知识的课程,而是需要学生去感受、体验、思考、感悟的课程,更有甚者这种体验感悟是个性化的、独特的,需要本人亲自参与和诉说。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实状况及课程的特色,需要对游戏进行合理设计及应用,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触动学生的内心。

(三)游戏种类需要多样创意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将游戏分为生活适应类、自我意识类、学习益智类、人际交往类及情绪调适类等五大类。[2]目前,小学低段心理游戏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和情绪调适等三个方面种类较多,但在生活适应类和学习益智类方面缺乏多样的游戏种类选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有些规则复杂、程序较多的适合高年级使用的游戏没有经过精简或创新直接放在小学低段使用,导致课堂游戏实施困难,没有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同一游戏的重复使用,让课堂缺乏灵动,导致学生上课的新鲜感和体验感有所降低,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课程的吸引力和效果。

三、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游戏教学的使用策略

(一)基于低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任务设计游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2年)》修订版中指出小学低年级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3]根据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运用有针对性的游戏教学,实现游戏设计与教学任务的匹配,达到提高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实效的目的。

1.利用周边资源,储备大量心理游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一个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游戏的储备是必须要有的。这一储备可以从两个方面获得,第一方面是心理健康教学的书籍。书籍中可以找到较多的心理健康游戏的介绍及应用案例,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收集各种心理游戏资源,包括传统游戏和现代创新游戏等。第二方面是通过实践多看多听多借鉴。在实践中,首先通过观摩线下课程或线上网络优秀课例的方式,多学习游戏教学在低段心理健康课程中的应用,并思考游戏应用的失败之处及成功经验。其次可以多参与关于游戏在教学中应用的成功和失败案例的讨论,间接增长教学经验。最后,心理健康教师不要仅拘泥于自身这一学科的教学中,其他学科的游戏形式、方法如果合适也可以借鉴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中来,拓宽心理游戏的来源渠道。

2.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或改造游戏。在进行具体课时设计时,首先要分析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要有明确的指向性、表述具体、可操作强,这是选择或改造教学内容的基本前提。其次,若游戏直接使用便可达到教学目标,则可以“拿来主义”。若游戏的规则、使用条件、针对对象有所不同,则需要对游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以便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地达成本课教学目标。例如,规则复杂的游戏活动可以简化相应的环节;需要道具的游戏活动可以根据现有的物品进行代替等,都是可以改造的细节。

3. 根据教学过程设计游戏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合理的融入游戏环节可以起到不同作用。导入环节的游戏设计,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唤醒学生上课的状态,揭示本课的学习主题,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调。团体转换环节的游戏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团体工作环节的游戏设计,可以诱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体现课程的深刻性。团体结束环节的游戏设计,或带给学生无尽的思考空间,或整理本课的学习内容,或放松学生心情。因此,教学环节中游戏的合理融入,能够循序渐进、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同时,还要注意游戏环节的衔接和过渡,使游戏教学更加流畅和自然。

(二)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助力学生体验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且是未来教学发展的新方向。在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中,信息技术在帮助解决全体学生进行游戏体验的问题上亦发挥了重大作用。

1. 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游戏体验。小学低段心理健康课堂部分游戏进行活动时,老师常常随机点名让学生体验游戏或者小组中推选一位学生作为代表参加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形式是平时的常态。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独特性,游戏只有个人亲自体验才能真正有所感悟,这不是替代强化就可以达成的。因此,在班级人数、教学内容不能改变的现状下引入信息技术设备,如电脑、平板等,设计虚拟游戏或在线互动游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游戏中来。通过分组合作、轮流体验等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游戏体验。

2. 利用信息技术设备留存每个学生游戏后的真情实感。心理健康课程注重体验和感悟的学科独特,也注定了心理健康课程是一门生成性的课程。生成性的课程在于要及时的展示和留存学生课堂上的所感所悟。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发言只是课堂生成的冰山一角,应该鼓励每个学生分享自己的游戏感受和体会。在现实条件困难的情况下,我们运用信息技术设备让小学低段的学生以留言或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本课的感悟,既可以让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也是一种学生个人成长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帮助记录学生的点滴成长和思考。

3. 运用信息技术设备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游戏活动。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为每两周一课时,游戏教学也是仅在心理健康课上进行实施,这样长周期的课程安排及小学低段学生长时记忆较短的特点,常常导致心理健康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但运用信息技术设备后,游戏活动不仅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目前个人困惑及教师培养目标等因素综合考虑,向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学会情绪调节方法、学习小技巧等心理知识,随时让学生感受到心理支持。

(三)在传统游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或创新

在传统游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创新,不仅能够丰富游戏的形式与内容,还能更好地适应小学低段学生的需求,提升游戏的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1.在缺乏游戏种类的心理健康领域内进行游戏开发。生活适应类和学习意志类这两大领域内的心理游戏相对较少,常常使得心理课堂显得沉闷拘谨。因此这两大领域的游戏活动需要进行开发,增加游戏的种类,帮助学生在这两大领域的学习也能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对于生活适应类游戏,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现实生活的场景,如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这类游戏要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互动性。学习意志类游戏则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坚持精神。例如,可以开发一些解谜游戏或益智闯关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尝试、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毅力和学习能力。

2.改造符合小学低段特点的专属游戏活动。心理游戏中有很多既有趣味性又有意义的心理游戏,但却因不适合在小学低段进行而舍弃,其实经过改造可以成为符合小学低段学生认识水平和特点的游戏活动。例如,在一款策略游戏的原游戏中包含大量的文字说明和复杂的战略部署,这对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可能难以理解。但只要简化游戏规则,减少文字量,增加直观的图形界面和动画效果,就可以使游戏更加生动有趣且易于上手。这一策略游戏不仅成功点燃了小学低段学生的游戏热情,还在游戏中学习并掌握了相关的策略。

3.在日常游戏中融入新鲜元素和创意玩法。为了提升游戏的新鲜感,可以根据现实情况加入一些新鲜元素和创新玩法。这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游戏机制、角色设定或故事情节来实现。例如,在一款传统的跑酷游戏中,我们可以增加虚拟现实(VR)技术,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游戏的刺激与乐趣。在团体合作的游戏中设计具有互动性的多人在线游戏,让孩子们能够与朋友一起组队挑战,共同完成任务。此外,定期更新游戏内容也是保持新鲜感的有效方法。

游戏教学在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备受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师推崇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下,小学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作为辅助,通过改造或开发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游戏活动,使得游戏教学能更好地贴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升小学低段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小学低段学生顺利渡过心理冲突期,完成一个华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黄斯瑜.游戏教学法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02):154-155.

[2]孙晨曦.设计游戏活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教书育人,2021,(22):36-37.

[3]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本论文为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小学低段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游戏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效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2023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