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教师闲暇生活的遮蔽与创生

作者

宋雪璐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作者简介:宋雪璐(2000-),女,山西高平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学原理研究。

[摘要]小学教师的现实遮蔽体现在闲暇空间界限模糊、闲暇时间严重压缩、深度休闲的缺失。而这种闲暇生活的遮蔽是制度规训、文化压迫与自我内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需要从制度、文化和个体三方面解构遮蔽网络,促进小学教师闲暇生活的创生。

[关键词]闲暇生活;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闲暇是个人幸福与发展的基础。小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启迪心智、塑造人格的根本作用。然而,在信息时代和社会“加速”的双重背景下,小学教师在肩负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也被动地卷入到各种非教学任务中。多重角色的累积效应使教师不得不在不同性质的工作之间穿梭,逐渐脱离了其作为专业教育者的本体属性,沦为“符号化的程序执行者”。[1]这在无形中挤压了教师的闲暇时间,严重影响到教师闲暇生活的质量。

一、小学教师闲暇生活的现实遮蔽

闲暇生活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等主要活动之外拥有的休息、娱乐、社交和个人发展的自由时间。马克思曾提出“时间实际上是人的积极存在,它不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发展空间。”[2]闲暇生活能够给予小学教师一定的身体养护,促进其内心的丰盈与自我发展。然而,小学教师的闲暇生活往往被多重因素所遮蔽,具体体现在小学教师的闲暇空间界限模糊、闲暇时间严重压缩和深度休闲缺失三方面。

(一)闲暇空间界限模糊

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工作突破特定空间的限制,通过使用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便可随时随地进行办公。然而,智能设备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无形中与教师绑定,原本安静的休息空间不断被工作任务侵占,使其难以完全脱离工作状态。

(二)闲暇时间严重压缩

非教学性任务的不断累计显著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同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小学教师以高度责任感和情感投入,在教学之外投入大量精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心理成长和家校沟通,进一步压缩了他们的闲暇时间。

(三)深度休闲的缺失

即使在难得的闲暇时刻,教师也常受到“职业角色内化”的影响,在闲暇生活中不自觉地思考教育问题,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心放松。这种浅层休闲窄化了教师的休闲选择,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和职业倦怠。

二、小学教师闲暇生活的遮蔽归因

小学教师闲暇生活的遮蔽是制度规训、文化压迫与自我内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其成因:

(一)制度性归因:行政化教育管理下的时间殖民

学校在要求小学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承担撰写材料,参与评估检查等非教学性任务的要求,直接压缩了教师的休闲时间。此外,小学教师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仅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更多还涉及教师科研、培训竞赛等成绩表现,这使得教师不得不牺牲闲暇时间参与科研竞赛活动以适应量化管理的方式。而移动设备与工作软件的广泛使用则在无形之中加强了工作与教师的深度绑定,进一步加剧了时间殖民现象。

(二)文化性归因:道德绑架与工具理性的合谋

社会对教师的“圣人化”想象构成沉重的文化枷锁。“媒体将教师形象神圣化、崇高化,表现为对某一优秀的教师及其事迹无限拔高,宣传方式极尽感染力。”[3]春蚕到死丝方尽”式的无私奉献叙事,将牺牲闲暇等同于师德高尚,使教师对于休息产生了羞耻感,无形中强化了对教师的道德绑架。这同时,教师发展被简化为工具化晋升游戏:职称评定要求下的论文发表、竞赛获奖、继续教育学分积累,迫使教师将本可用于休闲的时光转化为功利性“自我投资”。这种“为发展而发展”的异化逻辑,使闲暇沦为职业竞争的附庸。

(三)主体性归因:自我规训与认知窄化的内化

长期生存于科层制与社会期待中,教师逐渐将“敬业奉献”内化为自我要求,最终师成为备受规训又不断进行自我规训的人,主体性意识丧失,彻底失去了反思批判性,导致其主体性意识、创造性能力逐渐丧失。[4]教师由于职业特殊性,往往形成较为单一的认知结构,过度聚焦于教化他人,而忽略了自我的生活与兴趣需求。同时这种认知窄化也使教师在规划个人时间时,更倾向于选择“有益于职业发展”的活动,而非纯粹的个人兴趣或放松娱乐。

三、小学教师闲暇生活的创生对策

小学教师闲暇生活的创生,需从制度、文化和个体三方面解构遮蔽网络,引导教师要学会休闲娱乐,改变工作心态和生活方式,从工作中的“机器人”走向生活中的“健康人”。[5]

(一)制度支持层面:划定时间边界与优化管理机制

政府应当积极关注小学教师的职业生存状态,明确教师负担治理的核心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划定教师工作内容与时间边界,保障小学教师的闲暇时间。同时政府应与教育部门、学校进行积极联动,加强对教师负担治理工作的监督与评估。学校也应当探索更加人性化的时间管理制度,保障教师的休息和休闲时间。并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积极引导社会和家长建立对教师的合理、合情的期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闲暇生活的时间困境。

(二)社会文化层面:重塑教师形象与构建支持网络

社会应当“给‘圣化’的教师形象‘祛魅’,奉持合理的教师角色期望。”[6]媒体应减少对教师”带病上课“等案例的过度报道,并将注意力转移到宣传小学教师在教学创新、课程开发等专业领域的突出贡献,引导公众以更加正确的视角看待教师形象。同时社会层面应当积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构建起多层次的教师支持体系,开展教师心理咨询等公益活动。除此之外,全社会也应发起呼吁,倡导社会共担教育责任,政府与社区共同推动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共享,,如引入社会志愿者参与课后辅导等,使部分教育服务由社会力量分担,减少教师的额外工作压力,为其闲暇生活的恢复创造条件。

(三)个体行动层面:提升闲暇能力与重构身份认同

在教育工作节奏加快、任务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自身时间管理意识,有意识地借助时间管理工具优化日常工作流程,确保闲暇时间的完整性和质量。已有不少研究证实, 提高教师时间管理能力, 可以有效降低工作倦怠。[7]同时,教师还应特别警惕“职业角色内化”所引发的自我规训现象。这种自我规训表现为教师在长期工作中逐渐将教师角色作为唯一身份认同,不自觉地延长工作时间,即便在本应休息的闲暇时刻,也不断将工作责任和压力内化,导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放松和恢复。

五、结语

小学教师闲暇生活的遮蔽现象,本质上是现代性困境在教育场域中的微观投射。在效率至上的教育生态中,教师的闲暇时间常被视为可压缩的“剩余资源”,其精神空间亦被绩效指标、道德规训和角色期待持续殖民化。这种遮蔽不仅体现为物理时间的机械切割,更深层的是主体性价值的消弭。要实现教师闲暇生活的有效重构,需要从制度、文化与个体三个层面进行系统性变革。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唤醒人的主体性,这一命题同样适用于教师群体。唯有当教师真正拥有舒展自我的精神家园,教育才能褪去工具理性的枷锁,回归生命对话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雪凌.中小学教师负担表征透视、形成机理及纾解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4,11(06):101-1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 1979.532.

[3]杨浩.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陈祖鹏.论教师的“行动”素养:内涵、遮蔽与复归[J].教育科学研究,2022,(07):86-92.

[5]毛聪颖.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09,(11):56-58.

[6]曹俊军.论教师幸福的追寻[J].教师教育研究,2006,(05):35-39.

[7]童星.初中教师工作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的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7,29(02):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