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学理论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用分析
赵璐瑶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 桂林 541000
摘要: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课程中的核心板块,而图像学的方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它被广泛应用于分析艺术现象、解读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视觉语言、历史背景及文化意义的方法。本文针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教学现状,着重分析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理论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必要性和实践策略,望引发教育者对于艺术与其他各学科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为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探索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图像学理论;高中美术鉴赏;应用分析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
(一)传统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的局限
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多为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模式,从时代背景出发讲解画家和作品,虽能帮助学生梳理艺术史脉络,但忽视了艺术与社会文化的联系,将“美育”的培养变成了对“智育”的培养,难以培养出当今社会所需的多元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没有紧跟时代
在全球化、数字化浪潮的驱动下,艺术创作的媒介与传播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与变革,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内容更新滞后,未融合最新知识技术。这导致学生难获与现实紧密相关的艺术信息,无法深入了解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元化表达与功能。此外,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不合理,侧重教材,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学习也是以机械化的方式进行学习,没有灵活的应对美术鉴赏知识,缺乏举一反三的思维[1]。
(三)忽略学生审美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目前国内高中的美术鉴赏课,对于鉴赏片面地理解为对“美”的强制欣赏,使得学生对于美术鉴赏课程蒙上阴影,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不仅对美术鉴赏课程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也必将对学生终生的艺术素养的养成增添障碍[2]。更为严重的是,它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及欣赏美、发现美的潜能。高中时期学生探索欲强,缺乏引导容易导致部分高中生将视觉满足等同欣赏能力,盲目追求“个性化”。
二、图像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美术欣赏与创作的兴趣
图像解读能帮助师生更为透彻地领悟艺术作品,若想进一步加深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对图像解读的热情与积极性,教师还可利用图像描述、图像分析和图像解释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各类艺术作品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合理地利用互联网上的相关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可以带学生到美术馆和博物馆参观,让学生对在脑海中将所见图像简单分类。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直观、迅速地感知图像,而且能增强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3]。
(二)搭建立体知识体系和促进跨学科融合
图像学作为一门融合了艺术史、社会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综合性学科,不仅能够充实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内容,而且能够提供一种深入解读视觉符号与文化语境内在关联的独特视角。将图像学结合美术课堂,可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发现美背后的意义[4]。同时,引导学生多维度剖析艺术作品,提升批判思维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构建全面立体的美术知识体系。运用图像学理论促进跨学科学习,学生可深入理解艺术与历史、社会、文化的关系,凭借多学科融合视野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教师对于美术作品的解读,缺乏自主探究的机会。而图像学的引入改变了这一局面。例如,在前图像志描述阶段,学生需细致观察作品元素,如人物形象、色彩等,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进入图像志分析阶段,学生探究元素关系、艺术手法及社会文化因素,锻炼独立思考能力。图像学解释阶段更是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学生在理解作品基本信息和分析其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逐渐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
三、图像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图像学理论分析艺术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按图像学三阶段理论分析画作:首先,全面观察画作,列举各元素,建立初步认知;其次,在此基础上联系元素,系统阐述主题和题材;最后,深入剖析画作中的深层意蕴与文化价值。学生掌握了图像学的三阶段分析法,能够有效鉴赏美术作品,从而专心汲取教师传授的知识,细致地体会与感悟[5]。以尼德兰画家扬·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为例,虽然这幅作品描述的是一个富有的尼德兰家庭的新婚场面,也有很多与婚礼相关的细节,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学生们往往只是粗略浏览,并没有去探究它背后的内涵。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图像学方法分析画中各部分的象征意义,包括红色的杯子、新娘白色的头巾和绿色的衣服、新郎的手势、蜡烛、小狗、桔子和苹果、鞋子和墙上的镜子等等,学生立刻对作品产生了浓厚兴趣,认真观察思考,并热烈讨论,课堂氛围充满活力。在探索中,学生逐渐领悟了作品的深层及文化意义。
(二)加强图像解读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中美术教学要选择那些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美术作品,将其引入课堂,同时教学生用艺术手段表现生活。因此,提升学生的图像解读能力至关重要,教师也应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擅长将图像解读融入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图像解读、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比如印象派绘画中对光影和色彩瞬间变化的捕捉,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在不同时段、不同天气下所看到的自然景色的色彩变化息息相关,学生在理解了这种关联性后,再看图像时就会主动联系对生活的感悟,而在面对生活场景时,也能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和思考。美术课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6]。
(三)挖掘图像深层的文化传统与价值
图像学理论指出,艺术作品与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解读这些作品时,解释者需努力将自己置于作者的时代环境中,采用当时的审美视角进行深入理解,同时依据丰富的文献资料以及当时社会背景、民众的心理承受力以及作者个人的成长环境等。通过考察这些因素以揭示创作初衷和文化意义。在美术教学中,这些分析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及其背后的世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若能融入适宜地图像学理论,使他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图像表面形式的欣赏上,而是深入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包容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从文化的高度去鉴赏和解读美术作品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在当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教学里,图像学的应用有着重要意义与多元路径。一方面,要与教学情境深度融合,构建形式多元的美术鉴赏课程,以此激发学生鉴赏兴趣,为其全面发展筑牢根基;另一方面,教师需积极寻觅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助力学生积累艺术、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知识。将图像学方法全面且深入地融会于美术鉴赏教学之中,能促使学生逐步构建起自身独特的审美认知与文化理解体系,实现美术素养的有效提升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兵.核心素养语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精准构建[J].美术教育研究,2019,(12):124-125.
[2]刘晓文.核心素养时代高中美术鉴赏的“教”与“学”[J].美育学刊,2020,11(01):13-18.
[3]李雅锋.图像学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孟繁博,吴丹.潘诺夫斯基图像学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的运用[J].流行色,2020,(06):144-145.
[5]王芳.图像学在初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2,(18):182-184.
[6]孙鑫.论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