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湖南花鼓戏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许子怡
长沙理工大学
摘要:湖南花鼓戏作为湖湘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大量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湖湘文化中文化负载词的精准翻译,对湖湘文化走向世界意义重大。《湖南花鼓戏补锅》以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深入剖析文化负载词在湖南花鼓戏中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顺应论》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可以帮助国外观众深入了解湖南花鼓戏的文化内涵,也可以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顺应论;文化负载词;湖南花鼓戏;《补锅》
湖南湖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戏曲剧种,以独特的艺术风格、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百姓喜爱。作为湖南花鼓戏的经典剧目,《补锅匠》讲述了年轻的补锅匠与一位试图改造女儿择偶观念的的故事,其中包含了大量文化负载的文字,具有湖湘文化的特色。准确的翻译文化负载词有利于湖湘文化传播。
翻译如同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消除语言隔阂,使不同文化背景者能够彼此了解、沟通并携手合作。从古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播,到今天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国,翻译活动同样源远流长,从佛经翻译到现代文学作品的对外翻译,翻译将中华文化推向了世界舞台。在戏曲领域,湖南花鼓戏文化负荷词的翻译,可以让世人更好地认识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感受湖湘文化的韵味。
旨在结合文化负载词与语言顺应论,探索其在《补锅》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应用过程,以期为英译湖南花鼓戏文化负载词,推动湖湘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更规范的方法。
全书共分四个部分部分,阐明翻译中的顺应论研究,既有理论渊源,也有主要概念;第二部分对文化负载类词语进行分类,结合“补锅”具体分析各类文化负载类词语;第三部分从顺应论的四个角度对“补锅”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四部分是总结研究发现和成果的的结论。
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湖南花鼓戏文化负荷词的准确翻译,对提升湖湘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顺应论》为译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解决翻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
一、翻译中的顺应论研究
(一)顺应论的起源
顺应论的概念最初是从生物进化论衍生出来的。达尔文提出的“适者生存”原则,强调了在自然选择中,生物适应环境的变化。后来比利时语言学家JefVerschueren将进化论的理念引入语用学研究领域,同时结合皮亚杰认知心理学中主体对刺激的的观点,形成了语言顺应论。在这一理论中,“顺应”从生物学领域的“适应”概念转变为语言学领域的概念,强调语言语言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根据沟通需要,相互适应,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二)顺应论的主要概念
语言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背后的原因涵盖了很多方面,比如概念,语言,语言的外在。可变性、可协商性和适应性是语言选择的三个原则。
变化性是指语言选择的范围不不变的,而是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变化的。比如,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面对不同的交际对象时,会选择不同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可协商性是指语言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地根据具体的交际情景进行调整。例如,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根据文本的受众的需求等因素进行谈判,确定最适合自己的译法。适应性要求语言使用者必须选择最合适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在翻译中,由于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社会、文化、语言、认知等各种因素都需要译者综合考虑,翻译过程中的随机应变也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绝对的的随机应变。因此,译者需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选择译法,并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以最灵活的方式顺应翻译任务的进行。
二、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文化负载词富含文化内涵,是特定文化与事物、现象、观念等独有的语言符号。他们体现了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活动方式和价值理念。文化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往往容易引起国外读者甚至国内不同地区读者的理解困难。在湖南花鼓戏《补锅》中,有大量的文化负荷词,准确地翻译它们是传播湖湘文化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补锅》中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这三类的翻译。
(一)物质文化负载词
物质文化负载词与民众物质文化生活密切相连,涵盖衣、食、住、行等日常各方面。在“补锅”中,像“锅”、“围裙”、“竹篮”等都属于此类词汇。这些看似平常的物件,在剧中却往往有着特别的文化意义。以“锅”为例,它既是日常生活中的烹饪工具,也可能象征着家庭生活的烟火气,还可能象征着剧情中传统的生活方式。
译者通常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物质文化负载词。比如,在翻译“补锅”这一剧名时,如果直接译为“RepairthePot”,虽然能传达基本动作,却无法体现其中蕴含的传统生活场景和文化韵味。可以考虑译为“Mending the Pot: A Story of Traditional Hunan Life”,让国外观众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行为背后的文化意义,感受湖湘地区传统的生活气息。又如,剧中提到 “竹篮”,若直译为“bamboo basket”,难以展现其在湖南乡村生活中的特殊用途和文化价值,可译为“Bamboo Basket, an Essential in Hunan Rural Life”,补充说明其在当地生活中的重要性,帮助国外观众理解。
(二)社会文化负载词
社会文化负载词具有鲜明的社会风俗习惯和时代特征,体现了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在“补锅”中,亲属称谓、当地婚俗习惯等相关词语,都是社会文化负荷词语的反映。比如湖南地区一些特有的长辈称呼,与普通话中的称呼存在差异,其背后包含着浓厚的家族观念和地域文化特色。
翻译社会文化负荷词时,需要译者根据特定语境,选择恰当的英语对照词,必要时加入相关的历史背景或文化说明。例如,剧中出现对父亲的姐妹的独特称呼 “满满”,若直接音译为 “Manman”,国外观众可能无法理解,可译为“Aunt (a unique Hunanese term for father's sister)”,既给出了英语对应词,又通过注释说明其特殊含义和地域特色。再如,剧中涉及到湖南传统婚俗中的“送彩礼”情节,“彩礼”不能简单译为“bride price”,可译为“Betrothal Gifts in Hunan Traditional Marriage Customs”,让国外观众了解这一习俗在湖南婚俗中的具体内涵和文化意义。
(三)语言文化负载词
语言文化负载词主要指那些具有独特语言结构和表达特色的词汇,如湖南花鼓戏中的方言俗语、富有韵律的唱词等。湖南花鼓戏的唱词往往运用押韵、对仗等手法,音乐性强强,是其语言文化负荷的体现。而且剧中还会出现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将湖湘地区的语言风貌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译者应遵循功能对等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和句式风格灵活运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在翻译押韵的唱词时,可以尝试在英语中寻找类似的押韵方式,尽可能地保留音乐美感的原文;对于方言词汇,如果有对应的英语表达,又能传递其文化内涵,则可直接套用;如果不能,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让国外观众既能感受到语言的特点,又能领会其中的含意。
三、《补锅》中文化负载词的顺应视角
《补锅》通过精彩的独特的表演形式,将湖南地区的风土人情、百姓生活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国外观众来说,了解剧中的文化包袱是感受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方式。但由于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译者以语言顺应论为指导,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一)顺应的语境关联成分
译者在翻译时,需要充分了解源语言的语境和文化背景,联系上下文,尽可能的让源语读者理解。比如《补锅》里就有这么一句台词:“咯号子打得好有韵味哟!””其中,“咯号子”是具有湖南地域特色的词汇,指的是一种劳动号子。“韵味”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情趣,一种风味。如果直接译为“This chant is very charming.“虽然传达了大致意思,但‘咯号子’这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蕴含的文化内涵并未体现出来。”考虑到语境关联成分,可译为“This Hunan - style work chant is really full of local flavor.”,这样的翻译既解释了“咯号子”是湖南风格的劳动号子,又用“local flavor”传达了“韵味”所包含的地方特色,使国外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台词背后的文化意义,与剧中的情境产生共鸣。再如,剧中提到“赶场”,这在湖南地区指的是去集市进行买卖等活动,若脱离语境直译为“rush to the field”就会造成误解,结合语境应译为“Go to the Country Fair (a common activity in Hunan countryside)”,帮助国外观众理解这一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
(二)顺应的结构对象
符合结构对象涉及词汇、短语、句子等语言结构,也涉及音韵、词位、文体等层面。译者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做到功能对等。
在“补锅”的唱词中,常有押韵的情况,以增强唱词的音乐性和感染力。比如:“郎对姐对花,到田埂下一对。”“这两句唱词,‘花’和‘下’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翻译时,为了保留这种音韵美,译者可以试着在英文中寻找押韵的字词。译文可以是“Love flowers, lady loves flowers, they match each other down to the field ridge.”,这里“flowers”和“ridge”虽然不完全押韵,但在英语的发音中具有一定的韵律感,尽量让国外观众感受到原唱词的音乐特色。
(三)顺应的动态性
顺应的动态性体现在翻译时要考虑句子的变化性、协商性,还要考虑环境、结构的变化。译者需要灵活选择翻译方法,根据具体的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来保证译文的完整和准确。
比如在《补锅》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老大爷对补锅匠说:“你小子手脚麻利的哟!”“娃子”是湖南话里对小伙子的称呼。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翻译成“Youyoungman”,虽然可以传递基本的信息,却丧失了方言所包含的地域文化特征。考虑到顺应的动态性,结合具体语境,可译为“You're such a quick-handed lad, you Hunan - style young fellow.“这里既用‘lad’来表达‘青年男子’的意思,又通过‘Hunan-style’点明了这是具有湖南特色的称呼,让国外观众在理解意思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地域文化。”而且句子结构根据上下文进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再如,剧中人物说“搞么子”(意思是“干嘛”),在不同的情境下翻译起来就不一样了。若在日常询问场景中,可译为 “What are you doing?”;若带有一些不耐烦情绪时,可译为“What on earth are you doing?”,根据具体语境灵活调整翻译,体现顺应的动态性。
(四)顺应的意识突显性
顺应的意识显著性强调译者,译者的文化背景和对目标受众的考量都会对译者的选择产生影响。译者在翻译《补锅》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要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译法,这样才能提高译文的质量。
比如剧中提到湖南的一种传统小吃“糖油粑粑”,如果直接译为“sugar-oilbaba”,国外观众可能很难理解这是什么食物。译者考虑到观众的文化背景和纪录片的传播需求,可译为“Glutinous Rice Balls in Sweet Oil Sauce, a Popular Hunan Snack”,这样不仅解释了食物的原料和制作方式,还点明了它是湖南的特色小吃,让国外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种译法体现了译者的意识显著性,通过对译文的合理选择,使湖湘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按照顺应论的四个视角进行翻译和选择,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准确,在功能上实现文化负载词的等效,有利于湖湘文化的对外传播。
四、结语
本文以顺应论为指导对湖南花鼓戏《补锅》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研究,系统梳理了顺应论的相关理论,详细分析了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其在《补锅》中的具体体现,并从顺应论的四个角度探讨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遵循顺应论,可以有效提高翻译质量,增强译文的文化传播效果。
该研究顺应了当今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潮流,顺应了翻译研究工作的发展需要。此举一方面有助于加深海内外观众对湖南花鼓戏文化内涵的认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使世界对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一个更好的认识;另一方面丰富了戏曲翻译领域语言顺应论的研究,扩大了理论的应用范围,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新新借鉴。通过对“补锅”这一经典剧目的研究,可以为湖南花鼓戏其他剧目的文化负荷词翻译提供借鉴,促进湖南花鼓戏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与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程锋萍,董玉芳.顺应论视角下的散文翻译对比研究——以朱纯深、张培基《匆匆》英译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1):75 - 78.
[2]李洪.顺应论视域下《故都的秋》两个译文对比评析[J].作家天地,2023,(07):117 - 119.
[3]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刘信波.语境顺应论的教学价值[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2):117 - 120.
[5]王璐,赖涵意.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J].外国语文研究,2022,8(01):78 - 89.
[6]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