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实景的交互式电子沙盘系统设计与开发
孙梅霞 孙国琴 孙可元
甘肃伯骊江3D 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甘肃省兰州市 730000
引言:在现代指挥决策、应急响应及城市规划领域,对空间信息的直观呈现与高效交互需求日益迫切。传统物理沙盘制作周期长、更新成本高,且无法动态模拟事件演进;二维数字沙盘受限于平面表达,难以直观呈现三维空间关系,易导致空间认知偏差。随着倾斜摄影测量、三维引擎及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三维电子沙盘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针对这些痛点,设计并实现一套高精度、高稳定性、强交互性的三维实景交互式电子沙盘系统,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系统性能与易用性,为相关领域高效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1. 系统总体设计
1.1“四层三横三纵”架构
“四层三横三纵”架构是系统总体设计的核心框架,四层分别为数据层、支撑层、应用层和表现层,各层通过“三横三纵”的逻辑关联形成有机整体。数据层负责三维实景数据、标绘符号数据及推演规则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采用分布式存储方式确保数据安全性与访问效率;支撑层提供三维渲染、交互处理、数据解析等基础技术支撑,为上层应用提供稳定接口;应用层包含标绘、推演、查询等具体功能模块,直接响应用户操作;表现层则通过多终端适配的界面呈现系统功能,满足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三横对应数据流转、功能调用、权限管理三条横向逻辑线,确保数据在各层间有序传递、功能调用精准高效、操作权限严格可控;三纵涵盖技术标准、安全规范、运维机制三条纵向保障线,为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全流程支撑。这种架构设计既实现了功能模块的解耦,又保证了系统的整体性与扩展性,为后续功能迭代奠定基础。
1.2 纯内网网络部署
纯内网网络部署模式是针对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需求设计的网络架构,所有数据处理与交互均在封闭的内部网络环境中完成,不与外部互联网产生数据交换。部署过程中,采用独立的服务器集群与网络设备,构建物理隔离的局域网环境,通过防火墙与访问控制列表限制设备接入与数据传输,仅允许授权终端通过专用接口访问系统。数据传输采用加密协议,确保在内部网络中流转的三维模型数据、标绘信息及推演指令不被泄露或篡改。同时,部署冗余网络线路与设备,当主线路或设备出现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备用线路与设备,保障系统持续运行。这种部署模式适用于对数据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能有效防范外部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风险,满足相关行业的安全管理规范。
1.3 各层功能与通信机制
各层功能明确且通过标准化通信机制实现协同工作。数据层的核心功能是数据的分类存储、版本管理与快速检索,通过建立索引机制实现海量三维实景数据的高效查询,并对数据修改进行记录与回溯。支撑层的功能聚焦于技术支撑,包括三维模型的实时渲染、用户交互指令的解析与执行、多格式数据的兼容处理等,为应用层提供统一的技术接口。应用层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具体功能,如标绘模块支持多种符号的添加与编辑,推演模块依据预设规则模拟事件发展过程。各层之间的通信采用基于消息队列的异步通信机制,数据请求与响应通过标准化消息格式传递,确保不同层级、不同模块之间的通信高效且可靠。
2. 关键技术实现
2.1 三维实景构建技术
三维实景构建技术以无人机倾斜摄影为核心,结合像控点增强建模方法提升模型精度。通过多旋翼无人机搭载五镜头相机,从不同角度对目标区域进行拍摄,获取高密度影像数据。在数据处理阶段,利用影像匹配算法生成密集点云,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初始三维模型。为提升模型精度,在拍摄区域均匀布设像控点,通过像控点的精确坐标对模型进行几何校正,消除因摄影误差导致的模型变形。同时,采用纹理映射技术将原始影像纹理贴附到三维模型表面,还原真实场景的外观细节。构建完成的三维模型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与纹理特征,能真实反映地形地貌、建筑物形态等要素,为后续的交互操作与标绘推演提供高精度的空间载体。
2.2 抗干扰交互技术
抗干扰交互技术主要解决复杂环境下的操作精准性问题,以激光笔交互为基础,通过算法优化提升交互稳定性。系统采用图像识别技术捕捉激光笔光斑位置,结合三维场景坐标转换实现对模型的精准定位。针对环境光干扰问题,设计自适应阈值调整算法,根据环境光线强度动态调整光斑识别阈值,避免强光或弱光环境下的识别偏差。对于光斑抖动现象,引入平滑滤波算法对连续帧的光斑位置进行处理,剔除异常点并拟合出稳定的操作轨迹。这些技术措施确保了在室内外不同光线条件、不同操作距离下,用户都能通过激光笔实现对三维模型的精准选择、移动与标绘。
2.3 多库协同标绘与动态推演
多库协同标绘与动态推演技术通过整合符号库、模型库与规则库实现高效标绘与智能推演。符号库包含多种类型的标绘符号,如军事符号、应急符号、规划符号等,每种符号都定义了对应的显示样式与属性信息;模型库存储各类三维模型,如车辆、人员、建筑物等,支持在标绘过程中直接调用并放置到三维场景中;规则库则包含推演所需的各类规则,如运动速度、行为逻辑、事件触发条件等。标绘过程中,系统根据标绘内容自动关联符号库与模型库,实现符号与三维模型的联动显示,支持多人同时在线标绘并实时同步标绘结果。
3. 系统性能与精度测试
3.1 模型加载与交互性能
模型加载与交互性能测试围绕加载速度与操作响应展开,通过模拟不同规模的三维场景加载过程,评估系统的模型处理能力。测试内容包括超大范围地形模型的分块加载效率、密集建筑物模型的批量加载耗时等,验证系统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的流畅性。交互性能测试主要检测激光笔操作的响应时间,包括光斑识别、坐标转换、模型反馈等环节的耗时,评估连续操作状态下的系统稳定性。通过长时间满负荷运行测试,观察系统是否出现卡顿、崩溃等现象,验证其持续工作能力。测试结果用于优化模型数据的组织方式与交互算法,提升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体验。
3.2 标绘与推演性能
标绘与推演性能测试聚焦于多用户协同标绘的同步效率与大规模推演的流畅性。协同标绘测试模拟多人同时对标绘符号进行添加、编辑、删除等操作,记录不同用户操作的同步延迟时间,评估数据传输与冲突处理机制的有效性。推演性能测试则设置不同数量的推演对象与复杂程度的推演规则,观察系统在计算对象运动轨迹、处理事件触发时的帧率变化与耗时情况,验证规则引擎的运算效率。通过测试发现并优化标绘数据同步算法与推演规则计算逻辑,确保在多人协作标绘与复杂场景推演时,系统仍能保持稳定的性能表现。
3.3 三维模型与交互精度
三维模型与交互精度测试旨在验证系统的空间准确性与操作精准性。三维模型精度测试通过对比模型上特征点的坐标与实际测量坐标,计算平面精度与高程精度,评估模型对真实场景的还原程度。交互精度测试则通过激光笔指向三维模型上的特定点,记录系统识别的坐标与实际坐标的偏差,验证交互操作的定位精度。测试过程中采用专业测量设备获取真实坐标作为基准,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式减少误差。这些测试确保了系统的三维模型能满足实际应用中的空间分析需求,交互操作的精度能支持精细的标绘与决策。
4. 系统存在的问题
4.1 模型与场景处理局限
模型与场景处理存在的局限主要体现在超大场景加载效率与复杂模型处理能力上。当三维场景包含超大范围地形或密集的精细建筑物时,模型数据量急剧增加,导致初始加载时间过长,即使采用分块加载技术,在低配置终端上仍可能出现加载延迟或卡顿现象。对于包含大量细节的复杂模型,如带有精细纹理的古建筑模型,系统在进行旋转、缩放等操作时,渲染帧率会明显下降,影响操作流畅性。此外,模型更新过程较为繁琐,当真实场景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拍摄、建模并替换原有模型,无法实现增量更新,增加了模型维护的成本与周期。
4.2 交互与推演适应性不足
交互与推演适应性不足体现在对特殊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复杂推演需求的满足上。在强光直射或远距离操作场景下,激光笔交互的识别准确率会下降,出现定位偏差或识别失效的情况,影响操作体验。动态推演功能目前主要依赖预设规则,对于未定义的突发情况无法自主调整推演过程,缺乏灵活性与智能性。同时,推演速度受场景复杂度与对象数量影响较大,当场景中包含大量动态对象时,推演过程可能出现卡顿或跳帧现象,无法流畅展示事件的连续发展过程。
4.3 标绘库扩展性欠缺
标绘库扩展性欠缺表现为新增符号与模型的集成难度较大,现有符号库与模型库的格式定义较为固定,当需要添加新类型的标绘符号或三维模型时,需修改系统底层的解析代码,无法通过配置文件或可视化工具完成自定义添加。标绘符号的样式修改与属性编辑也缺乏便捷的工具支持,用户难以根据自身需求调整符号的显示样式与关联属性。此外,不同领域的标绘规范存在差异,系统现有的标绘库难以同时满足军事、应急、规划等多个领域的特殊需求,限制了系统的适用范围。
5. 解决对策
5.1 优化模型处理与场景加载
优化模型处理与场景加载可从数据压缩与加载策略两方面入手,采用更高效的三维模型压缩算法,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前提下减少数据量,降低存储与传输成本。改进分块加载策略,根据视距与视角动态调整加载精度,近处场景加载高精度模型,远处场景加载简化模型,平衡显示效果与加载效率。引入增量更新机制,通过对比新旧场景的差异,仅更新变化部分的模型数据,避免全量替换带来的资源消耗。
5.2 增强交互与推演适应性
增强交互与推演适应性需改进交互算法与推演机制,针对激光笔交互的抗干扰问题,引入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结合红外定位与图像识别提升复杂环境下的识别精度。开发自适应光线补偿算法,根据环境光强度自动调整相机参数与识别阈值。对于动态推演,采用规则引擎与机器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允许用户自定义推演规则,并通过学习历史推演数据优化规则参数,提升推演的灵活性与智能性。优化推演计算逻辑,采用并行计算技术处理大规模推演对象,确保在复杂场景下的推演流畅性。
5.3 提升标绘库扩展性
提升标绘库扩展性需建立灵活的库管理机制,设计通用的符号与模型描述格式,支持用户通过可视化工具自定义标绘符号的样式、属性与行为,无需修改底层代码即可添加新符号。构建开放的模型导入接口,支持多种主流三维模型格式的直接导入,并自动适配系统的坐标与渲染规则。建立领域标绘模板库,针对不同应用领域预设对应的符号集与模型集,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并快速切换,同时支持用户对模板进行二次编辑与扩展,满足个性化需求。
结束语:本研究设计并实现的基于三维实景的交互式电子沙盘系统,通过像控点增强建模、抗干扰交互算法、多库协同标绘及动态推演等技术创新,有效解决了传统沙盘和现有系统的诸多问题,在精度、稳定性和交互性方面表现优异。系统的“四层三横三纵”架构保障了各模块的协同工作与扩展灵活性,纯内网部署满足了高安全性需求。未来可通过引入 AI辅助优化、探索云边协同架构、融合 VR/AR 技术等方向进一步完善,持续提升系统在各应用领域的效能,为指挥决策、应急响应和规划设计等提供更强大的可视化支持。
参考文献:
[1] 颜磊 , 王沛 , 杨洁 .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在三维实景 GIS 的应用 [J]. 中国军转民 ,2025,(12):47-48.
[2] 吴希. 基于电子沙盘的管理决策方法创新课程教学改革实[J]. 内江科技,2025,46(05):4-5+44.
[3] 马保亮 , 赵晖 , 贾云强 , 等 . 基于 Spring Boot 隧道电子沙盘系统设计与实现 [J]. 公路 ,2024,69(11):413-417.
[4] 刘小龙 , 范登科 , 赵文 . 基于算单及装配式建模技术的铁路工程电子沙盘构建探析 [J].铁道勘察 ,2024,50(04):132-136+143.
[5] 王雪 , 鞠晓杰 , 王铎 , 等 . 面向实战的军用交互式电子沙盘系统设计 [J].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1,46(06):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