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作者

余凡

安徽省合肥市贵阳路小学 230041

摘要:根据部编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要求,目的在于丰富学生多元化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求的阅读能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任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不仅可以促进孩子阅读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帮助孩子们完善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对小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进行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文本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提供教育发展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 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指导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概念和分类

非连续性文本是文本的一种类型,它在内容和结构的组合上区别于其他文本形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与连续性阅读是相对而言的,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由一系列单独材料组成,小学阶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要是一系列单独材料组成。由于非连续性文本在内容和结构上不具有连贯性,因此它能够直观的表达作者想要传递给读者的基本信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清晰、明了等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目前没有比较官方的分类。我们通过平时的教学和练习,也可以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分为几大类。图形样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表格样式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图文结合式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二、小学中高年级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

(一)学生层面

1.小学低段未进行系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二学段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未提出明确要求。在小学五年级以前学生并未进行系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学生基础薄弱。在我执教的四年级的孩子中,很多孩子还不知道非连续性文本这个词汇,说明在低学段他们并未系统的接触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

2.学生缺乏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兴趣

“非连续文本”概念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学生平时除了在考试时会遇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平时很少接触非连续性文本,更说不上对这类文本具有阅读兴趣。但其实,非连续性文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只是学生无法辨别。比如,平时的课程表就是一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生可以快速有效的提取“时间、课程、任课老师”等信息。

3.学生生活经验缺少

不同类型的文本会设置不同的阅读目标,文学类文本重在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说明类文本重在获取文章信息。而非连续性文本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目的在于解决实际问题。现在很多学生仅限于课本理论学习,缺乏实践,很少走出校门、家门,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学生们在遇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时感到手足无措。

(二)教师层面

1.缺乏明确的教学策略、目标

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方式多变,有最经常出现的表格、图形,也有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说明书、凭证单等;有的是一段材料,有的是一系列材料;信息量大,文义没有连贯性。教师们对于这一文本的教学要点也比较陌生,没有明确的教学策略、目标。

2.忽略日常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素材

教师自身教学素质还有待提高。教师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常常忽略日常生活中的非连续文本阅读素材,导致教学内容单乏。比如说明书、车票、景区导览图、路线图等都能够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要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留心、多留意,提取有效信息。

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方法不成系统

教师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时,只是仅仅老师对题型进行讲解,没有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多数教师拘泥于单一的文义讲授,教学方法零散、不够规范、深入和彻底。

(三)教材层面

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与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文本相比,非连续性文本数量较少。以五年级六年级的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中,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类文本共计158篇,而非连续性文本仅有8篇,数量较少。

三、提高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能力的路径与策略

(一)学生方面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师在讲授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时,不能简单地出于应试的目的,从字面上分析和指导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结合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实际例子,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直接兴趣,从而达到“授人以鱼”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跟学生明确非连续性文本在指导生活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教师层面

1.弱化阅读界限

非连续性文本也属于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的其中一类,与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界限可以不用过于清晰。“连续性文本”与“非连续性文本”之间知识是相关的,要做到融会贯通,丰富学生的多元化阅读体验,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比如:写人的文章,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收集人物生平相关信息,再融合到日常的连续性文本教学之中。再如《记金华的双龙》一文中,为了让学生可以直接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的游览路线,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绘制一篇与文本写作顺序相符合的导览图。这些都是将连续性文本阅读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相结合进行融合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既能更好地理解连续性文本内容,学习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非连续性文本”中图表的解读能力。

2.强化教师教学意识

教师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实施者,语文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才能从本质上提高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水平。

在强化学生关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意识的同时,更要让每位教师都深刻意识到“非连续性文本”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与意义。现实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无处不在:地图、说明书、各类图表等等,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树立明确的任务意识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留心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和文本材料,以任务驱动达成学习目标。比如近两年的绿色评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当中,像睡眠、课外读物、家庭作业等话题都与学生密切相关。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融入这些话题,学生再遇到相同类型材料时也不会觉得陌生。

4.树立有效的策略意识

首先是学会观察。非连续性文本以图表、图文等形式呈现相关信息。我们在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时可以明确以下步骤:(1)读标题;(2)读横轴与纵轴;(3)注意特别信息。其次是理解与合理推断,非连续性文本呈现的信息繁多,很多看似无关的信息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对于已经获取的信息,要进行内部转化,合理推断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教材层面

在不同学段设置系统的非连续性文本课标准要求。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做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并能从中提取一条或者多条有用信息。四、五年级的学生做到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做出推理。六年级的学生可以阅读稍微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做出合适的评价。

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它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能力养成的关键阶段更要重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条道任重而道远,相信教育界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摸索出一条语文阅读的康庄大道。

主要参考文献:

[1]赵丽霞.目标维度下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浅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06):16-17.

[2]殷蓉艳.提高小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研究[J].思维与智慧,2021(12):53-54.

[3]张存建,王桂银.非连续性文本有效教学策略的探究[J].课外语文,2021(16):103-104.

[4]武艳.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初探[J].新智慧,2021(11):109-110.

[5]范永法.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有效探讨[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