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大学生助力基层法治建设的研究

作者

耿彤 郭雅茹 张水淼 邓学林 贾晓旭

新疆农业大学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830000

(基金项目:2024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dxscx2024037)

1.绪论

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而要全面依法治国,工作基础在基层。大学生作为未来事业的接班人,素质高,思想前卫,具有较强的法律素养与人文关怀。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基层法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与基层政府建立联系机制,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为大学生助力基层法治建设提出可行的方案,是本文的内涵与核心。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自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日益提高,民众的基本素养也日益提高,对各方面权利维护和权益保护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基层法治建设有很多进步举措,例如“法律明白人”的培育和普及;政府提出枫桥经验,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然而,基层法治建设仍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基层政府人员的法律素质较低、百姓“遇事找法“的法律意识薄弱、基层法律人才供不应求等挑战。

开展关于大学生助力基层法治建设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大学生对于寒暑假助力基层法治建设的意愿,理清其制约因素,并对症下药进行阻力化解和积极引导。以解决基层法律人才供不应求问题,完善基层法律人才补给机制。同时能够从政府的角度明确基层法律人才的缺口所在,为大学生下基层发挥作用奠定基础。推动基层普法工作的开展,提高老百姓的法治意识。

1.2研究现状

近年来,各地政府开展“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的返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各地高校也陆续组织大学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就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大学生下基层的育人目的突出,但对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追求不够。学生专业能力与基层需求错位,工作多为短期性,持续性不足。同时缺乏在某一具体领域,比如法律方面,了解基层政府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以便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解决基层问题,为政府治理保驾护航。

2.大学生助力基层法治建设意愿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围绕“大学生助力基层法治建设”设计了15个问题。调查主体为本项目研究组成员,调查对象为我校新疆农业大学法学院大一至大四学生。此次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310份,回收306份,回收率98%。

2.1调查结果

1.关于助力基层法治建设的意愿。在所有调查问卷中有97%以上的学生他们愿意运用法律知识来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普法宣传,初级法律咨询等,参与到助力基层法治建设中去。

2.关于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对于基层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有88%以上的学生对其是非常了解或者较为了解的,只有12%的学生听说过但不太了解。大学生助力法治建设的前提是必须要明确法治的概念,第一是良法而治,第二是普遍守法。

3.关于基层法治建设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所有调查问卷中:法律意识淡薄占到45.75%,法律服务不到位占到18.3%,法律宣传不够占到16.67%,法律援助不够占到18.3%。说明同学们认为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是主要的,并辅以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共同促进基层法治建设。

2.2大学生助力基层法治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调查结果来看,影响大学生助力基层法治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1.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对于大学期间学习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概念可能较为模糊,即使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也不能熟练地将学习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

2.时间和精力不足。大学生在校专业课程安排占比大,只有寒暑假能到基层参与社会实践。

3.社会关注度不够。大学生以个人或者数人为单位参与到基层法治建设中,势单力薄,影响力较小,社会关注度不高,很难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2.3如何促进大学生参与基层法治建设的方式探讨

1.政策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基层法治建设项目和技术指导中心,在实践项目和技术支持上给予最及时准确的帮助。

2.组织基层法治建设的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界搭建平台,各级人社部门与各大学法学院有计划地联合开展一些基层法治建设的实践活动。

3.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依托大学课堂与思政课程对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升学生运用法律能力和法治意识水平。

3.基层需求角度分析大学生如何助力基层法治建设

我们采访了一位在基层工作的村支书,村支书作为农村的典型基层工作人员,我们通过了解基层工作人员的看法和建议,可以为我们的调查提供可靠的数据。本次采访以法学生助力基层法治建设为主题,基本按照“有没有、多不多、需要什么”为线索进行采访。

通过询问基层工作中是否需要法律知识以及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大小,我们了解到基层工作往往需要法律知识,这种情况较多且事件类型复杂,多以解决纠纷为主,其中大部分纠纷为地邻纠纷和家庭纠纷。值得注意的是在解决纠纷是往往采用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情况可能是由村民法律水平较低、乡土社会历史传统风俗、基层法治建设尚未完善等原因导致。由此可见推进基层法治建设的困难性。

通过询问希望法学生能够为基层法治建设做些什么,我们了解到因为基层群众普法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沟通难等特点,基层群众普法工作仍任重道远,需要法学生的加入,法学生通过家乡假期实践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以减轻政府基层普法的压力,减少政府在人力、物力方面的压力。同时,法学生在家乡普法可以克服沟通难、长期坚持等困难。

4.探讨如何在大学生阶段性援助下保证基层法治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大学生寒暑假阶段性参与基层法治建设的背景下,如何确保基层法治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需要从制度建设、资源整合、专业衔接、长效合作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举措。

4.1建立"接力式"团队与长期合作机制

高校与基层政府、社区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形成"定点帮扶"模式。通过每年寒暑假轮换团队,确保同一地区持续获得大学生援助,避免因人员流动导致的断层。例如,宁乡市司法局通过组建普法讲师团、志愿者队伍,并与乡镇(街道)形成工作闭环,实现"招募一培训一服务一反馈"的可持续循环。设立"校友联络站",鼓励往届志愿者以线上形式参与后续指导,形成跨届协作机制。

4.2强化基层法治需求调研与专业化分工

活动前开展基层法治需求调研,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设计服务内容。例如,法学专业学生可参与法律咨询,教育专业学生负责普法课程设计,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开发线上普法工具等。柳州监狱通过精准对接农村需求(如反诈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提升了普法的实效性。宁乡市针对不同群体(老年人、妇女、未成年人)开展专项普法,如防范养老诈骗、反家庭暴力法等宣传,体现了需求导向的专业化分工。

4.3构建“线上+线下”持续普法平台

利用数字化工具弥补阶段性服务的空白期。例如,建立基层法律咨询微信群、开发普法小程序或录制普法短视频,供村民长期使用。数创学院通过公众号、线上班会等渠道延续法治教育,实现了“假期集中活动+学期常态宣传”的结合。将大学生制作的普法资料(如《法治山歌》《反诈三句半》)纳入基层文化资源库,供长期推广。

基层法治建设的连续性与稳定性,需通过制度化的长期合作、专业化的需求对接、数字化的持续服务以及在地化的资源培育来实现。大学生阶段性援助应成为基层法治网络的“催化剂”,而非孤立行动。唯有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协同,才能将“阶段性热情”转化为“持续性动力”,真正推动法治社会的基层扎根。

5.结语

大学生助力基层法治建设的终极目标,是让法治成为基层社会的“空气”与“习惯”。在这一进程中,大学生既是法治火种的播撒者,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见证者。唯有以更开放的协作、更务实的态度、更长远的眼光,方能书写基层法治建设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