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院校设置理念对我国高校改革的启示
杨冰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作者简介:杨冰(2000-),女,河南许昌人,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
摘要:美国的大学设置和管理方式较之其他国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且美国大学不论是科研、人才、产出等都在世界遥遥领先,有较大借鉴意义。当下,我国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党的二十大上都提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校拉开新一轮的改革序幕,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高校更应明晰自身的定位,找出合适的发展道路,正确看待高校内的一些关系问题并进行改革,发挥自身的优势并服务好社会发展。
关键词:美国院校 高校改革
一、美国大学的院校设置及管理理念
美国大学作为当今世界大学的领头羊,其院校的设置、学科的划分、科研能力与师资力量都引领着其他高校的发展,并成为其他国家大学效仿的对象。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发展历程也有近千年之久,并且在不断的发展之中也不断完善自我。
美国的高校设有3个档次:一是研究型大学,;二是州立大学;三是社区学院。处于最高层的研究型大学,是科研产出的最高机构,专注科研与学术的象牙塔之地;中层的州立大学,即大多数的本科院校和文理学院,不仅培养人才,教会学生谋生,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最后是社区学院,类似职业技术学院,为在知识学习上不是特别优异的人提供适合其谋生的出路。不同层次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范围、学制和教学内容等也是根据社会需求及不同层次学校的任务来确定和设计的,这种高校系统较为稳定,没有轻易改变的现象,社会影响良好。
有这样层次分明的大学院校,也就有相应的管理模式。联邦政府作为最高首脑,对整个国家大学实行宏观的管理;州政府只对本州的州立大学实行管理,由于州立大学需要州政府的投资,在招生和校董事会的选拔等决策问题上都要受到州政府的干涉;再者就是一些私立大学,很少受政府的干涉与影响。此外,美国高教系统有2个非官方的群众性组织:一是学院大学协会,二是教授协会。这两个协会在协助政府制定和贯彻执行高校的方针政策、保证学校水准和办学质量方面,起着把关的作用。
二、对我国高校改革的启示
(一)一流学科与普通学科的关系
所谓双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当下许多高校为了评估双一流高校,不惜重金来招揽人才,投入经费到本校重点学科中,由于这些理工科科研产出较快,从而忽视了大多数的人文学科。但高等教育自产生之日,就是与精神、思想等理论性东西分不开的,张楚廷教授曾言:“大学毕竟是贡献思想的机构,而欲使这一贡献卓有成效,哲学就是无比重要的。”再者,学科只是知识这一整体的一部分,学科也只是我们方便了解世界而人为的作出的划分,学科之间更多的是公平性,而不是没有指标的竞争和对比。我们需要正确看待一流学科的重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地方高校尽快实现国内一流高校的建设目标,更有利于推进国家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一流高校的行列。
(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关系
除一些知名的私立大学外,大学大多为政府举办。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权力自古以来就是政府管理的生命和绝对性权威的象征,政府往往以举办者的身份在高校行政管理中占据领导地位。对于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与高校自主办学权限之间的界限,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这就容易导致一些事情管理模糊。政府应该管的是大学的统筹发展,对于大学的招生、教师的选聘、学科的发展,这些本该由懂学术的人来管,回想上个世纪蔡元培时期的北大,“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一派繁荣。我们的目的是推动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建设双一流大学,不是为了争先夺后的论权力高低,政府在经济方面把发展经济的责任交给市场去做,是时候把大学发展的责任交给学者们去做了,清华大学的钱颖一教授所言:“办学自主、政校分开、教师治学、校长治校”,这才是当下我们应该力求平衡的事情。
(三)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关系
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的差别在于理论与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同。研究型大学被称为研究中心、科研圣地、象牙塔,重视基础研究,产出前沿的理论;应用型大学更多的传授实践知识,毕业后的工作更加对口。研究型大学创造新知识,应用型大学运用新知识,两者之间并没有办学层次的高下,只有职能分工上的差异,应用型大学是解决高等教育供需矛盾的产物,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我国高校不能只追求学术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大学都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第一,管理模式的改革。美国大学的管理有不同的领导机构,但每个学校的独立自主性都有较大空间,学校在师资力量、招生政策、课程设置等方面沿着服务社会的理念进行自主决策。我国高校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高校,基本上都是长期处于政府的领导下,办事走流程,做事靠审批,学者们也担任行政岗位,管理效率不高,难以激发大学的创造活力。当下,应将办大学的权力交给大学自己,“教授治学、校长治校”是最为妥善的办法。高校应落实自身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加强与其他大学、国外大学的交流,突出高等教育国际化。
第二,人才培养改革。在上世纪,中国一直实行毕业包分配的政策,强调专业对口;后来,又提出“宽口径、厚基础”的口号,强调培养各方面都熟知且在某一领域精通的通才;再者,教育部提出要培养素质教育人才。除培养目标的变革之外,我国高校应首先确立适合大学自身条件的办学目标,在美国,联邦政府并没有制定统一的大学发展目标,各个高校在课程和教学方式上都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安排。2确定了自身的发展目标后,才能根据目标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
第三,课程设置改革。大学课程具有高深性、专门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大学需要创造出新生的知识,也要接纳外来的新知识,将这些新知识融入课堂之中,即使是稳定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也要常常更新。赫钦斯以“名著运动”来体现通识课程,致力于培养那种健全人格、社会视野和具有批判性的人;蔡元培在北大首开美学课程,强调五育并举。此外,跨学科培养也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式,学生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就得接受许多新的领域,将不同领域的教师进行一个合作交流,开发新的课程,协同培养。
三、结语
纵观美国大学的成功,不仅是大学自身努力的结果,更有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的作用。美国的政府重视市场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正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重视市场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一样,美国有了享誉世界的私立大学,这些大学有极大的自主空间;此外,制度上的创新又一次将美国大学推向了新的高度;再加之美国经济实力雄厚,重视教育上的投资,而且民间的捐赠也给予了大学可观的经费。相比之下,我国的高等教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和位置,不是象牙塔,也并非服务站,大学教育要超越那种简单的功利主义和人力资本观念,因为高等教育除了教会一个人技能、带给他谋生的本领之外,更重要的是人格尊严。
中国想要跻身世界高等教育强国行列,除了向发达国家学习之外,更应注重探索适合自己的办学模式,并将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等大学核心价值理念真正的内在化。
参考文献
周寿荣,干友民,张新全.美国高校成功的经验与我国高校改革和草学发展[J].草业科学,2011,28(10):1878-1881.
2 房保俊.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时代背景、现实困境与行动策略[J].许昌学院学报,2021,40(06):148-151.
3 王仁彧,唐安国.发达国家大学课程与教学给我们的启示[J].社会观察,2005(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