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育视野下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
郑宛巾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南田幼儿园 213161
摘要:在当代大美育改革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教育亟待突破传统技能训练模式,转向以审美素养培育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本研究针对幼儿美术活动中存在的体验缺失问题,通过构建"感知-表达-创造"三位一体的体验式美术活动框架,探索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大美育实施路径。实践表明,以自然观察、材料探索、情境再现为特征的体验式活动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审美感知力,其多感官参与机制促进儿童在色彩运用、造型表现等方面形成个性化表达。通过典型课例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式不仅显著提升幼儿的审美判断能力和艺术创造力,更在情感陶冶与人格塑造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研究同时揭示,教师角色需从指导者转变为观察者与支持者,通过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引导幼儿自主探索。这种教育模式为幼儿园大美育实践提供了可操作方案,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其应用效果在不同园所环境中的适应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关键词:大美育;体验式美术活动;幼儿园教育;实践研究;审美素养
一、大美育视野下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时代诉求与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大美育已成为学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传统幼儿园美术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体验"的倾向,程式化的临摹教学与标准化的作品评价,导致幼儿审美感知能力发展受限,艺术表达呈现同质化特征。这种机械化训练模式不仅违背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自然规律,更难以实现大美育在情感陶冶和创造力培养方面的独特价值。
当前幼儿园美术教育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需回应新时代大美育强调的"以大美育人"核心理念,从单纯技法训练转向审美素养的全面培育;另一方面需要破解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活动形式化问题,解决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参与度不足、体验不充分等现实困境。这种时代诉求要求教育者重新审视美术活动的价值定位,构建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大美育实施路径。
本研究立足实践痛点,致力于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方案。研究目的聚焦三个维度:首先,通过解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的内在局限,揭示技能导向教学对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制约机制;其次,结合儿童审美心理发展规律,构建"感知-表达-创造"的体验式活动框架,为大美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最后,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体验式美术活动对提升幼儿审美判断力、艺术创造力的实际效果,探寻教师角色转型的有效策略。研究特别关注如何通过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激发幼儿自主探索,以及多感官参与机制对个性化艺术表达的促进作用,为幼儿园大美育改革提供新的实践视角。
二、体验式美术活动的理论建构与大美育价值
2.1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美术活动中的适用性分析
体验式学习理论强调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知识,其"做中学"的核心主张与幼儿认知发展规律高度契合。杜威提出的"经验连续性"原则指出,学习应建立在个体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与环境互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美术教育领域,这种理论突破传统临摹教学的局限,为幼儿艺术启蒙提供适切路径。3-6岁儿童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艺术表达源于对事物的直观感受,这决定美术活动必须依托可触摸、可操作的具体体验。例如通过揉捏陶土感知材质特性,在混合水彩时观察色彩变化,这些亲身体验构成审美认知的基础。
库伯的经验学习循环理论为美术活动设计提供结构化支持。完整的体验过程包含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四个环节,对应到美术活动中即表现为"感知-探索-理解-创造"的递进过程。当幼儿在自然观察中积累视觉经验后,教师通过开放性材料投放引导其进行色彩实验,继而促使幼儿将零散感知整合为审美判断,最终转化为个性化的艺术表达。这种学习机制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经验与认知割裂的问题,使技能习得自然融入审美体验。
该理论在大美育实践中的适用性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首先,多感官参与机制符合幼儿学习特点,触觉、视觉、运动觉的协同运作能深化审美体验,如通过触摸树皮纹理激发绘画表现的多样性;其次,情境化学习环境创设拓展审美经验,将艺术元素融入生活场景,如在四季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用综合材料表现自然变迁;最后,过程性评价体系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发展,替代单一的作品优劣评判,更利于培养艺术自信。实践表明,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色彩敏感度和造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其主动观察、大胆尝试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大美育价值在于重构师幼互动关系。教师从技法示范者转变为环境创设者,通过提供有准备的材料和情境,支持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审美认知。这种转变既尊重儿童艺术表达的本真性,又为创造力发展预留空间,使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大美育的有效载体。
2.2 幼儿大美育目标与体验式美术活动的价值契合点
幼儿大美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审美感知力、激发艺术创造力、塑造健全人格,这与体验式美术活动的教育功能形成多维度的价值呼应。首先,在感知能力培养层面,体验式活动通过多感官通道的协同作用,有效对接幼儿"具身认知"的发展特点。当儿童在自然观察中触摸花瓣的肌理、在材料探索中聆听陶土的敲击声、在情境再现中模仿动物的动态时,其视觉、触觉、听觉的联动体验能深化对美的直观感受,这种立体化的感知方式恰是传统临摹教学难以企及的。例如通过四季主题的户外写生,幼儿不仅能观察色彩变化,更能感受温度差异与生命律动,从而建立完整的审美经验体系。
在创造力发展维度,体验式活动提供的开放性创作空间,为幼儿个性化表达搭建支架。区别于规定主题的命题绘画,强调过程导向的材料实验允许儿童自由组合水彩与砂石、尝试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这种"试误-调整-创新"的探索过程,使幼儿在掌握基础造型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实践中发现,当教师提供树枝、棉绳等自然材料时,幼儿更倾向于突破平面作画的限制,创造出立体拼贴、动态装置等多元表现形式,其构思的原创性得到充分释放。
在人格塑造方面,体验式活动创设的协作情境天然具备情感教育价值。小组合作完成大型艺术项目时,幼儿需要协商主题、分配任务、整合创意,这种社会化互动不仅培养同理心与沟通能力,更在集体创作中建立审美共识。例如在"我们的树屋"主题活动中,儿童通过讨论确定色彩方案,在共同装饰过程中学会欣赏同伴的创意,这种经历使大美育超越单纯的艺术教育范畴,成为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载体。这种目标与路径的深度契合,验证了体验式美术活动作为大美育载体的独特优势。
三、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的实践案例分析
3.1 多感官沉浸式美术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路径
在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的具体实践中,多感官沉浸式设计通过整合视觉、触觉、听觉等多重感知通道,构建起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大美育实施框架。活动设计遵循"环境浸润-材料互动-创意表达"的递进逻辑,以自然观察为起点,例如在"秋日私语"主题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收集落叶、松果等自然物,通过触摸叶脉纹理、聆听踩踏枯叶的声响、观察色彩渐变等感官体验,积累丰富的审美素材。这种多维度感知打破了传统美术活动局限于视觉表现的桎梏,使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建立立体化的审美认知。
实施路径强调材料投放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教师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分阶段提供基础材料(如彩泥、水彩笔)、拓展材料(自然物、生活废旧品)和挑战材料(综合媒材组合包)。在"奇妙的声音"美术活动中,幼儿先使用铃铛、响板等乐器探索声音节奏,继而用线条表现听觉感受,最后尝试用锡纸、毛线等材料制作立体音波装置。这种递进式材料支持系统既保证活动目标的达成,又为个性化创作预留空间。
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深度探索。例如在光影艺术活动中,教师设置"如何用影子讲故事"的创作任务,提供透光布、彩色玻璃纸等材料,鼓励幼儿通过身体动作、物体组合等方式创造动态光影效果。这种任务驱动模式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其在试错调整中发展空间感知与创意表达能力。活动评价采用过程性记录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材料选择、工具使用、同伴协作等环节的表现,评估其审美判断与创造力的发展水平。
典型案例分析显示,多感官沉浸式设计显著提升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在实施"海底世界"主题单元时,幼儿通过触摸贝壳质感、观察水族箱光影、模仿海洋生物运动等方式积累感知经验,最终创作出包含立体珊瑚群、流动色彩背景等元素的综合艺术作品。这种学习模式不仅促进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更在跨领域学习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为幼儿园大美育实践提供可复制的操作范式。
3.2 基于幼儿行为观察的活动效果评估体系
在体验式美术活动的效果评估中,建立以幼儿行为观察为核心的评估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活动对儿童审美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该体系突破传统以作品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模式,通过持续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投入和思维过程,形成动态化的评估机制。教师采用观察记录表、视频分析、成长档案袋等工具,重点追踪幼儿在审美感知、艺术表达、创造思维三个维度的发展轨迹。
评估指标设置遵循幼儿发展规律,包含基础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两个层次。基础性指标关注参与美术活动的基本状态,如专注时长、材料使用频率、感官调动程度等,用以判断活动设计是否符合儿童兴趣特点。例如在色彩探索活动中,通过记录幼儿混合颜料时的表情变化和操作时长,可评估色彩感知活动的吸引力。发展性指标则聚焦审美能力的进阶表现,包括色彩搭配的独创性、造型组合的逻辑性、创作意图的明确性等。在"自然物拼贴"活动中,教师通过分析幼儿选择树叶形状的决策过程,能够捕捉其审美判断力的发展水平。
观察记录采用多维编码系统,将复杂的大美育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特征。在审美感知维度,设置"主动观察环境细节""自发描述感官体验"等观察点;在艺术表达维度,记录"尝试新材料组合""自主调整创作方案"等关键行为;在创造思维维度,则关注"提出非常规解决方案""将生活经验迁移到创作中"等典型表现。例如在光影艺术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用积木投影替代直接绘画的表现方式,即标记为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案例。
评估结果的应用形成闭环改进机制。教师每周进行观察记录分析,识别活动设计中需要优化的环节。当发现多数幼儿在立体造型环节出现操作困难时,及时调整材料投放策略,增加软陶、可塑铁丝等易成型材料。同时建立个体发展追踪档案,通过对比幼儿在学期初末的行为特征变化,如从模仿同伴创作到自主设计作品,直观呈现体验式活动的长期效果。这种评估体系不仅提升教师的专业观察能力,更确保大美育目标在活动实施中得到有效落实。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证实体验式美术活动对幼儿大美育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首先,"感知-表达-创造"三维活动框架能有效突破传统美术教育局限,其多感官参与机制使幼儿在自然观察、材料探索中积累审美经验,继而通过个性化创作实现艺术表达。其次,教师角色转型是活动成功的关键,从示范指导转向环境创设与过程支持,为幼儿自主探索提供适宜支架。再次,开放性材料投放策略与生活化情境设计,显著提升幼儿的创作兴趣与艺术表现力,尤其在色彩运用、造型创新方面展现独特优势。最后,该模式在促进审美能力发展的同时,对幼儿合作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具有连带效应。
参考文献
[1] 黄丽婷.大美育视角下的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行动研究[J].《炫动漫》,2024年第11期25-27,共3页
[2] 孙丽君.大大美育视野下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J].《早期教育(家教·亲子共玩)》,2023年第4期8-11,共4页
[3] 张凯波.幼儿园体验式美术活动实践研究[J].《早期教育(家教·亲子共玩)》,2008年第4期4-5,共2页
[4] 唐敏娴.基于幼儿大美育能力发展的幼儿园大班色彩画鉴赏活动设计实践研究[J].《世界儿童》,2024年第6期0171-0173,共3页
[5] 杨海燕.“体验式”学习视野下幼儿园“养植”活动的实践研究[J].《今天》,2023年第18期247-248,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