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中汲取改革的思想智慧
彭珍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 湖南省郴州市 423400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因此,对于中国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而言,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就是:如何从中国历代的改革中汲取有益的借鉴?与当下很多谈改革的文章不同,本篇文章主要从中国历代改革中,打捞出被遗忘、忽略而又颇具代表性的九次改革,这些改革的故事提供了切实的经验和教训,给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国人以启迪与警鉴,使我们更加智慧地面对当下和未来。
一、从历代改革中总结历史经验
“知古才能鉴今”,本篇论文主要讲述了沉没在历史长河中的九次改革。
周厉王改革。周厉王在经济上实行“专利”政策,重视农业,扩大中央收入;在政治上,打破周公、召公“世为卿士”的惯例而起用新臣,设立“牧”官,分解大诸侯国;在军事上,严厉打击尾大不掉的诸侯国;在政法方面,淡化礼制、强化法治,建立监察机构。这次改革堪称是四位一体的全面改革,但它缺少群众基础,没有人民支持,最终引发了著名的“国人暴动”。
秦献公改革。秦献公废除人殉制度,弥补三百年人口欠账;重用墨家,加强军事和城防;在河西地区设立改革特区,搞土地改革,推行“一国两制”;建立户籍制,创设连坐法,以防谋杜奸;推广县制,奖励军功,打破贵族的垄断,培育中央集权。这次改革让秦国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强国,但未能充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触动了贵族阶级的利益,而且法律严苛,连坐制度等严酷手段引起了民心的不满和恐惧,影响了改革的民心向背,导致了秦献公改革的失败。
汉宣帝改革。汉宣帝正本清源,大力改革,既学汉文帝休养生息,又学汉武帝霹雳手段,“以霸王道杂之”,兼具汉文帝和汉武帝两帝之长,力避两帝之短,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降服匈奴、统辖西域、安定西羌,文治武功,皆有大成,成就了西汉最鼎盛、最繁荣的时代。但汉宣帝对外戚的过度依赖、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未能持续优化政治环境,导致朝政腐败和权力中心的不稳定,加剧了汉朝的衰落。
王莽改革。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他以外戚身份踏入仕途,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王莽是一个篡位的“奸臣”,但近代学者胡适却将他评价为“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这样传奇般的人物,但他推行的新政与新朝仅仅十五年就被推翻了,令人深思。他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但改革措施过于急进等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执行中的困难和民众的接受程度,导致政策难以落实,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汉明帝改革。汉明帝在位的18年,是东汉初期中兴治世的核心时代。他崇尚儒学,推行科举制度、均田制以及一系列惠民政策推行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减免税收、赈灾救济等,但他的改革措施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不相符,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消耗了大量资源,使得改革难以继续。而且在推行新政过程中,汉明帝过多使用暴力手段,这导致了民众的不满和反对,进一步加剧了改革的阻力。
隋炀帝改革。通常认为,隋炀帝是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皇帝,荒淫无道,搞垮了繁荣昌盛的大隋王朝。而实际上,隋炀帝是中国古代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如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改革科举制度等,旨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国家繁荣。然而,这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上隋炀帝本人奢侈荒淫,使得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唐武宗改革。唐武宗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系列拨乱反正式的改革,削弱了宦官势力,打击了歪风邪气,实现了政令畅通,扩大了财税来源,改善了民生福祉,缓和了社会矛盾,弱化了藩镇割据,创造了唐朝后期最为平稳安乐的一段时期,为“灰暗晚唐”抹上了一道亮色,呈现出中兴气象。然而,唐宣宗继位后,恢复了宦官的权力,大量增加官员数量,恶化了官场风气,藩镇问题也再次浮现,导致改革措施无法持续。
宋仁宗改革。宋仁宗实行庆历新政,官僚机构开始精简,财政开支明显节约;改革官员的升迁罢黜制度,限制官员的恩荫特权;改革科举制度,强调科举与教育的结合;均衡分配职田,确保官员有足够的收入维持生活等。但改革触及既得利益集团如裁减冗官、精简机构等,直接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导致他们的强烈反对。加上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斗争激烈,宋仁宗最终决定停止改革。
明孝宗改革。明孝宗针对明朝中期的各种弊政进行了改良,包括终止“只知有厂卫,不知有朝廷”、终结“纸糊阁老”和“泥塑尚书”、清理官场绿色通道“传奉官”、改革财税堵住损耗“无底洞”等等,增加了政府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稳定。但自然灾害频发加重了国家的经济负担,分散了明孝宗改革的精力。对朝廷中的旧有势力打击不够彻底,使得改革措施不能得到有效实施。
二、在历代改革下汲取奋进力量
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改革要结合客观实际
改革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所采取的问题解决之道。能否从实际问题出发制定改革措施,推进问题解决,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前提。像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宋代王安石变法到明代张居正变法等,都与时俱进,依托实际进行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不日新者必日退”“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所以,我们要根据时代条件的不同而改变工作策略和方法,顺应形势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锐意改革。
(二)改革要统筹谋划布局
中国历代成功的改革十分重视整体思维、全局思维,强调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像管仲的改革较好地处理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他重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强调发展物质生产对精神文明的决定性影响;同时特别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他还提出将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相结合、行政改革与军事改革相结合、先修内政而后称霸等观点,在决策思路方面统筹兼顾,正确地处理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内政、外交等改革的关系,使诸方面的改革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等的前提下,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整体推进与系统集成相结合,树立全局观念、系统思维,协调推进、统筹配合,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三)改革要依靠群众支持
像管仲改革坚持以民为本,在改革中兼顾到人民的利益,实施了一系列利民、惠民的制度,如六项德政,九惠之教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迫切愿望,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我们推动全面深化改革,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