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大学生艺术创作与生成式AI的互动模式及其效应研究

作者

柯佳

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

1.引言

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核心途径,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常面临理论密度高、学生参与度低、创新能力培养有限等问题。随着数智技术的发展,生成式 AI(AIGC)为美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机遇。《大学美育》作为面向高校全体学生的通识课程,亟需打破“被动欣赏”的传统范式,构建“主动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以该课程创新实践为依托,探究生成式 AI 与大学生艺术创作的互动模式,分析其在教学中的实际效应,旨在为高校美育课程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依据与理论支撑。

2.生成式 AI 与大学生艺术创作的互动模式构建

基于《大学美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学情特点,生成式 AI 与大学生艺术创作的互动模式围绕“工具适配-任务分层-价值引领”展开,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2.1 工具选择与操作适配:降低创作门槛,满足多元需求

课程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与技术基础,筛选并引入多样化生成式 AI 工具,形成“图像生成-视频生成-辅助优化”的工具矩阵,实现操作难度与学生能力的精准匹配。

图像生成工具:以 Stable Diffusion(SD)WebUI 与 Liblib 为核心。WebUI 凭借低上手难度、丰富艺术风格模型(如水墨、波普艺术)及“垫图生成”(ControlNet)功能,适配不同美育主题教学。非艺术专业学生可通过上传基础草图或参考图片,由 AI 延伸创作,降低创作门槛;艺术专业学生则可借助其参数调整功能,实现个性化艺术表达。Liblib 平台支持 checkpoint、lora 及 VAE 模型筛选,学生通过精准输入正向/负向提示词、调节画幅比例,快速生成符合预期的图像,单张图像平均耗时15-30 秒,满足课堂即时互动需求。

视频生成工具:以可灵 AI 为主要载体。其操作界面设计贴心,包含素材筛选、短片模板、图片/视频/音频切换及预览区域,零基础学生可快速上手。学生既能通过文生视频功能(如输入“机械结构的对称美学”)实现跨专业创作,也能借助图生视频功能将《清明上河图》等传统艺术作品动态化,实现“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

辅助优化工具:引入OPS 提示词工作工具、Unlimited 提升画质工具及站长素材库。OPS 工具帮助学生精准撰写提示词,提升创作效率;Unlimited 工具优化图像画质,保障作品质量;站长素材库提供丰富创作素材,拓展学生创作思路。

2.2 分层任务设计与能力匹配:兼顾差异,实现进阶培养

针对学生专业背景(艺术/非艺术)与兴趣分化(视觉艺术、综合艺术、实用美学)的特点,课程依托生成式 AI 搭建“基础层+进阶层”双轨任务体系,实现“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层级跨越。

图2-1 艺术类和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异同

基础层任务: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与艺术基础薄弱者,以“知识理解+简单创作”为目标。例如,在人体比例美学教学中,学生上传人体骨骼结构参考图,利用 ControlNet 深度控制功能生成符合正确比例的人体形象,对比不同风格生成图,加深对美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可灵 AI 模板生成“生活美学短视频”,记录校园风景或家庭场景,培养基础审美感知能力。

进阶层任务:面向艺术专业学生与兴趣浓厚者,以“创意拓展+专业融合”为目标。艺术专业学生可利用 WebUI的 ControlNet 局部调整(如优化人像眼神)、风格迁移(如照片转油画)功能,创作复杂场景绘画;非艺术专业学生则结合自身专业,生成“专业+美育”跨领域作品,如工科学生设计“机械结构对称美学” 视频,文科学生创作“传统文化元素现代设计”图像。

图2-2 ControlNet 控制类型一览

2.3 思政元素融入与价值引导:坚守人文内核,规范技术使用

《大学美育》课程以思政案例库为依托,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入生成式 AI 创作过程,实现“审美素养与思政素养”协同培养。

构建涵盖原始陶器、传统书画、现代设计等领域的上百例思政案例库,学生在 AI 创作中需参考案例中的思政元素(如红色主题艺术作品的色彩运用、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化),确保创作方向符合主流价值观。

同时,在教学中明确 AI 伦理知识,要求学生遵循“人机协作伦理”,规范使用 AIGC 工具。例如,在作品创作中需标注 AI 辅助程度,避免过度依赖技术;在跨文化审美创作中(如中西传统艺术融合),需尊重文化多样性,深化对本民族传统美学的认同。

3.生成式 AI 与大学生艺术创作互动的教学效应

通过一学年的课程实践,生成式 AI 与大学生艺术创作的互动模式在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率、审美能力及创新成果等方面产生显著效应,同时也暴露出部分问题。

3.1 积极效应:激发主动性,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显著提升:课程满意度较上一学年明显增长,学生对课程趣味性、参与感和技术新鲜感的评价高于传统教学。课堂出勤率保持在 90% 以上,小组讨论中涉及“AI 与传统艺术对比”“跨专业审美融合”等深度话题的比例增加;课后学生自主创作行为增多,如使用 Liblib 生成家庭聚会艺术化图像、用可灵 AI制作个人生活美学视频,实现从“被动旁听”到“主动实践”的转变。

教学效率大幅优化:教师借助 AIGC 辅助备课,获取“分专业美育案例”和“风格化教学素材”的时间大幅缩短,以往需 2 小时的素材筛选工作可由 AI 快速完成。知识图谱与 AI 助教的运用,提升了学生学习效果与自查能力—AI 助教实时解答基础疑问,AI 学情分析根据作业情况生成个性化学习建议,替代部分教学任务,使教师能更精准地分析班级学情,实现“精准教学”。

图3-1 知识图谱与 AI 助教在《大学美育》中的应用

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成果涌现:课程构建的多元知识体系(涵盖美学原理、艺术史、AI 伦理)帮助学生形成双重视角,在艺术作品分析中既能关注技术实现逻辑,又能运用传统美学标准(如形式美法则)评价优劣。学生跨文化审美包容力增强,利用 AIGC 生成中西传统艺术融合作品的数量显著增加;在2024 年各类竞赛中,教师指导学生凭借 AI 辅助创作的作品取得优异成绩,如“传统文化现代设计”系列图像、“专业+美育”跨领域视频等,体现出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

3.2 现存问题:需警惕的潜在风险

AIGC 工具的便捷性导致部分学生过度依赖预设模型与模板,容易陷入原创性认定困境,部分学生作品同质化严重,因此在考核阶段难以界定“学生创意”与“AI 生成”的边界,对课程考核的“原创性评价”提出挑战。

同时,非艺术专业学生更关注 AI 参数调整,忽视手绘、拍摄等基础艺术表现能力的训练;艺术专业学生也存在“重技术、轻基础”的倾向,传统艺术创作中的细节把控能力(如线条运用、色彩搭配)未得到充分培养。最后,部分学生在创作中仅关注“图像/视频效果”,未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人文内涵与美学逻辑,导致作品缺乏思想深度,难以实现“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深层培养目标。

四、优化方向与未来展望

针对生成式 AI 与大学生艺术创作互动中的成效与问题,结合《大学美育》课程发展需求,未来需从“技术应用深化、教学体系完善、伦理教育强化”三方面推进优化。

4.1 深化生成式 AI 技术应用,拓展教学场景

持续探索 AIGC 新技术在美育中的应用,如引入文生3D 模型用于艺术创作实践,让学生从“二维创作”迈向“三维表达”;开发“AI+虚拟展览”平台,将学生作品以虚拟展厅形式呈现,增强作品传播力与学生成就感;结合元宇宙技术,构建沉浸式美育教学场景,提升学生学习体验。

4.2 完善分层教学体系,强化传统技能融合

进一步细化“基础层+进阶层”任务设计,在基础层增加“AI 辅助+传统技能结合的任务(如先用 AI 生成初稿,再通过手绘优化细节);在进阶层设置“传统技能主导+AI 优化”的挑战任务(如艺术专业学生先完成传统绘画,再用 AI 进行风格转化),实现“技术赋能与传统传承”协同发展。同时,根据每学期学生对内容难度的评价,实时更新调整教学内容,确保任务难度与学生能力动态匹配。

.3 强化 AI 伦理教育,明确原创性标准

将 AI 伦理知识纳入课程核心内容,通过案例教学(如分析“AI 生成作品版权纠纷”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技术边界;制定“AI 辅助创作原创性认定标准”,明确学生在选题、提示词撰写、参数调整、作品优化等环节的贡献度,作为考核评价依据;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融入个人思想与情感表达,避免“技术堆砌”,提升作品思想深度。

4.4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教师参与AIGC 高级师资研修班,提升教师运用生成式AI工具的能力;建立“AI美育教学资源库”,由教师团队共同开发优质案例、模板与课件,实现资源共享;鼓励教师开展“AI+美育”教学研究,探索更高效的互动模式,推动课程持续创新。

五、结论

本研究以《大学美育》课程为载体,探究生成式 AI 与大学生艺术创作的互动模式及其效应。结果表明,生成式 AI 通过“工具适配-任务分层-价值引领”的互动模式,能有效降低艺术创作门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升教学效率与审美能力,为高校美育课程数字化转型提供可行路径。然而,互动过程中存在的原创性困境、传统技能弱化等问题,也需通过完善教学体系、强化伦理教育、加强教师培训等方式解决。未来,随着生成式 AI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美育需进一步平衡“技术赋能”与“人文传承”,构建更具创新性、包容性与引领性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黄咏麟.基于 UTAUT 模型大学生线上教学接受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4,(23):133-136

[2]刘彦.高校数智融创下的美育浸润:基于 AI 艺术的创新审美思维驱动模型建构及其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4,(08):60-68.

[3]Abukmeil,M.,Ferrari,S.,Genovese,A.,Piuri,V.,&Scotti,F.(2022).A survey of unsupervised generative models for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and representation learning.ACM Computing Surveys,54(5), 1–40.

[4]Vartiainen,H.,&Tedre,M.(2023).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craft education: crafting with text to-image generative models.Digital Creativity, 1–21.

[5]Carolus,A.,Koch,M.J.,Straka,S.,Latoschik,M.E.,& Wienrich, C. (2023).MAILS-Meta AI literacy scale: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n AI literacy questionnaire based on well - founded competency models and psychological change - and meta - competencie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Artificial Humans, 1(2).

作者简介:

柯佳(1996-),女,汉族,籍贯:湖北十堰人助教,硕士学位,专业:动画与数字媒体,研究方向:AIGC 及数字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