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行政事业单位高质量预算编制与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作者

蒋丽丹

昆明市官渡区六甲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云南昆明 650000

1 引言

预算编制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起点,其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公共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高质量的预算编制,能够清晰反映单位履职目标与资源需求的内在联系,为科学决策与有效执行奠定基础。反之,粗放、脱离实际的预算将导致资源配置失衡、资金闲置浪费或关键领域投入不足。面对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精细化的要求,以及财政收支紧平衡的常态化压力,深入探究如何提升预算编制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机制,对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治理效能、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预算编制与资源配置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预算目标与单位核心职能衔接不紧密

部分单位在预算编制时,未能深入结合自身法定职责与核心任务。预算资金分配与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及中长期发展目标关联论证不足。项目设立存在随意性或简单延续上年基数,导致资金未能优先投向单位最应保障的关键公共服务领域。这种脱节使财政资金支撑事业发展的有效性大打折扣,投入方向与实际核心需求产生偏离。

2.2 预算编制过程精细化程度不足

预算编制普遍侧重总额控制而忽视支出明细管理。支出分类不够细致,项目内容描述模糊笼统。关键问题在于对具体业务活动的真实成本缺乏深入分析和精准核算。预算金额确定时常缺少科学测算依据与实际开支标准支撑。这种精细化缺失导致预算难以真实反映资源消耗,为后续执行监控和绩效评价造成实际困难。

2.3 资源配置结构固化且调整困难

受基数预算思维及部门利益影响,部分资源分配格局一旦形成便呈现显著刚性。资源配置难以依据政策变化、任务优先级调整或绩效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优化重组。新增资源投入相对容易,但盘活存量资源,特别是跨部门跨项目的调剂整合,面临较大阻力。这种僵化阻碍了资源持续聚焦于最急需最有效的领域。

3 提升预算编制质量的关键路径

3.1 强化目标引领与职能匹配

提升预算编制质量的首要路径在于牢固确立目标导向,确保预算与单位核心职能紧密咬合。预算编制的逻辑起点必须清晰且不可动摇,即严格围绕单位的法定职责定位、上级下达的关键绩效指标要求以及本单位经过审慎研究确定的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展开。这意味着预算资金的每一项安排都需要有明确的职能依据和目标指向,确保资源投入能够直接、有效地服务于单位核心使命的履行,杜绝预算与职责脱节的现象。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大力实施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项目储备库,在项目申请进入预算程序之前,就要求进行充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益性论证,并依据项目与单位核心职能的关联紧密度、实施方案的成熟度、预期效益的显著性等标准进行严格的遴选和优先级排序[1]。

3.2 深化预算编制标准化与精细化

解决预算编制粗放问题的核心在于全面推进标准化与精细化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快完善覆盖全面的支出标准体系。该体系应涵盖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各类专项业务活动,为各项支出提供清晰、统一、合理的定额标准依据。标准制定过程必须充分考虑地区实际情况、行业特殊要求和具体业务特点,避免一刀切,并建立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标准始终符合实际且具有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必须大力推行成本精细核算。鼓励和引导单位对其主要业务活动进行全过程的成本归集和精准核算,深入剖析各项职能、各个项目的真实运行成本构成。这种精细化的成本数据是预算编制最坚实可靠的基础,能够彻底改变以往依赖经验粗略估算或进行简单平均分摊的不科学做法,使预算金额的确定真正建立在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撑之上。此外,对于具备条件的单位和项目领域,应积极探索应用零基预算等先进编制方法,彻底打破对历史基数的依赖,每年从零开始根据实际需求论证预算;同时引入滚动预算理念,增强预算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前瞻性规划和连续性管理能力。

3.3 深化预算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

实现高质量预算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核心在于将绩效目标设定前置嵌入到预算编制的最初阶段。在编制预算项目、申请预算资金的同时,就必须同步设定清晰明确、量化可衡量、具有挑战性且与预算规模相匹配的绩效目标。这些绩效目标应成为决定项目是否设立、资金如何安排的核心依据和刚性约束,确保预算投入与预期产出和效果紧密挂钩。更为关键的是,必须建立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机制,使其真正产生实质性影响。要形成制度化的安排,将上年度预算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相关政策调整以及管理方式改进的硬性依据和直接驱动因素。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优良、目标达成度高、效益显著的项目,应在后续预算中给予优先保障甚至倾斜支持;对于绩效评价结果不佳、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或效益低下的项目,则必须坚决采取预算压减、方案调整甚至项目取消等措施。

4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协同机制

4.1 建立健全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推动资源优化配置需着力打破资源分散割裂状态,构建高效的共享共用体系。核心在于建立区域性、行业性的大型通用设备、实验室及会议场所等资产共享平台。通过破除单位内部及单位间壁垒,实施预约使用、有偿调剂等灵活方式,显著提升高价值资产利用效率,有效遏制重复购置与闲置浪费。同时,必须大力促进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互通。强化单位内部及跨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坚决避免信息系统重复建设,消除数据孤岛现象[2]。通过提升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和利用效能,为管理决策提供更全面支持,增强跨部门协同能力。

4.2 构建动态灵活的资源配置调整机制

资源配置优化需要建立适应变化的动态调整能力。关键在于实施全周期的预算执行监控与中期评估机制。加强对预算执行进度、资金支付合规性以及绩效目标达成情况的实时跟踪监控。在预算年度中期,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重点任务进展及绩效目标实际完成度,开展系统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遵循规范程序对预算进行及时必要的优化调整,确保资源始终聚焦于关键有效领域。此外,需积极探索在财政部门统筹下,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闲置或低效运转资金、办公设备、车辆、房产等资源的调剂平台与制度。此举旨在促进存量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流动重组,盘活沉淀资产,实现资源错配的主动纠正。

5 结语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高质量的预算编制与资源优化配置,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系统推进的基础性工程。核心在于牢固树立绩效导向和成本意识,通过强化预算目标与单位核心职能的精准对接,深化预算编制的标准化、精细化,推动预算与绩效的实质性融合,为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必须着力打破资源配置的固化藩篱,通过建立健全资产共享平台和动态灵活的调剂机制,充分挖掘存量资源潜力。这要求单位内部加强财务、业务、资产管理的协同联动,也需要上级主管部门优化制度设计,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监管指导。

参考文献:

[1]侯伟.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优化策略研究[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4(16):67-69.

[2]陈红芳.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绩效的人力资源预算管理问题与对策[J]. 管理学家,2025(8):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