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互联网背景下民事强制执行新路径研究

作者

谢保领

河南成册律师事务所 河南郑州 450046

1.互联网对民事强制执行的影响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信息获取的时空限制,执行机构能够借助网络快速、全面地收集被执行人的相关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可精准定位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包括其银行账户、不动产、股权等。同时,网络公开的各类信息,如社交平台动态、商业交易记录等,有助于判断被执行人的实际履行能力和信用状况。这使得执行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被执行人的详细情况,为后续执行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

互联网催生了多种新型执行方式。线上查控系统的应用,使执行机构可以远程对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证券账户等进行冻结和扣划,无需传统的人工操作,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网络司法拍卖则为财产处置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吸引了更多潜在买家,提高了财产变现的效率和价格。此外,远程视频执行、电子送达等方式也增加了执行工作的灵活性,减少了执行成本。

互联网的公开透明特性为执行监督提供了有力保障。执行信息公开平台将执行案件的进展情况、执行措施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布,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时查询。这不仅增强了执行工作的透明度,也便于社会公众对执行过程进行监督。网络舆情的监督作用也促使执行机构更加规范地开展执行工作有效避免了执行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了执行工作的质量和公信力。

2.互联网背景下民事强制执行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环境下,执行信息的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执行信息涉及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一旦泄露,将给当事人带来严重的损失。网络攻击、黑客入侵等行为可能导致执行系统瘫痪,影响执行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数据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如数据加密不完善、存储设备故障等,也可能导致执行信息丢失或被篡改,给执行工作带来极大的风险。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型财产形式和交易方式不断涌现,而现有的法律规定在应对这些新情况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例如,虚拟财产、数字货币等新型财产的执行问题,目前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跨地域、跨国界的执行案件也面临着法律适用和司法协助的难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差异较大,增加了执行的难度和复杂性。电子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证明力在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认定难题,给执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部分执行人员对互联网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难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执行工作。不同地区执行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地区的执行系统较为落后,影响了执行协作的效率。此外,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迅速,执行系统需要不断升级和维护,但这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一些执行机构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无法及时对执行系统进行更新,导致执行工作无法适应互联网发展的需求。

3.互联网背景下民事强制执行新路径探索

整合法院、银行、税务、工商等多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全国统一的执行信息数据库。通过该平台,执行机构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交换,全面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信用信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执行信息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能够提前预警被执行人的潜在风险,为执行工作提供精准的决策支持。一体化执行信息平台的构建将打破信息壁垒,提高执行工作的协同性和效率。

加强法院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合作,借助平台的技术和数据优势开展执行工作。例如,与电商平台合作,对被执行人在平台上的店铺进行监管和处置;与社交平台合作,限制被执行人的社交活动,促使其履行义务。推动跨地域执行协作,建立异地执行快速响应机制,实现执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执行,如委托专业的调查机构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调查,委托专业的拍卖机构进行财产处置,提高执行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制定专门的互联网执行司法解释,明确电子证据、网络查控、网络拍卖等方面的法律规则,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执行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建立互联网执行信用惩戒体系,将失信被执行人的信息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对其在金融信贷、市场准入、出行消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信用约束。规范互联网执行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执行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4.新路径实施的保障措施

加强对执行人员的互联网技术培训,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定期组织专业培训课程和技能竞赛,激励执行人员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知识。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充实执行队伍,为执行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建立执行人员考核机制,将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考核指标,激励执行人员积极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提高执行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加大对执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保障执行系统的建设、升级和维护。政府应将执行信息化建设纳入财政预算,为执行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互联网执行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建立技术保障团队,及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确保执行系统的稳定运行。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执行信息化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执行技术的发展。

加强对互联网背景下民事强制执行新路径的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和理解度。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宣传新路径的优势和成效,让社会公众了解执行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引导社会舆论正确看待执行工作,营造良好的执行氛围。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和诚信意识,促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执行工作的良好局面。

5.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民事强制执行新路径的探索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且充满挑战的工作。通过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信息获取、执行方式、执行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也面临着信息安全、法律适用、技术应用等诸多挑战。构建一体化执行信息平台、创新执行协作机制、完善互联网执行规则等新路径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肖建国.民事强制执行立法的守正与创新[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4,32(04):20-40.

2.吴俐,杨馥源.民事强制执行视域下数字资产的界定路径[J].数字法治,2025,(01):144-158.

3.张永红,陈璐.民事强制执行“进门权”制度研究——以已决债权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为视角[J].司法改革论评,2024,(01):1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