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行为分析在地铁客运服务改进中的应用实践
王静怡 李冠松
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引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地铁客运服务质量是满足乘客需求、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乘客行为分析作为一种新兴手段,为地铁客运服务改进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1.乘客行为分析概述
1.1 行为分析的概念
乘客行为分析是指通过系统采集地铁运营过程中乘客的各类行为数据,结合运营场景与服务需求,挖掘行为背后的需求特征、习惯规律及潜在问题的分析活动。其核心目标并非单纯记录行为表象,而是通过对行为数据的深度解读,转化为可指导客运服务优化的决策依据。在国内地铁运营背景下,该分析需贴合城市公共交通网络特性,兼顾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乘客行为差异,同时需遵循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相关规范,确保分析过程合法合规,最终为提升地铁服务的精准性与适配性提供支撑。
1.2 分析的主要内容
乘客行为分析的主要内容涵盖出行轨迹、停留特征、交互反馈三大维度。出行轨迹分析聚焦乘客从进站、购票、安检、候车、乘车到出站的全流程路径选择,包括换乘站点偏好、进出站方式等;停留特征分析关注乘客在各环节的停留时长,如购票排队时间、候车等待时间、换乘步行耗时,以及在站点公共区域的停留规律;交互反馈分析则收集乘客在服务过程中的主动反馈与被动行为信号,主动反馈包括投诉建议、服务评价,被动信号则如对指引标识的查看频率、对客服设备的操作次数等,通过多维度内容整合,全面掌握乘客服务体验中的痛点与需求点。
2.乘客行为分析对地铁客运服务的作用
2.1 优化线路规划
乘客行为分析为地铁线路规划提供精准的需求导向,避免规划决策脱离实际出行需求。通过分析不同区域乘客的出行轨迹与换乘偏好,可识别出当前线路网络中的薄弱环节,如某片区乘客需多次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某条线路的换乘通道长期拥挤等。基于这些行为特征,可调整线路延伸方向、新增换乘节点,或优化现有线路的站点布局。同时,结合乘客的出行目的差异,可针对性规划特色线路功能,如在通勤需求集中的线路强化高峰时段运力配置,在旅游景点集中的线路优化站点与景点的接驳设计。
2.2 调整运营时间
乘客行为分析能让地铁运营时间调整更贴合乘客实际出行需求,提升服务的时效性与便利性。通过挖掘乘客进出站的时间分布规律,可精准识别不同线路的高峰时段起点与终点、平峰时段的客流低谷区间,以及特殊时段的潜在出行需求。例如,若分析发现某条连接商务区与居住区的线路,早高峰前半小时已有大量乘客进站,晚高峰后 1 小时仍有持续客流,可适当提前首班车发车时间、延后末班车发车时间;若发现周末某线路中午时段客流骤增(多为购物出行乘客),可在该时段加密列车班次,避免乘客候车时间过长。此外,针对节假日、大型活动等特殊场景,通过预判乘客行为变化,可临时调整运营时间与班次间隔,保障服务连续性。
2.3 改善站点设施
乘客行为分析为站点设施改善提供具象化的优化方向,避免设施配置与乘客需求脱节。通过分析乘客在站点内的停留特征与交互行为,可识别设施布局的不合理之处:如购票环节若发现大量乘客在某几台自助售票机前聚集,其他机器却闲置,说明售票机分布不均衡;候车环节若发现乘客频繁在站台某区域往返查看标识,说明指引标识存在盲区;换乘通道若发现乘客停留时间过长、行走速度缓慢,可能是通道宽度不足或坡度设计不合理。基于这些发现,可针对性调整设施配置,如在客流密集区域增设自助售票机与闸机、优化站台指引标识的位置与内容、拓宽拥堵换乘通道或增设自动步道,同时结合特殊群体的行为特征,完善无障碍设施,提升站点设施的适配性与实用性。
3.基于乘客行为分析的服务改进对策
3.1 提升服务响应速度
基于乘客行为分析提升服务响应速度,需建立“行为预警-快速处置”的闭环机制。通过实时监测乘客行为数据,识别服务异常信号:如某站点短时间内大量乘客在闸机前停留、某趟列车内乘客站立密度骤增且持续多站,系统可自动触发预警,将信息推送至对应责任部门。同时,结合历史行为数据,预判高频服务需求场景,提前做好资源储备:如在通勤高峰前,在客流密集站点增派客服人员协助购票与引导;在恶劣天气来临前,检查站点出入口防滑设施与遮雨装置,避免因突发情况导致服务响应滞后。此外,针对乘客投诉建议中反映的共性问题,通过追溯相关行为数据,定位问题根源,制定针对性整改方案并跟踪整改效果,确保服务响应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判”。
3.2 加强个性化服务供给
加强个性化服务供给需以乘客行为分析为基础,实现服务从“统一化”向“差异化”转变。通过对乘客行为数据的聚类分析,划分不同需求类型的乘客群体:如通勤群体(出行时间固定、换乘路径稳定)、老年群体(偏好使用人工服务、行动速度较慢)、临时出行群体(对站点布局不熟悉、依赖指引标识)。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专属服务方案:为通勤群体提供“定制化行程提醒”服务,通过 APP 推送实时列车拥挤度与换乘耗时;为老年群体在站点设置“人工服务驿站”,提供购票协助、行程咨询与候车引导;为临时出行群体开发“智能路径导航”功能,结合站内实时客流情况推荐最优进出站与换乘路线。同时,通过持续跟踪不同群体的行为变化,动态调整服务内容,如某区域老年乘客使用智能设备的比例提升后,可逐步增加自助设备的适老化功能,减少人工服务依赖,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动态适配。
3.3 完善服务监督机制
完善服务监督机制需将乘客行为数据作为服务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构建“行为反馈-监督整改-效果验证”的持续优化体系。在监督指标设计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投诉率、准点率,而是结合乘客行为特征增设细分指标:如通过乘客在安检环节的停留时长评估安检服务效率,通过乘客对客服设备的操作成功率评估设备服务质量,通过乘客在换乘通道的行走速度评估通道通行体验。在监督执行过程中,利用行为数据的实时性实现动态监督,如发现某站点某时段的服务指标异常,监督部门可立即介入调查,排查是否存在设施故障或人员配置不足等问题。整改效果验证则通过对比整改前后的乘客行为变化,如某站点优化指引标识后,查看乘客在该区域的停留时长是否缩短、标识查看频率是否降低,确保监督整改不流于形式,真正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结束语:乘客行为分析为地铁客运服务改进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对乘客行为的深入研究和应用,采取针对性的改进对策,能够显著提升地铁客运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满足乘客的出行需求,推动地铁客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南思靖.地铁乘客无障碍电梯选择行为影响因素分析[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24,14(1):209-213.
[2]王璞,肖健和,李明伦,等.地铁乘客站点的选择行为分析及预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22(004):051.
[3]姚恩建,季钰岷.基于出行行为分析的地铁通勤票价折扣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23,47(6):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