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成因分析与应对措施

作者

徐玲

皖滁州市定远县炉桥镇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引言:小学是学生时代身心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期,更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快速增长的的重要关键期。有些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根本就提不起任何兴趣,甚至畏惧数学学习,对数学学习产生了一点的焦虑。产生的数学焦虑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集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因素的大问题,不可小觑。因此,我们需要探明问题症结、总结客观规律和寻求有效的对策,从而展开教育价值观的反思和批判。

1.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现状

1.1 焦虑表现特征

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在行为、情绪与认知层面呈现鲜明特征。行为上,部分学生面对数学学习任务时表现出明显回避行为,如故意拖延数学作业、课堂上回避数学相关的提问,甚至在数学考试前出现请假、迟到等情况;解题过程中频繁擦改答案、手抖、书写潦草,难以稳定完成答题。情绪上,学生易产生紧张、烦躁、自卑等负面情绪,听到“数学”“考试”等词汇时出现情绪波动,部分学生还会伴随生理反应,如头晕、心慌、出汗等。认知上,焦虑导致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解题时易遗漏题目条件、混淆知识点,即使面对曾掌握的基础题型,也会因过度紧张而思路混乱,形成“越焦虑越出错,越出错越焦虑”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数学学习的正常推进。

1.2 焦虑程度差异

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程度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学生的数学基础、性格特点及学习经历密切相关。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因长期面临解题困难、成绩落后的情况,易积累负面学习体验,焦虑程度普遍较高,尤其在面对复杂应用题或计算量大的题目时,焦虑反应更为强烈;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虽整体焦虑程度较低,但部分学生因过度追求“满分”“排名”,在考试或竞赛中面临“怕出错”的心理压力,也会产生中度焦虑。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对他人评价更为在意,若因数学学习受到批评或负面反馈,易放大自我否定情绪,焦虑程度高于性格开朗的学生。

2.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成因分析

2.1 学习内容因素

数学学科的特殊性与学习内容的设计不当,是引发小学生焦虑的重要原因。数学具有逻辑严谨、抽象性强的特点,小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经历更长的认知过程,若学习内容难度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如过早引入复杂的逻辑推理题、计算步骤繁琐的题目,易使学生因频繁受挫产生焦虑。部分教材或教辅资料中,题目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如大量抽象的纯数字计算、与生活场景无关的应用题,学生难以感知数学的实用性,缺乏学习兴趣,面对这类内容时易产生“学不会、用不上”的无力感。

2.2 教学方法因素

教师的教学方法与课堂互动模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形成具有直接影响。部分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课堂上以讲解知识点、示范解题步骤为主,缺乏对学生认知节奏的关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参与到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若遇到疑问无法及时得到解答,易产生困惑与焦虑。部分教师过度强调“成绩”“排名”,课堂上频繁用“谁又做错了”“这么简单都不会”等负面语言评价学生,或在批改作业、试卷时仅标注“错号”,未给予针对性指导,导致学生将“数学学习”与“负面评价”关联,逐渐产生畏惧心理。

2.3 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中的教育观念与互动方式,是诱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关键外部因素。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数学成绩抱有过高期待,将“数学成绩”等同于“学习能力”,频繁用“别人家孩子数学考满分”“数学学不好将来没出息”

等话语施压,甚至在孩子数学作业出错或考试失利时,采取批评、指责、惩罚等方式,使孩子在数学学习中承受巨大心理压力,逐渐形成焦虑。部分家长自身存在“数学焦虑”,日常中不经意流露出“我上学时数学就不好”“数学太难了”等负面言论,这种情绪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让孩子潜意识中认为“数学是可怕、难学的学科”,降低学习信心。

3.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应对措施

3.1 优化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策略是缓解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的核心路径,需从“适配认知”“激发兴趣”“正向引导”三方面入手。教学内容设计上,遵循小学生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认知规律,将抽象知识点与生活场景结合,如讲解“百分数”时,引入“商场折扣”“班级出勤率”等实例,用直观场景降低理解难度;采用“阶梯式”教学,将复杂知识拆解为多个基础模块,如学习“多位数乘法”前,先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估算”等前置知识点,避免知识断层引发的焦虑。教学方法上,引入游戏化、探究式教学,如设计“数学闯关游戏”“图形拼搭任务”,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索知识;课堂提问采用“分层设计”,为基础薄弱学生准备基础题型相关问题,给予充足思考时间,鼓励其大胆表达,用“你的思路有道理”“再想想会更完善”等正向反馈替代负面评价,帮助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2 改善家庭氛围

改善家庭数学教育氛围,需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与互动方式。家长应理性看待孩子的数学成绩,摒弃“唯分数论”,关注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努力与进步,如“这次解题比上次细心了”“你主动请教问题很棒”,用具体的正向评价替代笼统的成绩对比,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家长需避免传递负面情绪,主动营造“数学有用、有趣”的家庭氛围,如购物时让孩子帮忙计算价格、烘焙时一起测量食材重量,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辅导数学作业时,保持耐心,若孩子遇到困难,先引导其梳理“哪里不懂”“尝试过哪些方法”,而非直接告知答案,帮助孩子养成自主思考的习惯。

3.3 强化心理辅导

强化心理辅导需学校与家庭协同,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情绪疏导与认知引导。学校可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设数学学习心理辅导课,通过故事分享、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焦虑是正常现象”,教授简单的情绪调节方法,如深呼吸、积极心理暗示,让学生在焦虑时能自主疏导情绪。针对焦虑程度较高的学生,心理教师可开展一对一辅导,通过倾听学生的烦恼,分析焦虑背后的具体原因,引导学生调整认知,用“我可以一步步学”替代“我学不会”的负面想法。家庭中,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表现出数学焦虑时,主动倾听其感受,避免说“这有什么好怕的”,而是用“我知道你现在有点紧张,我们一起想想办法”给予共情与支持,必要时寻求学校心理教师的帮助,通过专业辅导逐步缓解孩子的焦虑,让孩子以积极心态面对数学学习。

结束语:通过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焦虑成因的分析和应对措施的探讨,有望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助力小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洪伟,甄瑞,蒋舒阳,等.成就目标定向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投入的影响:学业拖延和数学焦虑的作用[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302-303.

[2]李梦霞.小学生数学焦虑与数学成绩的关系—工作记忆的调节作用[D].鲁东大学,2017.

[3]王娅婷.多维项目反应理论在小学生数学素养诊断中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