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瓶颈突破与实践创新
陈思
仙桃市和平学校 湖北省仙桃市 身份证号码:429004199303210324
1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导向。小学语文作为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基础学科,其写作教学在学生思维发展、情感表达与文化认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写作教学仍普遍存在重形式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难以有效回应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实现写作教学的理念更新与实践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核心素养视角,深入剖析小学写作教学中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在语文学科中具体表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维度。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语言输出的过程,更是思维整合、情感表达与价值建构的综合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的主动建构,为写作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情境认知理论则主张知识应在具体社会文化情境中生成,契合写作表达的生活化需求。这些理论共同指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体验与意义建构的教学范式,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写作教学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3 问题分析
3.1 写作教学目标偏离核心素养要求
当前小学写作教学目标多聚焦于字数达标、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等表层要求,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培育。教师常以应试为导向,强调范文模仿与套路训练,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真情实感的表达。这种功利化取向使写作沦为机械的语言操练,未能体现核心素养所倡导的综合性、发展性育人目标。长此以往,学生虽能完成规定作文任务,但在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表达等方面表现薄弱,难以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3.2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真实生活经验
许多教师在设计写作任务时倾向于选择成人化、抽象化的题目,如“我的理想”“难忘的一件事”等,缺乏对儿童生活世界的深入理解。这类题目往往超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体验范围,导致学生无话可说或虚构编造。同时,教材中的写作素材更新滞后,未能融入当代社会热点与科技发展元素,削弱了写作的时代感与现实意义。内容与生活的割裂使得写作变成脱离实际的语言游戏,抑制了学生表达兴趣与创作潜能的有效激发。
3.3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与情境创设
传统写作教学普遍采用“命题—指导—写作—批改”的线性模式,教师主导性强而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中缺少有效的师生对话、生生交流与合作探究环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此外,多数教学未创设真实或拟真的写作情境,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与表达动机。多媒体资源与跨学科手段应用不足,教学形式单调枯燥。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语言的多样性,不利于核心素养所强调的综合性能力发展。
3.4 评价体系滞后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行写作评价多依赖终结性评分,侧重语法规范、卷面整洁与结构完整,忽视写作过程中的思维轨迹、情感投入与个性表达。评价主体单一,主要由教师完成,学生缺乏自评与互评机会,反馈信息也往往笼统模糊,如“内容较空”“语言平淡”等,缺乏具体改进建议。这种静态、单向的评价机制无法反映学生写作能力的动态成长,也难以激发其持续改进的动力。评价功能异化为甄别而非促进,背离了核心素养倡导的发展性教育理念。
4 对策建议
4.1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目标体系
应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四维框架,重构写作教学目标体系。在语言层面,注重准确、连贯、得体的表达能力培养;在思维层面,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推理与批判性思考;在审美层面,鼓励个性化语言风格与情感真挚流露;在文化层面,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公民意识。各年段目标应体现梯度性与发展性,例如低年级侧重写话兴趣与基本句式训练,中年级关注条理表达与细节描写,高年级强调观点阐述与逻辑论证,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路径。
4.2 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写作教学内容
写作题材应根植于儿童日常生活,围绕校园活动、家庭关系、自然观察、社会见闻等真实场景设计任务。可引入“班级日记”“校园新闻播报”“节日手账”等形式,增强写作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结合季节变化、节日庆典、突发事件等时机开展主题写作,提升学生的现实感知力。同时,融合科学、艺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内容,设计跨学科写作项目,如“我眼中的植物生长”“假如我是班干部”等,拓展写作视野,使内容更具时代性与综合性,真正实现“为生活而写”的教学理念。
4.3 推广多元融合的情境化写作教学方法
倡导“情境—任务—协作—表达”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激发写作动机。利用图片、视频、实物展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沉浸式氛围,如组织“小小导游介绍校园”“给未来自己写一封信”等活动。加强课堂互动,设置小组讨论、头脑风暴、同伴修改等环节,促进思维碰撞与语言优化。整合信息技术手段,运用语音输入、在线协作平台、数字故事制作工具辅助写作过程,提升教学的生动性与参与度,实现从“教写作”向“做中学”的转变。
4.4 建立过程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写作评价机制
转变评价理念,将写作视为动态成长过程,重视初稿、修改稿到终稿的演进轨迹。采用档案袋评价记录学生写作发展历程,辅以星级评定、评语激励等多种方式呈现进步。推行多元评价主体,引导学生参与自评与互评,制定简明可行的评价量规,如“是否有具体事例”“是否表达真实感受”等,提升评价的透明度与参与感。教师反馈应具体、建设性,聚焦亮点与改进方向,避免简单打分。通过定期展评优秀作品、举办班级作文发布会等形式,强化正向激励,构建支持性评价生态。
5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亟需实现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深刻转型。面对目标偏离、内容脱节、方法僵化与评价滞后的现实困境,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构教学体系。通过构建契合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开发贴近生活的真实写作内容,实施情境化、互动式的多元教学方法,以及建立关注过程与发展的评价机制,方能真正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与思维活力。唯有如此,写作教学才能超越技能训练的局限,成为滋养心灵、发展思维、传承文化的育人载体,切实服务于学生全面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89-205
[2]崔允漷.学科核心素养与教学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41(3):1-12.
[3]郑桂华.写作教学的关键问题与改进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2, 42(7):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