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自然课程的幼儿观察力培养路径与实践

作者

曹佩佩 李春艳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第二十一幼儿园

引言:在城市化进程中,幼儿与自然的接触机会逐渐减少,“自然缺失症”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自然课程以真实环境为课堂,通过引导幼儿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季节更替等现象,不仅能弥补室内教学的局限性,更能为观察力培养提供鲜活的素材。本研究基于幼儿园自然课程实践,提出“环境浸润—任务驱动—跨学科融合—家园共育”四维培养路径,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其操作策略与教育价值。

一、环境浸润:构建观察力的“自然实验室”

自然环境的丰富性是培养观察力的基础。幼儿园可通过“自然角 +. 户外探索区”的立体布局,为幼儿提供多层次观察场景。

在班级内设置水培、土培、动物养殖三合一观察台,让幼儿近距离观察生命变化。例如在种植绿豆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幼儿记录“种子吸水膨胀—破土出芽—长出真叶”的全过程。幼儿通过每日触摸土壤湿度、测量芽苗高度、比较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差异,逐渐掌握“整体观察—局部聚焦—动态追踪”的观察方法。一名幼儿在观察日记中写道:“我的绿豆芽像小士兵一样站得直直的,但王浩的豆芽却弯着腰,可能是因为他浇水太多了。”这种基于真实体验的观察结论,远比教师直接讲授更具说服力。

幼儿园的花园、树林、池塘等区域是观察季节变化的天然课堂。在“寻找秋天的颜色”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收集不同颜色的落叶,并引导他们分类比较:“银杏叶像小扇子,枫叶像手掌,梧桐叶像大耳朵。”通过触觉(叶片厚度)、视觉(色彩渐变)、听觉(踩落叶的沙沙声)的多感官参与,幼儿对“秋天”的认知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感知。一名幼儿在分享环节兴奋地说:“原来秋天不是只有黄色,还有红色、棕色和快要变透明的绿色!”

二、任务驱动:从“被动看”到“主动探”

观察力的提升需要目标导向的实践任务。教师可通过设计阶梯式观察任务,引导幼儿从随意观察转向系统性探究。

在“小麦种植”项目中,幼儿需持续观察种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教师提供放大镜、测量尺等工具,并设计观察记录表,要求幼儿用图画或符号记录“发芽时间”“叶片数量”“茎秆高度”等关键信息。一名幼儿在记录中发现:“我的小麦苗被小鸟啄断后,又从根部长出了新芽!”这种意外发现激发了幼儿对生命韧性的深入思考,也促使他们主动调整观察策略,如增加防鸟网、调整浇水频率等。

在“蚂蚁王国”观察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用糖粒吸引蚂蚁,并记录它们的行进路线、分工方式。幼儿通过对比发现:“搬运食物的蚂蚁总是排着队,而巡逻的蚂蚁会单独绕圈走。”教师进一步启发:“为什么蚂蚁要这样行动?”幼儿通过查阅绘本、观看科普视频,了解到蚂蚁通过信息素传递路线信息,从而理解“团队合作”的生物学意义。这种“观察—提问—探究—验证”的闭环,使观察力与科学思维同步发展。

三、跨学科融合:观察力的“多维生长”

在自然课程与多领域融合的实践中,“秋日美术馆”与“果园探险”活动生动诠释了观察力培养的跨学科价值。在“秋日美术馆”中,幼儿从收集落叶开始,便开启了细致观察的旅程:他们轻轻捏起叶片,用指尖触摸凸起的叶脉,用眼睛对比枫叶的锯齿状边缘与银杏叶的波浪形轮廓,甚至凑近鼻尖嗅闻枯叶的淡淡香气。这些微观观察为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当幼儿将枫叶拼贴为金鱼尾巴时,他们不仅关注到叶片的形状,更联想到火焰的动态美感;将梧桐叶修剪成圆形时,他们通过对比发现“圆形像太阳,剪掉的部分像光芒”。这种从自然特征到艺术符号的转化,促使幼儿用语言梳理创作逻辑:“我选这片叶子是因为它的颜色最红,像故事里的小狐狸尾巴。”艺术表达反过来又强化了观察的深度,使幼儿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同一事物。

而在“果园探险”的故事创编中,幼儿将连续观察到的苹果生长现象转化为叙事线索:他们用“第一天,小蜜蜂在花蕊里跳舞”描述传粉,用“雨滴落在花瓣上,花朵打了个喷嚏”隐喻雨水的作用,通过拟人化表达构建因果链条。当幼儿说“风把花香带给蜜蜂,蜜蜂把花粉带给花朵”时,他们已隐约理解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将科学观察融入文学想象的过程,不仅锻炼了信息组织能力,更让幼儿在童趣话语中完成对自然规律的初步抽象,实现观察力从“现象捕捉”到“意义建构”的跃升。

四、家园共育:观察力的“生活化延伸”

家庭是自然课程的重要补充场景。教师可通过“家庭观察任务卡”引导家长参与幼儿观察力培养。

设计“星空日记”任务,要求家长与幼儿在夜晚观察星座位置变化,并用贴纸记录;在“清晨鸟鸣”任务中,幼儿需辨别不同鸟类的叫声特征。一名家长反馈:“孩子为了区分麻雀和喜鹊的叫声,连续一周早起趴在窗边听,现在连邻居家的鹦鹉学舌都能听出来!”这种生活化的观察实践,不仅延续了幼儿园的教育成果,更让幼儿意识到“观察是随时随地可以发生的事”。

鼓励家长带幼儿到社区公园开展“自然寻宝”活动,如寻找五种不同纹理的树皮、三种会开花的灌木等。教师提供“观察提示卡”,引导幼儿运用比较法(如“梧桐树皮比柳树粗糙”)、分类法(如“按叶子形状给树木分组”)。一名幼儿在公园发现:“银杏树的叶子像小裙子,而松树的叶子像小针!”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观察分类,比教室内的图片认知更具直观性和深刻性。

结束语:自然课程为幼儿观察力培养提供了“活教材”,通过环境浸润、任务驱动、跨学科融合与家园共育四维路径,幼儿不仅能学会“如何观察”,更能理解“为何观察”。当幼儿蹲下身细看蚂蚁搬家、举起手触摸树皮纹路、侧耳倾听风吹叶响时,他们正在用最本真的方式与世界对话。这种对话的能力,将成为他们终身学习与探索的基石。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科技手段(如 AR 自然观察工具)在幼儿观察力培养中的应用,为自然课程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陈丽娴.幼儿园自然课程的开发及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4(22).

[2]郏雁飞.幼儿园"亲自然"生态美育实践探究[J].新课程研究,2025(8).

[3]邱烨瑶.在种植活动中培养幼儿观察力——记中班自然角种植活动"种豆豆"[J].新智慧,2023(1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