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教研有效性提升的实践探索
杨保翠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四中学校 663313
引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肩负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使命。然而,师资老龄化、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让传统“说教式”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兴趣。调研发现,部分农村学生对“盗窃”等行为缺乏正确认知,凸显出法治意识淡薄的现实困境。校本教研是连接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关键纽带,当下亟需打破“闭门造车”模式,借助真实问题驱动、生活场景重构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推动教研从“形式化”向“实效化”转变。
一、问题导向:精准定位校本教研的痛点
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现状堪忧。这支队伍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由临近退休老教师组成,他们大多未接受系统全面的学科培训,教学时常机械“照本宣科”,难以生动深入传授知识。有教研员调研发现,部分教师讲解“依宪治国”时,仅让学生死记硬背宪法条文,不借助《人民的名义》等影视案例引导学生领悟法治精神,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针对师资突出问题,建立“城乡教师结对机制”是有效解法。借助“线上备课—线下观摩—联合教研”的创新模式,可打破城乡教育资源壁垒,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例如,有学校与城区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在《我们小点儿声》教学中,城区教师用“噪音监测仪实测 + 图书馆情景剧”教学,农村教师借鉴后设计“乡村集市噪音治理”项目,提升了学生参与度。
统编版教材虽融入诸多生活案例,但农村学生受生活环境限制,对“社区服务”“模拟法庭”等城市场景缺乏切身体会,在理解如《在集体中成长》里“集体荣誉感”等抽象概念时困难重重。为解决此问题,开发“乡土化教学资源包”是良策。比如有的学校把“苹果种植合作社”引入课堂,开展“计算分红、讨论分配公平性”等活动助学生理解“基本经济制度”;利用“村规民约修订”案例开展辩论赛,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活实践,让教学更贴合农村学生实际。
二、场景重构:打造生活化教学新生态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对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转化至关重要。有位老师在《依法履行义务》的教学中,以“村民拒缴水利费被起诉”这一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村民代表”“律师”等角色。通过“查阅《水法》条文—计算灌溉成本—调解矛盾”的三步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课后,学生还自发撰写《致家长的法治倡议书》,成功实现了知识向行动的转化。这一教学案例的理论支撑在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学习者需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冲突—解决”的循环过程构建知识体系。因此农村校本教研应紧密聚焦“本土问题”,如土地纠纷、留守儿童权益保护等,精心设计“问题链”来驱动教学。
跨学科融合也是提升农村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有学校将道德与法治与语文、劳动教育等学科进行深度融合,开展“红色文化周”活动。在语文课上解读经典作品中的家国情怀,在劳动课上通过种植体验艰苦奋斗精神,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借助“老红军访谈”理解“革命传统”的时代价值。在跨学科项目《制作家乡法治文化手册》中,学生结合美术课的版画技巧、信息技术课的数据收集能力,创作出内容丰富的作品并获得奖项。农村学校虽资源有限,但乡土文化资源丰富,通过跨学科整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实现“ 1+1>2 ”的育人效果,如将数学课的“统计”技能应用于“村民法治意识调查”,既巩固了学科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协同育人:构建家校社联动机制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占比高,家庭法治教育常缺失的问题,部分学校积极探索创新举措,取得良好成效。
有学校开设“周末家长法治学校”,采用“案例直播
线下讨论”的新颖形式,为外出务工家长普及《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重要法律。在“校园欺凌防治”专题中,教师播放“初中生因欺凌被判刑”的视频,直观呈现校园欺凌的严重后果,引导家长反思“暴力管教”的危害。随后,家长们共同制定《家庭法治教育承诺书》,明确自身在家庭法治教育中的责任。调研显示,参与该项目的家长开展家庭法治教育的频率显著提升,学生的违纪率则明显下降。不少家长反馈:“以前不懂教育方法,只知道打骂孩子,现在学会用法律和孩子沟通,亲子关系改善了很多。”
同时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积极与法院、村委会展开合作,建立“青少年法治实践基地”。学生有机会在法院旁听“偷窃案”“赡养纠纷案”等案件的审理,感受法律的威严;在村委会参与“村规民约修订”听证会,体验民主决策的过程。在“模拟人大”活动中,学生针对“农村垃圾分类”等现实问题撰写提案,部分建议还被纳入乡镇政府工作报告。
这些举措的理论依据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理论,该理论强调学校应成为“微型社会”。农村校本教研需突破校园边界,将田间地头、村委会、集市等真实场景转化为“活教材”,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深刻理解“法治”“民主”等抽象概念,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结束语: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教研的有效性提升,需以“真实问题”为锚点,以“生活场景”为载体,以“协同育人”为保障。通过“乡土资源开发—跨学科融合—家校社联动”三位一体策略,可破解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参与度低等难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工具赋能教研”“传统文化与法治教育融合”等路径,为农村道德与法治教学注入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熊念."双减"背景下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思考[J].2023.
[2]何兰芳."双减"背景下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教研有效性的思考[J].考试周刊,2022(10):126-129.
[3]孟庆楠.初中道德与法治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