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门座式起重机的操作及维护保养

作者

贾国庆

山东港口烟台港联通国际件杂货码头公司 山东烟台 264000

一、门座式起重机的操作规范与运行控制

1.1 操作前的准备与检查流程

门座式起重机在启动作业前,应严格执行标准化的准备与检查流程。操作人员首先需检查电源系统是否正常,查看控制室内各项指示灯及警报装置状态,确认液压系统无泄漏、制动系统正常响应。轨道、支腿、连接螺栓等结构部位也需进行目测与机械检查,确保没有松动、裂纹或积尘阻碍。吊具系统的钢丝绳、吊钩、卷筒等应进行功能测试,避免在起吊过程中出现打滑或断裂风险。此外,环境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作业前应评估天气、风速、作业区障碍物等外部条件,保证作业环境的可控与安全。

1.2 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控制要点

在门座式起重机运行过程中,操作者应遵循“稳、准、慢、控”的基本原则。任何起吊操作均需在吊具稳妥连接后开始,不得斜拉或超载。起吊重物过程中,应缓慢起升至规定高度,避免物体摆动或倾斜。同时,操控系统需连续监测设备状态参数,若出现异常如电压波动、过载报警等,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检修。转向与移动过程中要提前规划路径,避免与周边设施、人员发生碰撞。尤其在夜间或低可视条件下,需加强警示照明与对讲通信,确保操作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1.3 特殊环境下的应急操作

在风雨天气、高温或低温环境下,门座式起重机的作业条件会显著恶化,需采取相应的安全应对措施。强风条件下,一旦风速超过设备设定的安全值(如风速大于 13.9 米/秒),应立即中止起吊作业,并将吊具降至地面、锁定设备。高温作业时应重点检查液压系统和电气元件的温升情况,防止因过热造成部件损坏;低温环境下则应关注润滑系统是否冻结,操作响应是否迟滞。此外,如遇电气故障、制动失灵或通信中断等紧急情况,操作人员应立即按下急停按钮,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故障处理,同时快速疏散作业区域,防止事故扩大。

二、门座式起重机的维护体系与日常保养

2.1 设备定期保养的制度化建设

有效的维护保养制度是保障门座式起重机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石。企业应依据设备使用说明书和国家相关标准,建立分级、分周期的保养制度。例如,实行日检、周检、月检、年检相结合的维护体系。日常由操作人员完成基础检查与清洁,确保设备“无带病运行”;每周由专业检修人员对关键部位如液压缸、回转机构、电控箱等进行功能性测试;每月进行润滑系统与钢结构疲劳检测;每年则进行全面解体检查和性能评估,修复或更换老化部件。此外,应设置详细的维护记录档案,做到信息可查、责任可追。

2.2 核心部件的关键保养方法

门座式起重机结构复杂,其关键部件如钢丝绳、制动器、液压缸、电机等承担着高强度作业任务,保养工作必须精细化。钢丝绳应定期清洗并涂抹专用润滑油脂,检测磨损程度与破股情况,发现断丝比例达到标准即应更换。制动器需保持灵敏有效,检查摩擦片厚度与回位弹簧是否老化。液压系统应定期更换油液,并对油缸、接头进行密封性检测。电动机应监测温升和振动,保持通风系统畅通,电刷与换向器接触良好,避免因电火花导致绝缘老化。对这些部位的细致保养可显著提升整机的运行效率与使用寿命。

2.3 智能化手段在维护中的应用

随着工业 4.0 技术的发展,门座式起重机维护逐步引入智能化监测与远程诊断技术。通过在设备关键部位布设传感器,可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如负载、电流、油温、位移等参数,借助云平台进行分析判断,及时预警潜在故障。例如,采用振动分析与热成像技术可精准识别电机轴承故障;基于大数据的寿命预测模型可提前制定更换计划,避免突发停机。此外,智能维护系统还能提供维护日志自动生成、备件库存提醒与远程技术支持,大幅提升维护效率与科学性,推动设备管理从“经验型”走向“数据驱动型”。

三、门座式起重机的安全管理与操作人员培养

3.1 安全管理制度的系统构建

门座式起重机作为高风险作业设备,必须建立科学、系统、可执行的安全管理制度。企业应依据《特种设备安全法》《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等法规,制定涵盖操作、检修、维保、应急等全过程的安全规范。在作业现场,应设立安全警戒区,设置醒目标识,实行“持证上岗、双人作业、首问负责”原则。每次作业前应完成风险辨识,作业后进行回顾总结,形成完整的安全闭环。管理部门还应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和隐患排查,对违章操作实行严格惩处机制,确保制度落地执行。

3.2 操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与考核

高素质的操作团队是保障门座式起重机安全运行的核心力量。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设备操作许可证方可上岗。培训内容不仅应包括基本操作技能,更应涵盖电气知识、液压原理、安全法律及突发事件处理等内容。考核应分为理论考试与实操演练两个部分,确保人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此外,应建立持续学习机制,定期开展复训与技能更新,尤其是对新技术、新设备的适应培训,提高人员对智能化系统的掌控能力。

3.3 案例分析与事故预防机制

通过对典型门座式起重机事故案例的分析,可为后续安全管理提供经验与警示。例如,某港口在强风未检测的情况下强行吊装,导致设备倾覆并造成人员伤亡;另有企业因忽视钢丝绳疲劳程度,发生重物坠落事故。这些教训反映出“麻痹思想”与“经验主义”的严重危害。为此,应建立完善的事故报告与经验复盘机制,对每一次异常或事故都进行深入剖析,形成案例库供全体操作与管理人员学习。企业还应设立内部安全奖励机制,对提前发现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员工予以表彰,以文化引导安全氛围,全面防控各类风险。

结语

门座式起重机的高效、安全运行依赖于科学的操作体系、系统的维护机制以及严格的人员管理。从设备管理者到一线操作人员,每一个环节都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专业素养。未来,随着设备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维护理念也需同步迭代,从传统的“事后修复”向“事前预防”转变。唯有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技术能力与安全意识,方能实现门座式起重机从“运行可靠”迈向“智慧高效”的跨越发展,为现代物流与工业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罗志强. DMQ540/30 门座式起重机安全管理与检测[J]. 红水 河,2013(5):68-71,75. DOI:10.3969/j.issn.1001-408X.2013.05.019.

[2] 青 岛 港 ( 集 团 ) 有 限 公 司 . 门 座 式 起 重 机 的 超 载 保 护 装置:CN200920226489.9[P]. 2010-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