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提升校外儿童声乐学习持续性研究
李晋
西安市青少年宫 710004
引言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音乐课是提升孩子综合能力的一种渠道,比如歌唱,这是既能培养审美又能传递情感的一种手段。然而《2024 年中国校外艺术教育发展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显示,唱歌学习时长最长的是 8.6个月,超过六成的学员选择了由于“学得慢”“没兴趣”“父母不支持”等原因停课退学。进一步剖析原因可以发现,大多数音乐培训机构都存在着家校目标不对等、沟通效率低、职责不明确的现象,阻碍了教育的融合。“在家校合作方面,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共识,而且已证明有效,但是其在课外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及实践值得进一步探讨。”因此,如何在家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下提升学生歌唱学习的持续度,对于推进我国校外艺术教育的高品质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家校协同缺失:校外儿童声乐学习持续性不足的核心症结
(一)教育目标错位,学习动力难以持久
作为培训中心核心工作“技能提升”,但过于重音效、重过级;家长的功利之心,则认定台上露脸、拿奖牌才能界定自己孩子学得好不好。但学童更注重过程的有趣与否。因此目标定位差异造成了学童负重前行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退选。
(二)沟通机制低效,信息传递存在壁垒
绝大部分学校都是单纯通过微信告知,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专业老师不做深入了解,家长们也不懂音乐专业知识,说不出孩子在家练习时都遭遇了什么问题,家校沟通大部分只是围绕“学什么”,缺乏学习障碍、心里问题等重点内容的交流。
(三)责任边界模糊,教育合力无法形成
一方面家长过分依赖于音乐培训教学,忽视在家的练习;另一方面培训教学也把“学生学的慢”的原因都推给家长监管不到位,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导致训练内容与在家实践环节相脱离,影响学习效果。
二、家校协同对提升校外儿童声乐学习持续性的价值维度
(一)目标协同:构建 “兴趣引领 — 技能提升” 的长效动力
学校和家长定期进行交流以达成教育的一致性,并树立“先培养兴趣而非技能培养”的主旨思想。音乐学校的老师会告知家长唱歌学艺的各个阶段特点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期望值;家长同样也会与学校配合设计有趣的家庭作业,例如“亲子歌唱赛”,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寓学于乐的氛围中强化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提升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二)资源协同:实现 “课堂教学 — 家庭练习” 的闭环衔接
学校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给家长提供诸如《父母的练声指导手册》《儿童歌唱心理学引》等教材,家长也能在指导孩子训练及情绪方面帮助学校改进教学方法。二者的资源互通,实现了“学校和父母”对于孩子的学习方法不再是“只靠老师一面进行的教育”,而是“父母及老师相互配合的教育”。
(三)情感协同:缓解焦虑情绪,稳定学习状态
学生的学业成果以周期性的形式公开展示(如听力测试和课程录像)可让父母在亲眼见证的同时缓解他们的情绪压力。此外,家长对儿童内心世界的回馈也可帮助老师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授课方式。最后,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的协调关系能够培养一种宽容的校园氛围,使学生鼓起勇气,不断培养学习热情。
三、家校协同提升校外儿童声乐学习持续性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分层沟通体系,打破信息壁垒
常规交流也是通过音乐教育 App 完成“训练签到—教师点评—父母回
答”的即时交流,每天推送一次关于“发声方法”的解答,用来回应父母的困惑。
每周的交流会都采取“一对一”的形式,由老师和家长分别与孩子面对面交流学习、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出下一阶段的计划。
每个季度成果汇报,小规模表演,请家长参与表演让孩子获得满足、成功体验,增强家长的教育信心。
(二)明确家校角色定位,厘清责任边界
学校要承担专门教育责任,实施“家长课程”教授家里训练方法;建立“学员成长档案”,实时监控他们的成长过程。
家长也要充当“陪练员”,在家庭中营造音乐氛围(播放孩子唱的歌曲或出示孩子演出照片等),重视并支持其学习过程,但不要强迫孩子练习,从而使孩子们的热爱之情持久不减。
签订契约要白纸黑字落实双方责任义务,比如机构每月提供 2 次有针对性的指导,父母也要保证每天 15 分钟让孩子练习,避免彼此推责。
(三)设计亲子互动活动,深化协同效果
家务劳动活动项目有“家庭歌唱大赛”“音乐故事创作大赛”等等,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家长和孩子一起活动参与其中享受其中带来的乐趣,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小区联动,实施“音乐走进小区”免费演出,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提升其本领,家长也可积极地参与前期准备过程获得自身成就感和责任感。
每一个学习段结束,家庭和学校共同对孩子的学习档案进行回顾,明确他们的进步和找出存在的不足,激发他们提高自己的动力。
四、家校协同机制落地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师资培训,提升协同能力
把“亲子与课堂教学策略”“儿童的艺术心理”纳入歌唱教师的培养体系,并进行定期的案例研讨、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保证其具有较高的专业协同教学能力。
(二)建立反馈机制,动态优化策略
采用季度问卷调研与户访的方式征求沟通形式、活动设计等相关意见,对协同方案进行当季调整,形成“行动—反馈—提高”的循环工作流程。
(三)依托技术赋能,降低协同成本
借助声乐学习软件平台能够实现练习打卡、展示、与语音等形式的在家庭与学校的协作与交流互动,提高了合作效率。
结论
家庭—学校联动教育环境对儿童歌唱学习十分重要,而如今音乐课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目标与责任混淆不清、互动对话缺少等。对此,采用搭建层级对话的组织、明确参与者的任务并组织相互互动活动的方式从而实现共同教育,促成家庭—学校之间的协同。未来音乐教育应从“授业”转“共同教育”面向,从而促使儿童歌唱学习有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引导课外艺术教育回归应有的教育本义——育人。
参考文献:
[1]吴理琳.儿童声乐演唱与教学[J].新课程(上),2022(06).
[2]鲁云斐.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艺术科技,2023(08).
[3] 姜宝根. 浅析少年儿童嗓音特点及声乐教法[J]. 新课程( 小学),20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