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情感育人在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作者

董彦甫

宁夏育才中学

情感德育是指在班级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需要,对那些关涉学生身体成长、智力培养、道德养成、审美观念、心理状态的情绪与情感品质予以正向的引导和培育。德育工作要顺应学生成长需求,关注个体差异,以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情感育人强调班主任以真诚关爱为基础,通过细腻的情感关怀,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自觉提升道德素养,实现自我成长。

一、情感浸润:构建“三感合一”的班级文化

1.参与感:融入学生生活的细微处

班主任应主动参与学生的日常活动,如早读时与学生共读经典,课间操时与学生同练队列,甚至在食堂用餐时倾听学生的生活点滴。这种“沉浸式”参与不仅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更能传递“教育即陪伴”的理念。例如,通过与学生共同参与运动会训练,在接力赛中与学生并肩冲刺,赛后学生自发撰写《我们的“战友”老师》一文,体现了师生间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到“成长共同体”的转变。

2.亲切感:以活动搭建情感桥梁

集体活动是情感育人的重要载体。南通如东某高中通过组织“非遗文化体验”“红色故事宣讲”等活动,将德育融入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你画我猜”心理团辅活动中,学生通过肢体语言传递成语内涵,班主任以参与者身份加入,既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又增进了师生间的默契。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德育从说教转化为情感共鸣。

3.仪式感:赋予成长过程意义

班级生活中的仪式(如生日祝福、颁奖礼、成人礼)能强化学生的集体归属感,让学生在庄重而不失温情的氛围中,感受到成长的分量。高中阶段可通过设计“每周之星”表彰、毕业倒计时签名墙等仪式,将日常行为转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成长印记。例如,在每次考试后设立“进步勋章”,由班主任亲手佩戴并寄语,使学生感受到努力被看见的温暖。

二、刚柔并济:人性化制度的设计与实施

1.动态调整:制度从“学生中来”

班规是班级管理的重要基石,应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动态调整,通过班会讨论,让学生参与制定,增强其认同感。例如,针对早自习迟到问题,初期采取扣分处罚但效果不佳。通过与学生座谈发现,楼层高的宿舍因水压不足导致洗漱困难,班主任随即向学校反馈并调整制度:允许六点前到校,最后三名学生需在当日向课代表背诵知识点。这一“弹性规则”既解决了客观困难,又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使迟到现象绝迹。班主任还引入“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点滴进步,每月评选“最具潜力奖”,让学生在自我反思中找到成长方向。通过这种“柔性激励”,班级氛围更加和谐,学生自律性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制度与情感的有机结合。

2.柔性惩戒:教育而非惩罚

惩戒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反思,而非简单惩罚。例如,将“违纪抄写班规”改为“为班级做贡献”,如违纪学生可选择整理图书角、策划主题班会等。这种方式既维护了制度权威,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在服务中反思行为。通过“贡献式惩戒”,学生不仅认识到错误,更在实际行动中体验到责任与担当,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种柔性管理,既彰显了制度的温度,又促进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环。

三、双向共情:沟通艺术中的情感智慧

1.民主对话: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青春期学生渴望被尊重,班主任通过定期举行“心灵对话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困惑与建议。还可以通过“周记悄悄话”制度,每周在学生周记本上写下个性化评语,既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又实现了深度沟通。例如,面对一名因家庭矛盾情绪低落的学生,班主任通过周记留言:“你愿意将心事分享给我,这是对我的信任。我们可以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这种非即时性的文字交流,给予了学生安全感与倾诉空间。班主任还设立“班级信箱”,鼓励匿名投稿,及时了解学生心声,化解潜在矛盾。一次,信箱中收到一封关于课堂纪律的匿名信,班主任在班会上公开讨论,引导学生共同制定解决方案,既保护了信作者隐私,又增强了班级凝聚力。通过这种双向共情的沟通方式,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班级氛围愈发和谐。

2.情绪管理:理性与感性的平衡

班主任需避免因工作压力情绪化处理问题。当遇到学生冲突时,可采用“暂停策略”:先深呼吸或暂时离开现场,待冷静后再与学生分析问题。例如,在处理学生斗殴事件时,先让双方各自书写事件经过,再分别倾听诉求,最终引导学生从对方角度反思行为,达成和解。这种冷静处理的方式,既避免了冲动决策,又让学生感受到被公平对待。

3.班干部培养:搭建师生情感桥梁

班干部既是管理者也是学生,班主任需帮助其平衡角色。例如,可定期召开班干部座谈会,指导其沟通技巧,同时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当班干部出现违纪时,应公开处理并给予改进机会,既维护公平又保护其积极性。

四、协同育人:构建家校社情感共同体

1.家校联动:以情感纽带凝聚共识

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书信交流”等活动,引导家长关注学生情感需求。例如,在“换位体验”活动中,学生与家长互换角色完成家务劳动,双方通过日记分享感受,促进了彼此理解;家长在活动中体会到孩子的辛劳,孩子也理解了家长的付出,情感纽带因此更加牢固。班主任还组织“家庭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环境,提供个性化指导,增强了家校合作的实效性。

2.社区资源:拓展情感教育场域

社区中的红色教育基地、非遗传承人等资源可成为德育素材。例如,联合社区开展“老党员讲革命故事”活动,学生通过访谈记录整理成《红色记忆》手册,在实践中深化家国情怀。这种“走出校园”的教育方式,使情感教育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体验。

结语:情感育人是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灵魂。通过构建有温度的班级文化、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掌握共情式的沟通技巧、整合多方教育资源,班主任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时代要求下,情感育人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教育哲学,以情感唤醒情感,以生命影响生命,让德育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

参考文献

[1]曾繁蓉.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多角度探讨——评《高中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5,(03):114.

[2] 曹 娜 . 高 中 班 主 任 德 育 工 作 的 认 识 与 实 践 [N]. 山 西 科 技报,2025-01-14(B07).

[3]盛龙.高中班主任用心灵对话提升学生心理品质研究[J].中小学班主任,2024,(23):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