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BIM 技术的市政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实践
刘梦
安徽省金刚建设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安徽淮北 235000
一、引言
市政综合管廊集电力、通信、给排水等管线于一体,是保障城市正常运行的 “生命线”。然而,传统管廊管理多采用分阶段、碎片化模式,各阶段信息难以衔接,易导致设计偏差、施工冲突、运维滞后等问题。BIM 技术凭借三维建模、信息集成、协同管理等优势,可实现管廊全生命周期信息的无缝传递与共享。本文结合实践,系统分析 BIM 技术在管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维管理阶段的应用,为推动管廊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实践依据。
二、BIM 技术在市政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应用实践
2.1 规划设计阶段:三维可视化与协同优化
在管廊规划设计阶段,BIM 技术打破传统二维图纸的局限,通过建立三维信息模型,实现管廊线路、管线排布、周边环境的可视化呈现。设计人员可基于模型直观分析管廊与道路、建筑物、地下管线的空间关系,提前发现规划冲突。同时,借助 BIM 协同平台,设计单位、建设单位、管线产权单位可实时共享设计信息,共同参与方案评审与优化,减少设计变更,提升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例如,在某城市管廊项目中,通过BIM 模型发现管廊与既有燃气管线的交叉冲突,及时调整管廊走向,避免了后期施工返工。
2.2 施工建设阶段:过程管控与风险预警
施工阶段是管廊建设的关键环节,BIM 技术可实现施工过程的精细化管控。基于 BIM 模型,施工单位可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将进度节点与模型构件关联,动态跟踪施工进度,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调整。同时,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模拟,可提前模拟复杂施工工序,如管廊基坑开挖、管线安装等,优化施工方案,降低施工难度。此外,通过 BIM 模型集成地质勘察、施工监测数据,可实时监测管廊结构变形、周边土体沉降等情况,当监测数据超出预警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保障施工安全。某管廊项目借助 BIM 施工模拟,优化了管廊节段拼装顺序。
2.3 运维管理阶段:智能监测与高效运维
管廊运维阶段周期长、管理内容复杂,BIM 技术可构建智能运维管理平台,实现管廊运维的数字化与智能化。通过在管廊内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管线运行参数(如压力、流量、温度)、环境参数(如温湿度、有害气体浓度)等数据,并将数据集成到 BIM 模型中,运维人员可通过模型直观掌握管廊及管线的运行状态。当管线出现故障时,系统可基于 BIM 模型快速定位故障位置,分析故障原因,并生成维修方案,提高故障处理效率。同时,利用 BIM 模型记录管廊设备的安装时间、维护记录等信息,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合理安排设备检修与更换,降低运维成本。
三、基于 BIM 的市政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现存问题与优化方向
3.1 现存问题:标准缺失与数据孤岛
当前,基于 BIM 的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BIM 技术在管廊应用中的标准体系不完善,不同单位、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格式不兼容,比如设计单位常用 Revit 建模,施工单位可能使用Navisworks,两者数据交互时易出现构件信息丢失、参数不匹配等问题,导致管廊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的 BIM 模型难以有效衔接,信息传递存在明显障碍。另一方面,部分项目中各参与方数据共享意识不足,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运维企业往往只保留自身阶段的核心数据,不愿对外共享关键信息,仍存在 “信息壁垒”,形成数据孤岛,使得 BIM 技术本应具备的信息集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无法为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连贯的数据支撑。
3.2 优化方向:完善标准与打破数据孤岛
针对上述问题,首先需加快构建统一的管廊 BIM 应用标准体系,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结合管廊工程的特点,明确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维管理各阶段 BIM 模型的建模精度、构件分类编码、数据格式要求及信息交付清单,比如规定管廊主体结构、管线设备的建模参数标准,统一采用 IFC 通用数据格式,确保不同软件、不同单位之间的数据能够顺畅互通,避免信息断层。其次,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同合作,借助云计算技术搭建统一的 BIM 协同管理平台,将设计图纸、施工方案、监测数据、运维记录等信息集中存储于云端,赋予各参与方相应的访问权限,推动设计、施工、运维阶段数据的实时共享与高效流转,让建设单位可实时查看施工进度,运维单位提前获取管线设计细节,从根本上打破数据孤岛。同时,加大 BIM 技术培训力度,采用 “理论 + 实操” 的培训模式,邀请行业专家讲解管廊专业知识与 BIM 技术融合要点,组织学员参与实际项目的模型搭建与数据管理实操,培养既懂管廊专业知识又掌握 BIM 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切实提升从业人员的 BIM应用能力,为 BIM 技术在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深度应用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3 创新探索:融合新兴技术提升管理水平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将 BIM 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例如,在管廊内部关键位置安装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体探测器等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管线运行参数(如给水管网压力、燃气管线流量、电缆温度)和环境参数(如管廊内温湿度、有害气体浓度),通过 5G 技术将数据实时传输至 BIM 模型,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历史运行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多维度挖掘,建立管线故障预测模型,提前识别管道老化、泄漏等风险,实现从 “被动维修” 到 “主动运维” 的转变;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基于 BIM 模型中的管廊结构数据、设备参数及运维记录,训练运维决策算法,当管线出现故障时,自动生成最优维修方案,包括维修人员调配、所需工具清单及施工步骤,大幅提升故障处理效率。此外,可探索BIM 技术在管廊智慧化升级中的应用,如构建数字孪生管廊。
四、结论
市政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BIM 技术凭借其信息集成、三维可视化、协同管理等优势,在管廊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维管理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提升了管廊管理的科学性、高效性与安全性。然而,当前基于 BIM 的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仍面临标准缺失、数据孤岛、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需通过完善标准体系、打破数据壁垒、加强人才培养、融合新兴技术等措施,进一步推动 BIM 技术在管廊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深度应用,实现管廊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佳.BIM技术在综合管廊市政管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建材,2025,(02):101-103+118.
[2]谢小韬,刘剑,夏振兴,等.基于BIM技术的二次研发及在综合管廊正向设计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06):67-70.
[3] 徐晓丽.BIM 技术在地下综合管廊施工中应用情况探究[J]. 居舍,2022,(16):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