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的实践研究
徐晓凡
江苏省连云港市塔山中心小学
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结构初步形成与社会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学业表现,也深刻影响其人格发展与人际关系构建。 与学生接触最频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载体。然而, 对学生情绪调节、心理调适的关注度不足,影响了学生整 教育系统融入班级日常管理之中,转变管理理念、更新策略、 的心理支持型管理机制。本文从理论分析与实践经验出发,梳理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嵌入逻辑与落地模式,探索可操作的融合路径。
一、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其行为表现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小学时期正处于从以自我为中心向理解他人、自我调控过渡的阶段,认知能力、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正逐步建立。若缺乏系统的心理教育指导,学生容易出现情绪失控、人际冲突、学业倦怠等问题,并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负面人格特征或适应障碍。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级管理框架,能够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渗透自尊养成、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等心理素质培养,推动学生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成长,助力其人格完善和社会适应力的稳步提升。
(二)班主任在心理支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
班主任处于学校管理与师生关系的枢纽位置,是学生行为变化最敏感的观察者与调节者。其日常言行、管理方式与关系处理方式对学生心理状态具有深远影响,尤其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往往是学生最信任的成人角色之一。相较专业心理教师的周期性介入,班主任的持续性观察与反馈更具实效,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迹象。通过构建有温度、有支持、有界限的师生互动关系,班主任可以更及时识别学生的心理困扰,实施适度干预,形成支持型班级生态,为学生提供稳定且持续的心理安全感。
(三)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的协同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目标并非割裂存在,二者在育人逻辑、行为规范、关系建构等方面高度契合,体现为目标一致、路径互通、资源共享的融合关系。以心理教育理念指导班级管理,有助于实现从管控行为到引导发展的转变,从惩戒式规则转向激励式规范,通过激发学生自我价值感与集体认同感,达成行为自律、情绪自调与人际自理的教育成效。有效的心理引导还能提升学生对班级规则的理解力与内化度,使班级管理更加人本化、系统化与可持续[1]。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信任基础上的师生关系网络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班主任应以接纳、尊重、支持为核心,建立信任导向的师生互动关系。在日常管理中,通过倾听表达、情绪共情与积极回应等手段,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感受,增强其安全感与归属感。面对问题行为,应避免标签化与情绪化处理,转向原因探索与正向引导,使学生在理解中自我调整。若能在日常交流中保持稳定的态度和积极的关注,学生更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建立对班主任的依赖感,从而形成稳定、持续、健康的师生关系纽带,提升班级整体的心理支持氛围。
(二)嵌入心理主题活动强化情感体验
单一的口头说教难以触及学生内在情绪结构,需借助多样化的心理活动实现深层次介入。班主任可依据学生发展阶段设计适宜的心理主题活动,如自我认知绘本阅读、情绪面具制作、信任传递游戏、小组讨论式情绪表达等,在参与中增强学生的共情能力、自我察觉力与同伴信赖感。活动过程中应设定反思与分享环节,帮助学生将体验转化为认知与行动。为了提升活动的持续影响力,教师还可在活动结束后进行阶段性回顾或布置情绪观察任务,使心理活动由短时激发转向深度建构,在长期过程中实现心理素养的稳固成长[2]。
(三)构建积极支持的班级行为系统
将心理教育理念融入行为规范设定中,是实现育心与育行并进的关键。班主任可通过与学生共建“班级行为契约”,引导其自主设立行为标准与奖惩机制,提升规则参与感与内化程度。对个别行为偏离者,应辅以“成长记录卡”“情绪调节卡”等机制进行行为跟踪与阶段激励,通过积极关注与及时反馈建立行为改善的心理动机,强化其内控意识与责任感。在执行行为规范过程中,班主任还应保持鼓励与理解并重的态度,使学生感受到规范背后的关爱逻辑,逐步将外在要求转化为自我驱动,实现品格塑造与行为转变的双向促进。
三、实施过程中的挑战与路径优化(一)班主任心理教育能力的现实不
尽管多数班主任有较强的责任感,但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与干预技巧,对情绪行为问题的识别与处理仍存盲区。部分教师对个别学生问题的解释仍停留在性格差异或纪律意识薄弱等表层判断,缺乏从心理发展视角进行分析的能力。为提升其实践能力,应通过校本培训、心理学进修班或线上研修课程强化其心理教育意识与技术支持。学校可设立“心理成长工作坊”平台,推动经验交流与个案共研,逐步建构具备专业素养与教育温度的班主任心理支持体系,使其在处理复杂学生问题时具备科学的方法与情感把控力[3]。
(二)班级事务压力对心理工作的挤压
在教学任务、评比任务与常规管理的多重压力下,班主任往往缺乏系统开展心理教育的时间与精力。心理育人工作相较成绩评价不易量化,易被边缘化或附属于事务性安排之中。这一问题可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与重构管理结构予以缓解。建议将心理教育纳入综合实践、德育课等学科中进行融合教学,并在班会课、课间互动与个别辅导中渗透心理育人理念,实现“无形介入、隐性支持”的教育路径。通过制度化的时间保障与流程安排,使心理教育成为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常规组成,而非临时应对的补充部分。
(三)家庭与学校协同心理支持机制的缺位
家庭教育与班级管理之间存在心理支持断层,学生在家庭中可能面临期望压力、沟通困难或关注缺失,而学校干预难以延伸到家庭系统。情绪问题若不能在家庭与学校间形成闭环式支持,往往会反复出现甚至加重。为此,班主任应建立起与家长的双向沟通机制,通过家长会、家访记录、心理共读书单等形式,提升家长心理育儿能力与情绪支持意识,共同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家庭—学校支持网络。更可借助数字化工具搭建
理家校联络平台”,增强家校合作的效率与实时性,使心理干预覆盖更多日常情境,形成整体支持合力。
结语
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通过优化师生关系、设计情感活动与重塑行为系统,班级不仅成为认知成长的场域,更成为心灵滋养的空间。面对现实挑战,需要持续提升班主任的心理素养,重构管理支持结构,并强化家庭与学校的协同机制。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心理与行为的双向健康发展,为其人生道路奠定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洁. 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策略[J]. 教育观察, 2023, 41(4): 75-78.
[2] 胡志东. 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路径分析[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 38(1): 52-55.
[3] 郑晓红. 以活动为载体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J]. 班主任之友, 2023, 29(5): 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