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小学生音乐兴趣激发策略研究
刘颖
敦化市大蒲柴河镇学校 吉林敦化 133719
在素质教育推进的当下,小学生音乐教育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不高。游戏化教学作为创新方式,有望激发兴趣,本文将深入探究其激发策略。
1 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游戏化教学的价
1.1 契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枯燥的理论讲解和机械的技能训练难以产生兴趣。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设计直观形象的游戏环节,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活动。例如,在认识音符时值时,通过“音符跳格子”游戏,让学生用跳跃的距离代表不同音符的时长,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得具象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1.2 提升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传统音乐教学中,学生多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游戏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置任务挑战、竞争合作等游戏元素,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在合唱教学中,设计“声部寻宝”游戏,将不同声部的旋律片段作为“宝藏线索”,引导学生分组寻找并合作完成合唱,不仅能让学生主动熟悉旋律,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1.3 促进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游戏化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在游戏进程中融入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于节奏训练游戏里,学生借助模仿、创编节奏,增强节奏感与创造力;在音乐欣赏游戏中,通过开展“听音乐猜场景”“为音乐配画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审美想象力,达成兴趣培养与素养提升的有机整合。
2 基于游戏化教学的小学生音乐兴趣激发策略
2.1 创设游戏化教学情境,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情境是游戏化教学的重要载体,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故事、生活、童话等不同类型的游戏情境。在教唱《小兔子乖乖》时,创设“森林音乐会”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小兔子、兔妈妈和大灰狼,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学唱歌曲。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入动画、音效、图片等元素,打造沉浸式情境。例如,在欣赏《海底世界》管弦乐时,通过投影展示海底画面,配合气泡、海浪等音效,让学生仿佛置身海底,跟随音乐感受海洋生物的活动,增强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和体验感。
2.2 设计多元游戏化活动,兼顾知识与趣味
根据音乐教学的不同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将音乐知识学习、技能训练融入游戏之中。在乐理知识教学中,设计“音乐迷宫”游戏,在迷宫的各个岔路口设置乐理题目,学生只有答对题目才能继续前进;设计“音符扑克牌”游戏,通过出牌比较音符时值大小、组合音符组成旋律等方式,巩固乐理知识。在技能训练中,设计“节奏接力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依次完成节奏模仿、创编任务,最后根据完成质量计分;在乐器教学中,设计“乐器猜猜乐”游戏,蒙住学生眼睛,让其通过听声音判断乐器种类,或通过“乐器合奏闯关”游戏,引导学生合作完成简单的合奏曲目,在游戏中提升演奏技能。
2.3 引入竞争与合作机制,增强学习动力
竞争与合作是游戏的核心元素,合理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集体教学中,引入小组竞争机制,设置“音乐之星”“最佳小组”等荣誉称号,通过课堂游戏积分、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评选。例如,在歌曲演唱教学中,开展“班级歌王争霸赛”,分为小组赛和个人赛,学生通过演唱、互评等环节争夺荣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设计合作类游戏活动。如“旋律拼图”游戏,将一首歌曲的旋律分成若干片段,每组学生拿到不同片段,通过合作拼接、试唱,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唱;在音乐创编活动中,设计“集体创作工坊”游戏,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歌词创编、节奏设计、舞蹈编排等任务,共同呈现完整的音乐作品,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团队凝聚力。
2.4 实施分层游戏化任务,满足不同学生需求
小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单一的游戏任务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层游戏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例如,在节奏创编游戏中,为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模仿创编”任务,即根据给定的节奏型稍作修改;为基础中等的学生设计“自主创编”任务,要求创作 2~4 小节的节奏;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合作创编”任务,与同伴共同创作完整的节奏段落。同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难度,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获得相应的奖励,如“音乐小勋章”“课堂特权”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找到自信,激发持续学习的兴趣。
3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3.1 主要面临的挑战
一是游戏设计失衡,易出现“重趣味轻知识”的问题。部分教师设计的游戏过于侧重娱乐性,缺乏与音乐教学目标的紧密结合,导致学生在游戏中仅获得乐趣,却未有效掌握音乐知识与技能。二是课堂管控难度加大。小学生在游戏中易过度兴奋,出现纪律涣散、偏离教学主题的情况,影响教学效率。三是资源适配性不足。现有游戏化教学资源多为通用型,与地方教材、校本课程的匹配度较低,且部分学校因资金有限,难以配备开展游戏所需的多媒体设备、乐器道具等。
3.2 针对性解决对策
针对游戏设计失衡问题,教师应确立“目标导向”的设计原则,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筛选游戏形式,并在游戏环节中嵌入知识检测点。例如,在“节奏游戏”里设置“节奏纠错”关卡,确保游戏既具趣味性,又能实现知识传授。针对课堂管控问题,可构建“游戏规则前置”机制,明确游戏流程与纪律要求,同时采用“分组责任制”,由组长协助维持课堂秩序。此外,预留 5~10 分钟的“冷静过渡”时间,引导学生从游戏状态平稳过渡至知识总结阶段。针对资源问题,学校可联合区域内音乐教师组建资源研发小组,开发与本土教材相适配的游戏化教学素材。对于硬件设施不足的学校,可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简易道具,或借助免费音乐教育 APP 替代部分硬件功能,以降低游戏化教学的实施门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游戏化教学在契合小学生认知规律、提升音乐学习主动性、培养核心素养方面具有显著价值。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多元活动、融入竞争合作、实施分层任务等策略,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面对实践中的设计、管控与资源挑战,需结合针对性对策与保障措施加以破解。未来,应进一步深化游戏化教学与音乐课程的融合,探索本土化、个性化实施路径,助力小学音乐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莉莉. 音乐游戏化教学促进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J].琴童,2025,(10):10-12.
[2]余丽伟. 生本课堂视域下小学生音乐游戏化教学研究[J].学苑教育,2020,(03):83+
[3]孙倏澜. 在游戏化教学中培养小学生音乐技能的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