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三位一体・全链赋能”

作者

张挺 王飞飞

陕煤集团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陕西省神木市 719300

键词:机电设备维修;三级验收;可视化留痕;AR 技术;质量提升

引言: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机电设备如同企业的“心脏”,其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然而,传统维修模式常因标准不统一、检测精度不足、人员技能参差不齐而导致故障反复、性能下降,给企业带来高额损失与安全隐患。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如何将制度、技术与人才有机融合,形成高效、精准、可持续的维修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设备密集型企业亟需破解的核心课题。

一、实施背景

在煤矿、制造等工业领域,机电设备是生产运营的核心支撑,其维修质量直接影响生产连续性、设备使用寿命及企业经济效益。传统维修模式存在标准不统一、过程管控薄弱、技术应用滞后等问题,导致“修后故障反复”“性能不达标”等现象频发,增加了生产停机风险和运营成本。为提升设备可靠性、降低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聚焦维修质量提升,探索形成系统化管理创新模式。

二、主要做法

构建“制度筑基、技术赋能、人员强基”三位一体的维修质量提升体系,通过标准化管控、智能化升级与能力化建设,全面提升维修质量。

(一)制度筑基:构建全流

1.建立“三级验收”标准体系

针对不同设备特性制定差异化验收标准:基础级验收核查部件更换合规性(如配件与原厂一致性、安装工艺);功能级验收监测运行参数(如转速、压力、噪音值);性能级验收通过模拟工况测试(如满载运行 4 小时)验证稳定性。以刮板输送机为例,明确“轴承温升不超过 40℃”“链条张紧度误差≤2mm”等 28 项关键指标,确保验收标准可量化、可追溯。

2.推行维修过程“可视化留痕”制度

借助数字化工具对维修全流程进行图像、视频与数据化记录:拆解阶段拍摄部件损伤影像并标注尺寸、磨损程度等信息;装配阶段全程视频记录关键工序(如螺栓紧固顺序、扭矩值);测试阶段自动采集运行参数并生成电子报告。所有资料与设备唯一编码关联存档,形成可长期保存的“维修电子档案”,为质量追溯、责任界定、经验复盘及后续技术优化提供可靠依据。

3.建立质量问题“双闭环”整改机制

对验收发现的质量问题实施“双闭环”管理,确保问题彻底解决并形成长效改进。第一闭环要求承修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改,提供整改过程记录与结果说明,并提交复检申请,由质检人员现场复核确认。第二闭环由质量管理小组对问题根源进行系统分析,涵盖工艺缺陷、配件质量、操作不当等方面,形成《质量问题分析报告》,并将改进措施纳入维修规范与操作流程,如增设检测频次、优化装配工序。通过即时整改与持续优化结合,有效防止同类问题重复发生。

(二)技术赋能:破解维修质量瓶颈

1.引入精密检测设备提升诊断精度

配置超声波探伤仪、激光对中仪等专业设备:通过超声波检测齿轮、轴类部件内部裂纹,检出精度达 0.1mm ;使用激光对中仪控制电机、泵类设备同轴度误差 ≤0.05mm ,减少安装偏差导致的早期磨损。

2.搭建“维修质量分析平台”实现数据驱动

整合近 3 年维修数据(故障类型、维修方案、运行反馈等),自动识别高频质量问题(如液压系统泄漏)并标注解决方案;统计承修单位质量合格率,建立“维修单位质量评级”机制(A 级单位获优先委托权),以数据支撑决策优化。

3.利用 AR 技术规范维修操作

开发 AR 维修指导系统,将手册转化为三维可视化教程,员工通过 AR眼镜查看实时操作提示(如“螺栓扭矩应达 300N·m”);关键步骤设置“操作确认”环节,需扫描部件二维码验证正确性,降低操作失误率。

(三)人员强基:夯实质量保障基

1.构建“分层分类”技能培训体系

按岗位需求设计培训内容:基础岗位侧重《维修操作规范》,通过“理论+模拟操作”考核;核心岗位增加精密检测、故障诊断等进阶课程,引入“师带徒”机制(资深技师带教 6 个月);管理岗位强化质量管控方法与问题分

析能力。

2.推行“质量与绩效”挂钩激励机制

将“验收一次性合格率”“质保期内故障率”纳入绩效考核,达标者获绩效奖金(最高上浮 20% );每月评选“质量标杆班组”并推广经验。同时建立“质量红线”制度,对违规操作导致的重大质量问题实行“一票否决”。

3.建立“内外联动”技术交流机制

定期组织内部“质量复盘会”,分享典型案例(如“液压支架维修后漏油解决方案”);与设备厂家、高校开展技术交流,引入激光熔覆修复等先进工艺,组织员工参与外部技能竞赛,提升技术储备。

三、创新点

1.构建“三级验收”标准体系,针对不同设备制定差异化、可量化的验收指标,解决传统验收标准模糊问题;

2.推行维修过程“可视化留痕”制度,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全流程记录与追溯,降低质量纠纷率;

3.建立质量问题“双闭环”整改机制,既解决即时问题又优化长效规范,减少重复质量问题;

4.引入 AR 技术规范操作,通过三维可视化指导与步骤确认,提升新员工维修合格率;

5.搭建“维修质量分析平台”,以数据驱动维修方案优化与承修单位管理,提升决策科学性;

6.实施“分层分类”培训与质量绩效激励,将技能提升与质量责任直接挂钩,激发员工主动性。

四、应用效果

通过“三位一体”管理创新模式,神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维修质量显著提升:

1.2024 年设备维修后平均无故障运行时间从 120 天延长至 180 天,质保期内返修率从 18% 降至 7% ;

2.因维修质量导致的生产停机时长减少 50% ,间接创造经济效益超 400万元;

3.外委维修项目质量追溯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质量纠纷减少 60%

4.新员工独立维修合格率从 60% 提升至 85% ,核心部件维修后使用寿命平均延长 30‰ 。

五、推广应用价值

“三位一体”维修质量提升模式对工业企业具有重要推广意义:

1.标准化制度可解决维修质量不稳定问题,降低人为因素影响,适用于各类设备密集型企业;

2.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能提升质量管控精准度,减少对经验依赖,可在煤矿、制造、电力等行业复制;

3.人员能力提升机制能持续强化质量保障基础,帮助企业培养专业维修团队,增强核心竞争力;

4.该模式既提升设备可靠性,又降低运营成本,为企业应对市场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有广泛的行业适用性。

结语:

“三位一体·全链赋能”机电设备维修质量提升模式,以制度为基、技术为翼、人才为核,打破了传统维修管理中标准模糊、管控乏力、技能不足的瓶颈。通过标准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维修全过程的可控、可查、可追溯,显著提升设备可靠性与使用寿命,降低了返修率与停机损失。实践表明,该模式不仅适用于煤矿领域,更具备在制造、电力等行业推广的可行性与示范意义,为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母健生.机电设备三级低压维修电工技能培训方案设计与实施[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 人工智能与工程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浙江银河印染有限公司;,2024:269-271.DOI:10.26914/c.cnkihy.2024.020899.

[2]唐东超.基于 RCM 的 H 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修方案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4.DOI:10.27662/d.cnki.gznlc.2024.000863.

[3]张杰.大数据技术在机电设备维修指导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5,61(06):180-182.DOI:10.16107/j.cnki.mmte.2025.0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