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高职学生斗争精神的培养面临的问题及路径

作者

石王优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宜宾 644003

摘要:斗争精神是共产党经历百年依然生机勃勃的秘密武器,是复兴路上的强大基石,也是大学生砥砺前行的思想指南,尤其是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在高职应该蕴含直面挑战、精益求精、务实肯干等内涵,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面临着斗争精神不足的困境,因此需要从增强认识、丰富方法、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学生,斗争精神

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一环,斗争精神陪伴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成长,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从目前国内国外局势分析得出,新时代对高职学生进行斗争精神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斗争精神的培养有利于高职学生提高对斗争精神的认识,同时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也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自身素质。但是由于受到国内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在斗争精神培育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斗争精神与斗争精神的关系阐述

1.斗争精神。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进行伟大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不懈斗争的历史。新时代斗争精神就是指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更不是好勇斗狠、逞强好胜,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产生了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航天精神,展示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担当精神,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小岗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

2.新时代高职学生斗争精神。新时代高职学生培养的斗争精神包括临危不惧、务实肯干的担当精神(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要求大学生要有强烈的使命担当精神,能够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重任);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奋斗精神(这里的奋斗体现的更多是一种行动,我们不能把奋斗当成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要让其体现在每一件小事、每一项任务、每一份责任中);直面问题、敢于挑战的革命精神(问题的存在是客观的,一经出现就必须主动出击,回避这些问题或者是将其搁置在一边,甚至是对其视而不见,这并不会使问题消失,反而会积小问题为大问题。只有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迎接挑战,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才能开辟出一条新路)。

3.斗争精神包含高职学生斗争精神,高职学生斗争精神是斗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新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条件成就人才,但是机会从来只留给有准备的年轻人。

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精神,这种精神被后人不断传承并发扬。当代的大学生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行的一代青年学子,只要一代接着一代努力奋斗,那么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终将会实现。步入新时代,这个时代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讲是最好的时代,对于伟大梦想的实现也是最关键的时代。对于广大学子来讲,新时代是他们的人生际遇,更重要的是,新时代也是他们人生的考验。

二、新时代高职学生培养斗争精神的必要性

(一)培育高职学生斗争精神是传承发扬中国精神的重要一环

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斗争精神都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孕育出的强大精神力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华章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引导大学生积极发扬斗争精神,既是对斗争精神的传承,亦丰富了中国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二)培育高职学生斗争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职学生斗争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高职学生进行精神品质的培育,这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及内容。步入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需要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因此,培育高职学生的斗争精神是时代之需。临危不惧、务实肯干的担当精神;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直面问题、敢于挑战的革命精神,这些精神对新时代高职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因此,对新时代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育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斗争内容、斗争目标、实现形式等方面,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发展目标。

(三)培育高职学生斗争精神是提升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的内在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与生产生活联系最直接的一类教育,关系到我国产业升级、国际竞争和一系列强国战略的实现,势必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在社会上却往往低人一等,不被学生和家长认可。职教20条的出台,激发职教新动能,这也意味着新时代的高职院校更应该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培养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所谓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性人才不仅仅是指一个人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是人在道德品质、精神世界层面都获得极大的丰富。作为00后的他们,从小生长、生活在网络中,受到各种各样的思潮影响,部分学生难以抵制社会环境中各种负面因素的消极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在思想素质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提高完善的地方。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相比于精神世界的满足,他们更注重对物质的追求。在学校逃避学习生活的压力,不愿意吃苦,在社会上不愿社交或者选择性社交,导致了一批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久而久之成为了讨好型人格(智商高,懂世俗,善于伪装,懂得配合,最善于利用制度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培育高职学生斗争精神是必要而且是迫在眉睫的,及时引导高职学生勇敢的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积极发扬斗争精神,促使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为国家富强贡献自己绵薄之力。

三、新时代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斗争精神意识相对淡薄

高职学生斗争精神意识淡薄,主要是培育的主体对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育意识不强。斗争精神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品质,正是坚持斗争精神,才有了共产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学界,多强调共产党员的斗争精神培育及践行。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方面都未曾将视角转向高职学生,培育高职学生的斗争精神。即使有所关注,但是仍将斗争精神培育的对象落在学生党员身上,组织学生党员学习重要讲话,传达重要精神,积极汇报思想,而忽视了占大多数的非党员的高职学生。同时,高校也没有明确把培育高职学生斗争精神这一育人任务纳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导致管理者、教育者忽视了对高职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使得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缺乏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引导。

(二)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养方式单一

虽然近年来思政课在不断进行改革,但是整体而言理论性强,灵活性差。首先,课堂缺乏活力。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吸收程度。由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属于公共课程,学生人数多,教师不能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极易造成“满堂灌”、“一刀切”的情形,这也容易导致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进度,结果造成学生上课不听讲,失去课堂兴趣。其次,教学深度不够。一般而言,斗争精神只是被当做书本上的文字来阅读,学生甚至于部分教师对斗争精神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理论层次,而且很少有机会根据亲身体验来理解斗争精神的内涵,因此很难将斗争精神作为自己实践的指导,甚至会导致知行不一。

(三)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环境复杂

从社会整体来看,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育还存在诸多不利的环境因素。一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加复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西方意识形态趁机潜入我国,冲击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西方敌对势力屡次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号干涉我国内政,煽动部分群众制造混乱。质疑我国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别的其他什么主义。二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思想在虚拟平台肆意发散,对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对高职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虚拟世界里,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传播势头迅猛,青年人的审美、消费等观念也受到了西方影响。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使,开始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逐。三是学校、nn家庭的影响,出于就业压力的影响,高职学校的学生进校就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并无更多的空余时间去学习并践行精神层面的东西。

四、新时代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养的路径

(一)增强高职学生对斗争精神的认识

“反内卷”“躺平”成为最近几年的热搜词语,也是一部分高职学生的标签。内卷本意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而在高职院校中大部分学生用其来指非代理性的内部竞争或“被自愿”竞争。这种心态其实就是消极避世的一种表现,不积极、不作为、无所谓的表现,口头禅往往都是“都行”“都可以”。新时代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首先就是反省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实现自我的觉醒,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但是当代高职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结果不如意时,就抱怨他人,而从来没有反省过自己,欠缺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 2020 年 1 月 8 日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缺乏斗争意识或者片面理解“斗争精神”的学生是无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或人才的,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斗争精神”的培养。

(二)丰富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养的方法

1.显性教育融合隐性教育

前文中提到的高职学生对于斗争精神知之甚少,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新时代讲好思政课必须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运用显性教育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如高校各个学院开展理论宣讲,积极宣传斗争精神,让斗争精神被大学生知晓和接受;还可以开展斗争精神的专题讲座,邀请有关军事专家、老红军、战斗人员以及新时代的劳模们、各行各业优秀的人们解读斗争精神,使学生把握斗争精神最新的理论研究,从多视角理解斗争精神等等。

隐形教育目的就是达到润物细无声,通过挖掘各种隐性教育方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比如,学校可以定期播放充分展现斗争精神的相关影片、纪录片,使学生直观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年代蕴含的斗争精神;还可以开展斗争精神的主题展览,向学生展示图片,感悟斗争精神,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实地调研、直观感受斗争精神带给我们的震撼。

因此,在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育过程中,不能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割裂开来,既不能只关注显性教育,也不能只注重隐性教育,应遵循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只有二者协同配合,才能实现高职斗争精神培育效果的最大化。

2.线上教育配合线下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便日益成为了高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心,渐渐成为高职学生搜集资料、获取信息、消费娱乐的主要渠道。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快了学生在网上获取资料的脚步,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方式应然而生。线上教育具有传统教学不具备的优越性,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更加开放,实现国内外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线下教育可以实现面对面交流互动,这更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融合,使二者优势互补,共同作用于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的进程中。高职学生斗争精神线上教育大多是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宣传、交流斗争精神,以简短的视频讲解斗争精神,通过公众号推送斗争精神的相关研究,使大学生能站在理论的最前沿把握斗争精神,认识到斗争精神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进一步构建起斗争精神的师生交流对话平台,开展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讨论。线上资源的学习加上线下师生互动,从而达到内容、情感上的共鸣。线上教育是线下教育的延伸,提升线下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好线上教育。二者相互配合,有机构成高职学生斗争精神培育合力。

(三)优化高职学生斗争培育的环境

高职学生斗争精神的培育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其培育活动主要在高校进行,因此,优化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环境主要是优化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不仅仅包括建筑、花花草草等物质环境,也包括校风、校训等精神环境。作为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也是教育环境之一,因此,培育高职学生的斗争精神必须注重优化校园环境,将斗争精神融入到校园环境中。

第一,将斗争精神融入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的物质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好的物质环境可以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一是以弘扬伟大斗争精神为主题进行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向学生展示蕴含伟大斗争精神的雕塑;二是在校园中设计斗争精神文化墙,设置体现临危不惧、务实肯干的担当精神;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直面问题、敢于挑战的革命精神等主题空间,使校园物质环境整体表现出弘扬斗争精神的氛围。三是建设展览角。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新中国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精神,及时的更进补充相关史料,有助于大学生从其中汲取斗争精神,陈列摆放可以充分展现斗争精神的相册、图片等展览品,以学生可观看、阅览的实物形象展示斗争精神,增进学生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意义、价值的理解与肯定,充分发挥其展览教育功能,从而营造良好的发扬斗争精神的校园物质环境。

第二,将斗争精神融入校园精神环境。校园精神环境包括学术气氛、校风学风等。一是创建斗争精神培育社团,高职学生除了学习,接触最多的就是各种社团,建设斗争精神社团可以提供专业的理论知识、时代内涵等进行讲解,同时社员可以对其他同学进行宣讲,达到先自我学习后带动同学学习的目的,激发大学生接受斗争精神培育的兴趣及动力,营造良好的斗争精神培育氛围。二是创建以发扬斗争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在重要的历史节点,结合斗争精神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微视频拍摄、绘画创作以及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体会到斗争精神的多面性。三是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宣传斗争精神。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公众号进行宣传,推送有关斗争精神的文章,使学生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了解理论动态。

五、结语

斗争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良品质,这种优良品质不仅仅是老一辈人打江山的法宝,而这种精神品质也需要被后人不断传承,发扬光大。党的斗争精神蕴含着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正是在斗争精神的鼓舞下,一代代中华儿女同各种敌对势力、风险挑战、矛盾困难作斗争,并且最终取得了一个个伟大胜利。可以说,斗争精神是我们今后同各种问题挑战开展斗争的精神利器,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新时代,虽然我们遇到了来自于线上线下、国内国外等方方面面的威胁,给斗争精神的培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是通过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斗争精神一定可以传承并且发扬光大。作为新时代的高职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有可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成就,贡献社会。

参考文献

[1]马晓盼.论“大国工匠”视角下高职学生“斗争精神”的培养[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07):139-142.

[2]王一鸣. 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22.

[3]刘笑.高校大学生斗争精神的时代思考[J].大学,2022(03):48-51.

[4]侯佳,苏醒.论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的培养[J].理论观察,2021(02):159-161.

[5]闫方洁,唐振耘.论中国共产党斗争观的生成逻辑及精神意蕴[J/OL].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4[2022-11-08]

[6]刘婷. 新时代大学生斗争精神培育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21.

项目名称:赵一曼研究院课题“新时代高职学生斗争精神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ZYM-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