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主要支流水质现状评价与时空变化分析

作者

曲吉卓玛

西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拉萨水文水资源分局 西藏 拉萨 850000

雅鲁藏布江是的重要水系,其流域涵养着丰富的水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流域的水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主要支流的水质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威胁着区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现有研究虽多关注整体流域水质,但对支流水质的细致分析仍较为薄弱。本文旨在通过水质综合评价与时空变化分析,填补这一研究空白,为流域的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支持。研究采用水质指数评估法与GIS技术,旨在揭示水质变化的规律,评估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从而为流域生态保护与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区域概述与数据来源

雅鲁藏布江流域位于自治区,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流之一,流域横跨高原,跨越多个气候带。流域内的气候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年降水量随着海拔的变化而显著不同。中上游地区降水量丰富,水资源相对充足,而下游则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季节性波动较大。该流域生态系统复杂,植被覆盖率较高,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主要支流包括尼洋河、河等,它们对流域的水质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季节和人类活动集中区域,水质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生态健康。数据来源主要包括水质监测站、气象台站及遥感数据。水质数据通过流域内多点水质监测网采集,涵盖多个主要支流和不同季节的水样,确保能够反映出水质的时空动态变化。气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气象局和当地气象站,涵盖温度、降水量等基本气候信息,用以分析水质变化的气候驱动因素。样本站点的选择依据流域的地理分布、流域水质状况及相关污染源分布,确保站点具有代表性和覆盖性,能够真实反映不同区域、季节与年份间的水质差异。同时,站点分布在主要支流的不同段落,考虑了区域内的生态和社会经济特征。

2、研究方法

2.1 水质评价方法

在本研究中,水质评价采用了多个关键水质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pH值、总磷(TP)和总氮(TN)等。这些指标在水质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化学需氧量(COD)用于衡量水体中的有机物污染程度,溶解氧(DO)是水体生态健康的重要标志,能够反映水体自净能力及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pH值反映水体的酸碱度,影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与生长。总磷和总氮则是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参数,富营养化常常导致水质恶化和藻类爆发。为了对支流水质进行定量评价,本研究选用了水质综合指数(WQI)作为评估工具。WQI综合考虑了多个水质指标,能够反映整体水质的好坏,适合用于大范围的水质监测。此外,部分区域还采用了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P-IBI)进行水质评价,特别是在流域生态健康方面,P-IBI能够评估水生态的变化和潜在风险。这些指标的综合应用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水质状况评价,识别水质的主要问题并为后续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2 时空变化分析方法

为了分析水质的时空变化,本研究采用了时序分析和空间分析两种方法。首先,时序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不同时间点(如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水质数据的波动,识别出水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性特征。采用统计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探讨季节性降水、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水质的长短期影响。例如,春季和夏季可能由于降水增加而导致污染物浓度波动,冬季则可能因低温而影响水质的自净能力。其次,空间分析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水质在流域各大支流及其不同区域之间的空间分布变化。通过将水质数据与地理坐标结合,利用空间插值和热图分析,揭示不同支流和地区水质差异的空间特征。GIS技术能够帮助识别污染源的空间分布,并分析污染的传输路径及影响区域。此外,空间分析还可以评估流域内不同水体间的水质联系,识别可能的污染热点区域,为水质保护和改善提供针对性策略。通过时空变化分析,研究能够全面揭示流域水质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后续的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结果与讨论

3.1 水质现状评估结果

根据对雅鲁藏布江流域主要支流的水质评估,研究发现水质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上游支流如尼洋河和河水质相对较好,水质综合指数(WQI)较高,主要受到自然降水和较少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地区的水质受到较低的污染,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浓度较低,溶解氧(DO)水平较高,生态环境相对健康。然而,下游支流如昌都河、泽当河等地区的水质则存在较大问题,部分站点的COD、TP(总磷)和TN浓度超标,水质较差。这些区域受到了较强的农业活动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特别是上游的农业和城市排放源使得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明显,导致水质下降。此外,降水的季节性变化也对水质有显著影响,降水增多的季节常常会带来更多的污染物冲刷,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水质波动较大。因此,流域水质的优劣受降水、土地利用变化以及上游污染源的共同影响,需在管理和保护过程中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3.2 时空变化分析结果

时空分析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质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和长期趋势。季节性变化主要体现在降水季节的水质波动,尤其是春季和夏季,随着降水量的增加,水体污染物浓度升高。此时,流域内的土壤和农业用地的污染物在降水的冲刷作用下进入水体,导致COD和TP浓度上升,水质出现波动。相反,冬季降水减少,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强,污染物浓度有所下降,水质较为稳定。从长期趋势来看,近年来流域水质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农业活动频繁的地区。由于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农业排水和城市化的加剧,水质的污染负荷不断增加,这一趋势在下游支流尤为明显。在不同支流的对比分析中,上游支流的水质变化较小,整体保持较好水平,而下游支流水质的污染较为严重,变化幅度较大。这些差异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表明流域水质的变化不仅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受人类活动的驱动。因此,未来的水质管理应着重关注下游污染源的控制及上游生态保护。

4、结论

本研究基于水质指数和时空分析方法,对雅鲁藏布江流域主要支流的水质现状进行了深入评价,揭示了水质受降水、季节变化和上游污染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域内水质分布不均,部分支流的水质在特定时段出现显著变化,尤其是降水量较大的夏季和春季。通过GIS技术分析,明确了水质变化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强调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质的双重影响。研究提出,流域水质管理需要考虑区域差异性与时空动态变化,政策应针对性强,强调综合管理和多方协作,以实现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结论为未来研究和水质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文博.雅鲁藏布江流域景观格局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D].大学,2022

[2]张仪辉,刘昌明,梁康,等.雅鲁藏布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J].地理学报,2022,77(03):603-618

[3]严宇鹏,牛凤霞,刘佳,等.雅鲁藏布江上游夏季水化学特征及来源解析[J].中国环境科学,2022,42(02):815-825

[4]刘金平,任艳群,张万昌,等.雅鲁藏布江流域气候和下垫面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J].冰川冻土,2022,44(01):275-287

[5]吴聪.雅鲁藏布江及其主要支流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D].武汉轻工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