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公立医院资产管理风险的应对

作者

胡洋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四川成都 610041

公立医院资产管理风险可以概括为三类,即实物管理风险,体现为资产账实偏差、闲置浪费等问题;价值管理风险,体现为权属不清、核算不准确等问题;管理机制风险,体现为制度不健全、信息化滞后、监督评价缺失等问题。针对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常见风险,可以构建“内控强基、绩效明责、资产优配、信息提效、监督防控”五维一体的风险管理体系,筑牢资产管理防线。

一、资产管理内控机制与文化

建立权责清晰、流程规范、运转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形成全员参与、重视风险、沟通协调的管理文化,从源头上防范风险。

健全制度体系。公立医院要结合业务特点制定覆盖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制度与实施细则,要完善资产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科室的职责边界和权力范围,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

优化流程设计。公立医院应当通过制度修订与流程优化形成长效改善,合理设置资产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落实资产管理主体责任。各部门科室梳理重要的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和关键审批节点,绘制流程图,识别关键风险点,并制定风险防控措施。

强化文化建设。公立医院领导层应当以身作则,强调合规与效率并重的资产管理价值观,提高全员重视程度。开展常态化的资产管理制度、风险防范等相关培训,提升全员风险意识。建立顺畅的沟通机制,鼓励员工反映资产管理中问题,共同提出解决方案。

二、资产管理的绩效评价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借助内部控制流程和信息化工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从而提升资产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降低闲置浪费风险。

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公立医院需要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要兼顾财务收益、风险控制、运营效率、战略及可持续发展。建立分层分类的评估机制,一级指标设计要涵盖经济指标、效率指标、效益指标,还可以加入质量指标和管理指标等;二级指标根据资产类型细化,设定差异化评价的重点。

规范流程,建设智能管理平台。公立医院应当规范资产管理流程,打破资产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割裂,建立账实联动机制。建立开放的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信息化平台,整合预算系统、运营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相关信息,实现资产状态实时更新,确保资产整个生命周期都能得到有效跟踪。

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公立医院应当建立健全资产管理绩效评价反馈机制,强化结果分析,识别资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制定改进措施。明确各部门科室的主体责任,将评价结果纳入部门科室的考核体系,对评价结果优秀的部门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也可以与部门科室预算分配、新购论证、资源配置等相挂钩,形成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建立资产共享调剂平台

打破科室壁垒,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产使用效率,防范重复购置和闲置风险。

平台设计与功能实现。公立医院建立资产共享调剂平台应当集成资产管理、预约调度和绩效分析功能模块,实现四大功能:资产全景可视化,实现设备位置、状态和使用情况的实时展示;智能预约调度,实现设备使用自动排程和冲突解决;绩效分析看板,多维度展示设备使用率、收益贡献等;全流程电子化管理,从资产信息发布、需求申请、在线审批到使用记录、计费结算、评价反馈。

组织架构与流程再造。公立医院应当成立资产管理委员会,下设平台运营办公室,各部门科室设立资产管理员岗位,形成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多部门协调小组,解决共享过程中的业务问题。重构五大核心流程:资产采购前的需求论证;资产入库的统一编码和属性标注;使用申请的线上审批;设备调度的智能优化;资产处置的联合评估。

实施推进和持续优化。共享调剂平台的实施推广应当循序渐进,要做好价值理念宣贯,开展共享调剂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平台操作等培训,设置过渡期,允许新旧模式并行运行。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和持续优化机制:收集使用意见,建立用户反馈机制;评估平台运行效果,建立数据分析机制;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建立迭代升级机制。

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

体系构建和流程规范。公立医院应当细化和补充各项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实施方案,并整合各部门科室的管理需求,打通资产管理信息壁垒,建立多部门科室的协同管理体系,必要时可以重构组织体系,清晰设定各岗职责,创建多方联合的资产管理机制。

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公立医院应当建立从预算、采购、合同、登记、入库、到维修、盘点、调拨、处置等全流程的一体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要加强与医院信息、运营、预算、财务、物流等系统的深度集成,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

动态化监控和持续改进。公立医院应当建立资产数据驾驶舱,实时展示关键指标;设置资产管理的预警阈值,自动触发预警信息。加强系统的持续优化机制建设,定期进行系统架构评估,及时收集用户痛点清单,组织系统开发小组持续迭代升级等。

深化数据分析与应用。公立医院应当充分利用系统储存和产生的数据,运用各类分析工具进行数据挖掘,结合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资产使用规律、成本构成、绩效表现,为采购决策、资源配置、预算编制、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

五、资产管理监督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实现内外监督联动,确保制度执行到位,风险及时暴露与整改。

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公立医院应当建立资产管理内部监督机制,日常监督,即归口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监督;专项审计,即内部审计开展的资产管理专项审计;纪检监督:即纪检监察部门对资产管理中廉政风险进行检查;内部控制监督,即检查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和整改。

强化外部监督效力。公立医院资产管理应主动配合上级部门监督检查,针对专项检查、审计,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指定专人负责对接,确保检查材料完整、准确。还可以拓展多元监督渠道,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独立审计,或利用社会、行业协会督导等增强资产管理透明度。

内控机制与文化是根基,绩效评价是指挥棒,共享平台是增效器,信息化建设是赋能仪,强化监督是防火墙,五大风险控制策略协同联动,构建公立医院资产管理风险控制闭环体系。

参考文献:

[1]宋颖,郑晖,徐琳.公立医院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措施[J].中国总会计师,2025,(04):124-127.

作者简介:胡洋洋(1991.05-),女,汉族,四川眉山人,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企业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