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快速检测方法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邱尚仁

福建省纤维检验中心 362200

引言

纺织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消费者健康,近年各国出台严格标准,明确限制甲醛、重金属、禁用偶氮染料等指标。同时,纺织品行业 “快时尚” 趋势下,产品迭代与贸易周期缩短,对检测时效性要求更高。传统检测依赖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实验室技术,虽精度高,但需专业操作、周期长达数天且成本高,难以适配生产线筛查、口岸验放等场景。在此背景下,快速检测以 “短、平、快” 优势,成为弥补传统方法不足、完善检测体系的关键力量。深入研究其实践应用,不仅能为企业与监管部门提供高效手段,更可推动行业从 “事后检测” 转向 “事前预防、事中控制” 的质量管控,对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我国纺织品国际竞争力意义重大。

一、纺织品检测中常见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原理

1.1 免疫层析法

免疫层析法是基于抗原 - 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快速检测技术,其核心原理是将特异性抗体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制成检测试纸条。检测时,将待检测纺织品的提取液滴加至试纸条加样区,提取液中的目标物质会与试纸条上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胶体金、荧光素等标记物的显色或荧光信号,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定性或半定量检测。该方法操作简单,无需复杂仪器,检测时间通常在 10 - 30 分钟内,且成本较低,适合现场快速筛查。

1.2 近红外光谱法

近红外光谱法利用物质在近红外光区域的特征吸收光谱,对物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性质进行快速分析。纺织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在近红外区域具有特定的光谱吸收峰,通过建立目标物质的光谱数据库与定量分析模型,可实现对纺织品中目标成分的快速检测。该方法无需对样品进行复杂前处理,可直接对纺织品样品进行无损检测,检测时间短,且能同时分析多种成分。在纺织品甲醛检测中,近红外光谱法可通过扫描纺织品表面的光谱信号,与甲醛标准光谱模型对比,快速得出甲醛含量,避免了传统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中样品消解、显色等繁琐步骤。

1.3 拉曼光谱法

拉曼光谱法基于拉曼散射效应,通过检测物质分子对激光的散射光频率变化,获取物质的分子结构信息,进而实现对物质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该方法具有高特异性、无损检测的特点,可直接检测纺织品表面的污染物与纤维成分,且不受水的干扰,适合潮湿或含水纺织品样品的检测。在纺织品重金属检测中,拉曼光谱法可通过识别重金属离子与纺织品纤维结合后的特征拉曼峰,快速判断是否存在铅、镉、汞等重金属残留,检测限可达微克级,满足多数纺织品安全标准的要求[1]。

1.4 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光谱法

便携式 X 射线荧光光谱法(PXRF)利用 X 射线激发样品中的元素,使元素产生特征荧光,通过检测特征荧光的能量与强度,确定样品中元素的种类与含量。该方法无需样品前处理,可直接对纺织品进行现场检测,检测范围覆盖多数重金属元素,且检测速度快、设备便携性强,适合贸易口岸、生产车间等现场检测场景。在纺织品重金属筛查中,PXRF 可快速检测纺织品辅料与面料中的重金属含量,及时发现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二、快速检测方法在纺织品检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精度与稳定性有待提升

相较于传统实验室检测方法,部分快速检测方法的检测精度与稳定性仍存在差距。近红外光谱法的检测结果依赖于校准模型的准确性,若模型覆盖的样品种类不全或样品基质复杂,易导致检测误差增大。这些问题使得快速检测方法在部分高要求场景中,难以完全替代传统检测方法,只能作为初步筛查工具。

2.2 标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针对纺织品快速检测方法的标准仍较为匮乏,多数快速检测方法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质量控制要求与结果判定标准。近红外光谱法的校准模型建立缺乏统一指导标准,不同实验室建立的模型难以通用,

影响检测结果的可比性。标准体系的不完善,不仅制约了快速检测方法的规范化应用,还增加了企业与监管部门的检测成本与风险。

2.3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快速检测方法的有效应用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如样品前处理技巧、仪器操作方法、结果判读能力等。但目前,纺织品行业从事快速检测的人员多为生产线工人或基层监管人员,缺乏系统的快速检测技术培训,对检测原理、干扰因素控制等知识掌握不足。在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中,若未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样品提取与加样,可能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2]。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成为制约快速检测方法在纺织品检测中高效应用的重要因素。

三、推动快速检测方法在纺织品检测中优化应用的策略

3.1 加强技术研发,提升检测精度与稳定性

针对快速检测方法精度与稳定性不足的问题,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一方面,科研机构与企业应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如优化免疫层析试纸条的抗体固定工艺,提升抗体特异性与亲和力,降低假阳性率。改进近红外光谱仪的光学系统与算法,提高光谱分辨率与数据分析能力,增强复杂基质样品的检测准确性。另一方面,推动快速检测技术与新兴技术融合,如将人工智能算法引入近红外光谱分析,通过机器学习优化校准模型,提升检测精度与稳定性。利用微流控技术缩小快速检测设备体积,同时提高样品处理效率与检测灵敏度。

3.2 完善标准体系,规范检测流程

相关部门应加快纺织品快速检测方法标准制定步伐,构建 “方法标准+ 操作规范 + 质量控制标准” 的完整标准体系。首先,制定常见快速检测方法的检测标准,明确样品前处理步骤、仪器参数设置、检测时间、结果判读标准等内容,确保不同机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3]。其次,出台快速检测质量控制规范,规定快速检测设备的校准周期、检测人员资质要求、实验室环境条件等,保障检测过程的规范性。最后,建立快速检测与实验室精准检测的衔接标准,明确快速检测结果异常时的复核流程与判定依据,实现 “快速筛查” 与 “精准检测” 的有效互补。

3.3 强化人才培养,提升操作能力

构建 “校企合作 + 在职培训” 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纺织品快速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一方面,高校与职业院校可在纺织工程、检验检测等专业中增设快速检测技术相关课程,系统讲授快速检测原理、仪器操作、结果分析等知识,培养具备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行业协会与企业应定期组织在职人员培训,邀请专家讲解快速检测最新技术与标准规范,开展实操训练,并通过考核认证确保培训效果。此外,可建立快速检测人员资质认证制度,将资质与岗位晋升、绩效考核挂钩,激发人员学习积极性,提升整体队伍专业水平。

结论

快速检测方法以其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优势,在纺织品生产管控、贸易通关、市场监管等场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完善纺织品检测体系、提升行业质量安全管控水平的重要支撑。当前,快速检测方法在纺织品检测实践中虽存在精度稳定性不足、标准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与人才队伍的持续建设,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未来,快速检测方法将朝着更精准、更稳定、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与传统实验室检测方法形成 “互补协同” 的检测格局,为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纺织品产品。

参考文献:

[1]逯彦,王玉东,于春光. 快速检测方法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纤检,2025,(03):78-81.DOI:10.14162/j.cnki.11-4772/t.2025.03.016.

[2]李武,岑端绳,熊相民. 纺织品检测中快速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J].轻工标准与质量,2023,(04):96-97+136.DOI:10.19541/j.cnki.issn1004-4108.2023.04.024.

[3]庄园园,陆华富,赵博研. 快速检测方法在纺织品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纤检,2022,(04):71-73.DOI:10.14162/j.cnki.11-4772/t.2022.0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