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

作者

产清清 罗会强

皖西学院

1 引言

近年来,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学业困难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已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成为我们要关注的重点人群之一。我负责管理的是某个学校的省属本科院校工科学院的心理站,所带学生中男性的比例高达 86.3% ,绝大部分是理工科学生。在做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一方面,学生学业困难问题会影响学生成长,另一方面也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危害。所以我想到了用自己所考取的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帮助咨询学业困难学生的方式进行努力,经过 2024 年的实践尝试,发现效果比较好。

理工科专业的学业困难生具有男多女少、情感内向、课程难而易上瘾、实操要求高、学习压力大的特点。以往对于学业困难学生的帮助更多的是单方面的采取传统的课程补习、行为约束等手段,很少会考虑到其背后的心理问题。从咨询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充分了解理工科院校的学习生活状况的前提下,运用心理干预的方式方法来引导和帮助该群体,并将这些经验分享给学生工作者做指导与参考。

2 理工科学业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2.1 自我效能感低下

工科学院学业困难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自我效能感低下的问题,学院在 42 名学业预警学生中做了 42 次访谈,在这 42 位学生中有 37 名同学反映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我否定,比如“我根本不适合学这个专业”“再怎么样我也不可能学会”,这导致学生出现逃避学习的态度,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尝试,最终会进入学习逃避行为与自我效能感降低之间的恶性循环当中。

理工科课程的整体连贯性较强、难度递进明显,一旦前面环节学习较弱就有可能造成“一步落马、步步落马”的情况发生。前期学习中的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基础等课程难学、深学的问题将会带到后继的专业核心课程中来,出现师生间的深度无力感。

2.2 专业认同困惑

根据调研显示,工科学院学业困难的学生中有 68.7%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专业认同感低下的情况。其中包括因为专业调剂而进入自己学校,学习兴趣比较差;也有出自于自己选择了这个专业,但是上了以后感觉学的并不是自己最初想学的东西。如某位大二的机械专业的同学:我以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就是做高精尖的技术类东西,但是我发现它需要学很多繁杂的理论推导、各种各样的计算。这与我之前想象的大相径庭。

因为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状态产生落差,所以其学习动机被消解,进而学习的目标意识变得淡薄,专业的认同感降低,再加上难度较大的专业基础课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与负面情绪。

2.3 情绪调节障碍

在理工科男生居多的群体特征下,学生大多数都不擅长表达自己,也不太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由心理普查数据可知,学院中的学业困难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 25.3% 的学生会选择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而剩余超过 72% 的学生往往会自己承担困难或者用游戏来转移自己注意力,并且由于缺乏合理的情绪调节方式,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的疏解之后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甚至沉迷网络的问题。

毋庸置疑,由于工科学生更偏向于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于他们来说,缺乏情绪控制能力可能更为可耻,或者认为这是自己软弱无能,因而导致情绪调节存在更多问题。

2.4 社会支持系统薄弱

学业困难生有普遍性回避交往的行为表现,其平均的社交活动参与度仅为普通学生群体的 35.6% ,绝大部分的学业困难生不好意思向朋友、同学、老师、家长诉说自己学习成绩方面的问题。有大三学生坦言,“挂科这么丢脸的事,说出来干嘛?父母对我要求那么高,要是说我学习不好,肯定会给我很大的压力。”

这方面的支持性作用使得学困生难以摆脱孤独无助的状态,特别是当他们所处的专业是工科类专业,在这样的高压学习环境之下,缺乏相关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其心理压力会大幅提高。

3 基于心理咨询技术的干预策略与实践

作为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笔者在实践中构建了"筛查识别-评估分析-干预实施-效果巩固"四步帮扶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

3.1 精准筛查与全面评估

搭建健康心理-学业成绩双筛系统,在每学期开学初期分别开展一次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测评及学业分析,并挖掘潜在风险学生;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突出考察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主干课程,设立预警指标体系。

对于初筛出的学生进行 1 对 1 访谈评价,用心理咨询中的个案概念化技巧,结合生物、心理和社会角度看待学困生的问题。以学生 L 为例,在对其做出的问题诊断中,他因为没有掌握好基础知识而导致自己陷入“总是做不好”的极端化想法之中,并且没有勇气完成自己的学业任务,最终就表现为学习成绩上出现了恶性循环的恶性结果。该评价为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指引了方向。

3.2 动机访谈技术的应用

借助动机访谈(MotivationalInterviewing)的方法,针对学习动机弱的学生探索和解答矛盾心理,通过开放式提问、肯定性反馈、反思性倾听等方法技巧促进学生的内心自省,激发和培养学生内在自我改变的动机。

为了使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是为了什么,比如选择了价值探索的教学活动,在多种价值项中选择并排序,将这一排序用于今后的学习,在这样的价值连接当中,学生明白了自己的学习并不是单纯指向分数,也由此发现了个人的价值追求——比如选择把“家庭的责任”排到第一位的同学说道:“现在我知道我不仅要好好学习提升自己,也要为以后更好地担负起家庭的责任。”通过这样的价值连接,使得学生更有学习的动力。

3.3 认知行为疗法的实践应用

运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技术,帮助自我效能感低下的学生认识并改正不良思维。通过情境—认知—情绪—行为记录表的形式,帮助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自动负性思维,用更加合理的思维去代替。

例如,学生 W 在专业课考试之前会预言自己一定会考不好,产生焦虑情绪以及躲避复习的行为,通过认知重构引导其把思维转换为:这次专业课的难度大,但这并不会成为我的绊脚石,只要充分备考就有机会取得理想的成绩,这样一来可以改善该学生此前产生的情绪问题以及行为问题。

同时,采用行为实验技术检验学生的消极信念是否属实。如一位自我怀疑过重、担心提问被认为是愚蠢的学生,在教师鼓励下,开始向教师提问并发现教师回答得非常详细,并对其求知态度表示肯

定,这对他的消极自我认识起到了改变作用。

3.4 团体心理辅导的组织实施

为了促进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让有意向的学生主动结伴参与,针对个体社交支持少的问题组织进行当期学业提升团体心理辅导,每次活动为 8—10 人,共开展 6—8 次主题活动。团体的主题有:相识相知建立信任关系;学习风格探索认识自我;时间管理训练;压力应对策略等。

团体心理辅导创设了可供分享他人经历、学习方法等资源以减少学生孤单感和羞耻感的支持性环境;朋辈群体还可以给彼此传递正面信息,为组员营造良好的同学关系氛围;跟踪数据显示:参与到团体里的学生中有 81.5%的学生成绩提高了,有 79.3% 的学生在社交上变得更好了。

3.5 家校协同支持系统的构建

担当起辅导员沟通桥梁的作用,构建“家—校”协同支持体系,针对学业困难学生定期联系家长,并改变以往的“告状式”方式为建设性的方式指导家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困难状况,积极提供情感上的引导和支持。

编制《学业困难学生家庭支持指南》,围绕如何开展沟通式教学、家校沟通时提供支持而不是施加压力、及时发现学业不良或心理危机时能识别相关的风险预警信息等内容,并建立家长支持群,定期推送有关心理学知识及帮扶策略的文章,防止因为过度焦虑指责孩子或者用增加压力的办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业成绩。

4 实践成效与案例分析

4.1 整体干预效果

从 2024 年 3 月份开始采用心理咨询干预的方式开展帮教,经过相关考核,可以发现在本学期内有成效,实验组的工科学院学业困难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纵向对比发现,与 2023-2024学年相比:学业预警的学生人数减少了 38.7% ,课程通过率提高了 25.4% ,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学生的比例由原来的 27.1%提升到了 65.3% ;并且从心理测试数据上来看,学生的焦虑、抑郁得分均较以前降低,而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专业认同感均较以往有所提高。

4.2 典型案例分析

学生 C,男,大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由于修读学分累计不及格 21 学分而被给予学业警告,第一次和辅导员谈的时候愁眉苦脸,多次想放弃学业,表示已经做好退学的决定。

通过心理评估发现其主要问题: ① 有“我天生就不适合学工科”的绝对化想法; ② 情绪上表现为:焦虑抑郁交替发作; ③ 行为上出现网络游戏重度沉迷现象(日均达 4~5 小时); ④ 社会支持方面:与同学关系疏离、与父母沟通困难。

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每周一次个案,用认知行为疗法纠偏非理性信念;参加学业提升团体心理辅导,培养社交技巧;与家长沟通,教给家长正确的交流方式方法,并给予情感上支持;安排成绩优秀、有耐心的学长、学姐为问题生一对一授课。

经过系统的干预之后,学生的 C 状况良好:以往不及格的课程全部及格,对游戏的迷恋没有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得到了修复;并且现在的态度已经不一样了。他说:“成绩仍然是个难题,但是我现在不会轻言放弃。”

5 讨论与建议

5.1 心理咨询技术在学业帮扶中的价值

实践证明,在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中运用心理咨询技巧有以下成效:一是动机访谈技术可以激起学生内部学习动机,防止受外力驱使而产生的抗拒;二是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改变学生中持偏差认识态度的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培养其对于学习的自信;三是团体心理辅导能够给予学生安慰和鼓励,增进学生朋辈间的互帮互助;四是家校共育的方法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支持力量,有利于减少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5.2 工科学业困难学生帮扶的特殊性

结合工科学院的特点,学业困难生的帮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特殊性:男生比例较大的群体需要更多行为引领、问题解决类的介入;专业课难度大的可以将心理干预融入到学业辅导中;实践能力强过理论的学生则要创新性评价他们,发现他们的长处。

5.3 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建议

根据本文开展的具体工作而言,现对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辅导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能力; ② 制定“心理—学业”双筛查制度,提早发现并予以心理干预; ③ 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构建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不可“一刀切”; ④ 建立家校协同支援体系,汇集合力; ⑤ 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作用,在学生之间搭建平台,让优秀的学生骨干发挥带动作用,在学业上对学业困难学生予以帮扶。

6 结论

作为高校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两种角色共同参与学业困难学生帮扶工作能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笔者所在学院开展的工作表明: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帮助学业困难学生解决问题是可行的,并且效果显著;理工科专业学业困难学生存在自身特有的心理特点,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法也应具有针对性。

未来的学业帮扶工作,应当侧重于发挥心理的作用,要把心理咨询的技术手段纳入日常工作,把服务落实到帮扶全过程,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业困难的心理机理开展专项研究,研发出更加适合的专业化、精准化的帮助方案,以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明. 高校学业困难学生心理干预模式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23, 42(5): 76-82.

[2] 李华, 张磊. 理工科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成因及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 2024, 37(2): 54-59.

[3] Miller W R, Rollnick S. 动机访谈:帮助人们改变[M]. 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2023.

[4] 陈晓, 刘洋. 认知行为疗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 心理科学, 2024, 48(3)

[5] 赵静. 家校协同视角下学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构建[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 49(12): 43-47.

辅导员专项: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优化建设研究,产清清WXSK202218

辅导员专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罗会强,WXSK202203辅导员专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产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