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孙军星
重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市渝北区 401100
引言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以级配碎石、沥青稳定碎石(ATB)、水泥稳定碎石(半柔性)等为基层材料,通过合理的结构组合实现“刚柔并济”的受力特性——既能通过柔性基层吸收车辆冲击荷载、缓解应力集中,又能凭借沥青面层提供平整舒适的行车表面。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量的持续增长和重型车辆比例的上升,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市政道路中的应用比例逐年提高,其结构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成为保障道路使用寿命的关键。
1 当前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
1.1 材料选择不合理
基层材料性能不足:部分设计选用的柔性基层材料级配不合理,导致强度偏低、水稳定性差。例如,级配碎石中细集料含量过高,遇水后易出现唧泥、松散等现象。面层与基层材料匹配性差:面层沥青混合料与柔性基层材料的刚度、膨胀系数不匹配,在温度变化和荷载作用下易产生界面剪切破坏,出现推移、拥包等病害。防水材料选用不当:市政道路雨水较多,若防水层材料耐水性、粘结性不足,易导致雨水渗入基层,引发基层软化、强度降低。
1.2 结构组合设计不科学
层间结合不良:面层与基层、基层与底基层之间未设置有效的粘结层或过渡层,层间摩擦力不足,车辆制动时易产生层间滑移。结构厚度设计不合理:部分设计未根据交通荷载等级和路基条件进行精细化计算,存在“厚面层、薄基层”或“薄面层、厚基层”的极端情况,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不足或经济性差。未考虑环境因素:在多雨地区未加强排水设计,在寒冷地区未考虑冻融循环对路面结构的影响,导致路面过早出现水损坏、冻胀裂缝等问题。
1.3 设计方法与实际需求脱节
荷载计算简化:采用标准轴载等效换算时,未充分考虑市政道路中大型车辆、超载车辆的实际通行情况,导致设计荷载与实际荷载偏差较大。缺乏性能化设计理念:设计指标仅关注强度和稳定性,对路面的抗疲劳性能、抗车辙性能等长期使用性能考虑不足,难以满足道路长期使用需求。施工可行性考虑不足:设计方案未结合市政道路施工空间有限、交通干扰大等特点,导致施工难度增加,影响工程质量。
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优化策略
2.1 材料选择与技术指标
(1)面层材料:根据道路等级选择改性沥青混合料,快速路、主干路宜采用 SBS 改性沥青 AC-13C(上面层) +AC-20C (中面层),次干路可采用普通沥青 AC-16C 上面层应满足抗车辙、抗滑性能要求(动稳定度 ⩾3000 次 /mm ,构造深度 ⩾0.8mm );中下面层需注重抗裂性和耐久性(低温弯曲应变 ⩾2500μ ε)。(2)柔性基层材料:沥青稳定碎石(ATB-30):适用于交通量大的主干道,要求沥青用量3.0%-4.0% ,马歇尔稳定度 ⩾8kN ,劈裂强度 ⩾1.0MPa ( 15°C )。级配碎石:适用于次干路及支路,需控制颗粒组成(不均匀系数 Cu⩾5 ,曲率系数 Cc=1-3 ),压实度 ⩾96% ,CBR 值 ⩾80% 。水泥稳定碎石(半柔性):兼顾刚性与柔性,水泥剂量 3%-5% ,7d 无侧限抗压强度2.0-3.0MPa ,劈裂强度 ≥0.5MPa 。底基层材料:采用级配砂砾或水泥粉煤灰稳定土,压实度 ⩾94% ,CBR 值 ⩾30% ,为基层提供均匀支撑。
2.2 混合料拌和及运输
采用间隙式拌和机展开试验段透水沥青路面碎石基层混合料拌和,包括原材料称量、投加、出料等在内的环节全部由计算机控制。为保证沥青混合料均匀裹覆全部矿料,避免出现粗集料分离、结团成块、花白料,拌和时间应达到 60s 及以上。其中,干拌和时间控制在8~10s 。透水沥青路面碎石基层混合料空隙率高,温度散失快,运输期间应加强保温控制。装料前在车厢内壁和底板处均匀喷洒隔离剂;装料后应及时覆盖多层搌布保温防尘。运料车按照设计路线和速度运输。
2.3 排水系统设计
表面排水:路面横坡采用 1.5%-2.0% ,设置路缘石和雨水口,雨水口间距 30-50m ,确保路面水 4 小时内排净。基层排水:在柔性基层与底基层之间铺设透水性土工布 +10cm 厚碎石排水层,排水层横向坡度 2% ,通过纵向集水管(直径 100mmPVC 管)将水引入检查井。路基排水:对于地下水位较高路段,设置盲沟(间距 20-30m )或渗井,降低路基含水率至最佳含水率 ±2% 范围内。
2.4 特殊路段设计措施
交叉口与公交站:车辆启停频繁,需加强结构强度,可将基层厚度增加 5-10cm ,面层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 ⩾1200MPa )。管线穿越段:管线顶部至基层底面距离 ⩾50cm ,不足时采用 C25 混凝土包裹管线,柔性基层在此段改用半刚性材料(水泥稳定碎石),避免管线受压变形。桥头衔接段:设置 5-10m 长的过渡段,基层厚度从桥头向路段渐变(如从 30cm 减至 20cm ),并铺设土工格栅(抗拉强度 ⩾80kN/m )减少沉降差。
3 市政道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解决措施
3.1 加强裂缝处理。
针对半刚性基层易产生收缩开裂的问题,应加强对裂缝的处理。一旦发现裂缝,应立即进行封缝处理,防止水分渗入基层,造成更大的破坏。同时,还应加强对基层材料的研发,提高其抗裂性能,减少裂缝的产生。
3.2 改进设计与施工
在路面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层间连接的重要性,优化路面结构设计,提高层间粘结力。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减少摊铺层数,增大摊铺厚度,提高压实度,以确保层间的紧密连接。此外,还应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3.3 引进先进技术
为了提升市政道路建设的质量水平,应积极引进和学习国际先进的路面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先进的材料和技术,提高国内市政道路建设的整体水平。同时,还应加强对国内市政道路建设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
结语
市政道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设计需结合交通特性、环境条件和材料性能,通过科学的材料选择、合理的结构组合、精准的厚度计算及完善的排水系统,实现“抗裂、耐久、舒适”的设计目标。工程案例表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市政道路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尤其适用于交通量中等、地基条件复杂的路段。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柔性基层材料的创新,如研发高性能改性沥青稳定碎石、再生骨料级配碎石等,提升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引入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路面结构全生命周期性能预测模型,实现设计方案的动态优化;加强施工过程的智能化监控(如智能压实监测、无损检测),确保设计意图的有效落地。通过持续优化设计与施工技术,柔性基层沥青路面将在市政道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季天一,许峻伦,陶竟成,等. 碎石基层空隙率对缝隙式透水路面承载稳定性的影响[J]. 公路与汽运,2021(6):55-58,64.
[2]马丽霞.公路路面基层施工中水泥稳定碎石技术的分析[J].科技资讯,2024,22(19):162-164.
[3]陈德,吴太恒,曹雪梅,等.开级配碎石透水基层集料颗粒微观接触劣化机制[J].中国公路学报,2024,37(1):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