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资金管理
郭倩茹
中化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太原 030000
引言
建筑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往往涉及较大规模投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资金需求较为集中,且面临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在项目建设进程中,资金管理水平对项目推进及企业经营效益存在显著影响。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视角的资金管理模式,通过覆盖项目启动、规划、建设、结算等各环节,有助于实现资金动态管控,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增强财务稳健性。因此,深化对建筑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资金管理的研究,探索契合行业特点的管理路径,对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资金管理原则
安全性原则:资金安全是企业运营的生命线。建筑企业在项目各阶段,都要将资金安全放在首位。在项目启动阶段,确保投标保证金等资金的合规使用与安全回收;项目实施阶段,严格审核资金支出,防止资金挪用、浪费;竣工结算阶段,妥善处理尾款回收与债务支付,避免因资金纠纷影响企业信誉,防范信用风险与资金流动性风险。
效益性原则:追求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是资金管理的重要目标。企业应优化资金配置,通过合理选择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对闲置资金进行有效管理实现增值。例如,构建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发挥资金集聚优势,提高资金周转效率;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提升资金使用效能。
计划性原则:科学的资金计划是资金管理的基础。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企业要做好资金预算编制,运用滚动预算、零基预算等方法,精准匹配项目各阶段资金需求。严格执行资金预算,建立完善的预算执行与监管机制,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资金计划,确保资金与项目进度相匹配。
2 建筑企业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资金预算管理不精准
预算编制方法存在优化空间:部分建筑企业在项目资金预算编制环节,仍较多依赖固定预算、增量预算等传统方式。由于对项目实际状况和市场动态的分析深度不足,预算编制更多基于历史数据的常规调整,在精准匹配项目各阶段资金需求方面存在一定提升潜力,可能导致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出现偏差。
预算执行的约束效能有待加强: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个别企业对资金预算的刚性执行重视程度不足,预算调整的随意性仍有发生。受限于预算约束机制的完善程度,当项目出现设计变更或突发状况时,资金统筹调配的规范性可能受到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成本控制的难度。
2.2 资金调配效率低下
资金统筹不足:部分建筑企业采用分散化的资金管理架构,各项目资金相对独立运行,在统筹协调方面存在提升空间。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资金集中调配与优化整合的效能尚未充分发挥,部分项目账户存在资金沉淀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金周转效率。当个别项目出现临时性资金缺口时,跨项目资金调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可能对项目推进节奏产生影响。
融资结构待优化:建筑企业项目资金需求规模较大,当前多数企业融资渠道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这种较为集中的融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财务弹性管理难度,尤其在银行信贷政策动态调整过程中,企业资金流动性管理面临挑战。此外,供应链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多元化融资工具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仍有拓展空间,资本市场在企业项目资金配置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释放。
3 优化建筑企业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资金管理的策略
3.1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优化预算编制策略:可尝试引入滚动预算、零基预算等更具灵活性的预算编制方法,结合项目实际状况与市场变化趋势,综合考量项目特性、施工方案、市场价格波动等要素,对项目资金预算进行系统性规划。对于周期较长的项目,或许可以考虑采用滚动预算模式,依据项目阶段性进展,按季度或半年周期对预算进行动态评估与调整,以此提升预算编制的精准度与适应性。
完善预算执行与监管机制:建议建立一套完善的预算执行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在预算执行环节的职责边界与权限范围,引导资金支出活动有序开展。同时,可加强对预算执行过程的动态跟踪与监测,定期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与效果评估。对于超出预算范围的资金支出,宜深入分析成因,明确责任归属;针对因项目变更等客观因素需调整预算的情形,可构建严格规范的审批流程,以此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与约束力。
3.2 提高资金调配效率
探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建筑企业可尝试构建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将分散于各项目的资金逐步整合至企业资金池,实现统筹管理与灵活调配。通过这一模式,有望充分发挥资金集聚的规模优势,提升资金使用效能。企业可进一步挖掘资金池在内部资金协调方面的潜力,在项目出现资金缺口时,及时进行合理调剂,为项目平稳推进提供支持;同时,对闲置资金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探索多元化投资渠道,提升资金增值空间。
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研究并尝试多样化的融资方式。在依托传统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可深入评估供应链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PPP模式等创新融资渠道的可行性,逐步优化企业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与财务风险。
3.3 完善资金风险防控体系
信用风险管理的优化路径:可通过构建完善的供应商、分包商信用评估框架,在合作初期审慎评估合作方信用资质,优先选择信用表现良好的合作伙伴。合作期间,建议建立动态信用跟踪机制,定期对合作方信用状况进行复盘分析,以便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同时,可预先制定信用风险应对预案,当合作方出现信用波动时,能够灵活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影响。比如,若发现供应商资金周转出现压力,可考虑启动备选供应商机制,保障项目物资供应的稳定性。
资金流动性管理的强化措施:为提升资金管理效能,企业可加强资金流量的前瞻性分析,科学制定资金收支计划,确保资金链的稳健运转。建议建立资金动态监测体系,设定合理的流动性指标阈值,如现金比率、流动比率等,当指标出现异常波动时,及时启动预警响应机制,为企业调整资金结构提供决策依据。此外,可进一步深化与业主方的沟通协作,优化工程款结算流程,提升工程款回收效率,有效缩短资金回笼周期。
结束语
在建筑行业的实践中,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资金管理工作呈现出显著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其作用覆盖项目建设各环节。通过优化资金管理工作,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资金周转效能,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潜在财务风险,对保障项目建设进程与企业长远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当前,部分建筑企业在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情况。为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体系,企业可尝试从多方面着手,将资金管理深度嵌入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从而促进资金资源的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曲璐.建筑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框架优化研究[J].乡镇企业导报,2024,(13):117-119.
[2]王欣.基于施工企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资金预算管理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24,(04):108-111.
[3]孙帮伟.浅谈建筑企业及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中财务的作用[J].产业创新研究,2020,(05):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