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视域下诗歌阅读教学“三读”法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向春霞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一中学

常言道:“教无定法”。但笔者认为,学应有章法,才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那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中,思考“怎么教,如何更好地教”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教学是一本艺术,教师无论怎么教,都不能离开这些目标: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笔者把诗歌阅读“三读”法概括为读诗歌三境界: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己。“读懂诗歌”就是通过朗读、背诵、想象等方式,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感悟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的语言,来领悟诗歌内容。“读懂诗人”,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诗,把诗人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和诗歌内容关联起来,解决诗歌阅读中作者“为何而写”的问题。而更有价值的应该是从诗歌中“读出自己”,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习真正有用。它不仅是读懂了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歌,更是传承了一种文化,提升思维和思想境界。

下面以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谈谈“三读”法在诗歌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一、读懂诗歌

诗歌阅读教学遵循“三读”法进行教学,那么我们的第一步就是读懂诗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首先,初读诗歌,也是素读诗歌,每每进行诗歌教学,我都要求学生先进行“素读”,不借助任何材料,自己盲读诗歌,从字音到节奏,从字意到文意。然后才是听同学读,听录音示范朗读来纠正字音和节奏,再通过合作探究来掌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归园田居》(其一)中字音和节奏对学生来说都没有难度,在诗意理解上,学生只要从“归”字入手,思考诗人“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就能把握诗意,理解诗歌内容。由于这首诗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我们可以以一个问题探究“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的图画?运用了哪些艺术技巧把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成他眼中最美的画面的?”来加深学生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达到完整读懂诗歌大意。

二、读懂诗人

“读懂诗人”是“读懂诗歌”的更高层次要求。诗言情,诗言志,我们要真正读懂诗歌,就要从“诗家语”中读出作者情感,读出背景,也要从诗人身世读出诗歌深层意思,这是“读懂诗人”的关键。

作为一首山水田园诗,陶渊明在诗中勾勒了一幅恬静、清新、自然、幽雅的农村画面。在诗人笔下,“性本丘山”是他毅然决然放弃官场生活,挂冠而去,辞职归乡的重要原因。此后,他过上了一边读书作文,一边躬耕于亩的生活。 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读懂诗人,可以用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1)诗人为何做官?(2)诗人为何选择“归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诗人,我们可以整合教材,结合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的《归去来兮辞》进行分析,让诗人自己来回答自己的问题,这样更有说服力,而且这也是诗歌阅读的一种有效方法——“以诗解诗”“以文解诗”的方法。尤其要让学生明白是,陶翁选择归隐不是对生活的逃避,而是作为一位有节气、有骨气、有傲气的读书人对社会的不妥协,对人生的不妥协的一种积极选择。

不能“兼济天下”,那就“独善其身”,这是让人敬佩的读书人坚定地做出的选择,这种归隐是让身心愉悦,给灵魂自由,用“诗和远方”的美好告诉我们:人生困顿之时,有一种“逃避”叫“不改气节”。

三、读出自己

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应该成为教师在诗歌阅读教学中思考的问题,因为它关涉到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灌输怎样的学习古典诗歌观。因为教材有,还是因为考试要考?这当然都是原因,但笔者认为,今人学习古典诗歌的最重要原因还是:我们从古典诗歌中不但读出了古人情感、古人智慧,更重要的是我们能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和生活智慧。好的古典诗歌是不会因时空的改变而过时的,它会自动赋予诗歌以现代意义和时代意义,让读者从诗歌中读出自己,产生一种情感共鸣或引发自己思考自己的人生,或坚定自己的选择,或改变自己的选择。

读陶翁的《归园田居》(其一)窥见自己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对人生遇到困境的思考。“归园田”不是一种对不如意生活的“逃避主义”。而是在理想遭遇挫折时选择的一种自处方式。为了更好地叩问自己的灵魂,我们可以问自己:面对人生困境,每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有自己的考量,曹操选择了锐意进取,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你是否赞同陶渊明的归隐?如何回答,就可以看出自己的人生观和思想境界了。陶翁的“归”是从官场回到乡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生活方式让身心愉悦,久别的田园梦使得诗人的灵魂得到安放,这种“回归”也是一种坚守自我的选择,特立独行是为了更好地保持气节,陶翁他想要逃避的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他非常热爱自己的生活。身处乱世,积极抗争,固为上策;随波逐流,才是下策;洁身自好,不失良策。

陶渊明生活在没有法度、没有道德、没有安全、充满罪恶的东晋到刘宋之间,但陶渊明却能在这样的时代当中找到一块干净的土地,而完成他晶莹的人格,这是很可贵的。陶渊明是一个智者,他从矛盾挣扎的企图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任真,任乎自己本性中最美好的一点,最晶莹的一点,这就是他做人的原则,即使为了固守这个原则而付出贫穷的代价。同学们在阅读诗歌时,应该提醒自己,我们也能学陶翁——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拒绝摧眉折腰,坚守节操;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

总之,诗歌阅读教学“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己”三读法的实施,既符合学科课程标准对诗歌阅读教学的要求,也落实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体四面”,注重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有效的诗歌阅读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精要的内容和适宜的形式》张心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该文为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模式实施策略》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