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导向的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革新
文涛
身份证号:4208221999****4558
一、引言
“双碳” 目标是我国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战略决策。工业废水排放量大、成分复杂,其处理不仅关乎生态环境质量,更对碳排放控制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意义深远。传统处理技术能耗高、资源回收效率低,已难以适应双碳要求。因此,加速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革新,是破解环境与资源难题、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现状与双碳目标的关联
2.1 工业废水处理现状
当前,我国工业废水处理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企业仍采用传统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如沉淀、混凝等,这些方法虽能去除部分污染物,但处理效率有限,且消耗大量药剂和能源 。同时,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部分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处理系统,导致废水直接排放或简单处理后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据统计,我国工业废水排放中仍有一定比例的污染物未得到有效处理,严重影响水资源质量和生态平衡。
2.2 双碳目标对工业废水处理的要求
双碳目标下,工业废水处理需实现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双重目标。一方面,要降低废水处理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要提高废水资源化利用率,将废水中的有用物质回收再利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这要求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必须向绿色、低碳、高效方向发展,采用新型处理技术和工艺,优化处理流程,实现废水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2.3 现有技术与双碳目标的差距
现有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在能耗、资源回收等方面与双碳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例如,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虽能降解有机物,但处理周期长、能耗高,且污泥产量大,污泥处理过程又会产生额外的碳排放。此外,对于废水中的有价金属、盐类等资源,现有技术的回收效率较低,未能充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些问题限制了工业废水处理在双碳目标下的作用发挥,亟需技术革新。
三、双碳目标导向下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革新方向
3.1 膜分离技术革新
膜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分离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双碳目标下,膜分离技术正朝着高选择性、高通量、低能耗方向发展。研发新型膜材料,如纳米复合膜、智能响应膜等,可提高膜的分离性能和抗污染能力,降低运行压力,从而减少能耗。同时,优化膜组件结构和运行参数,实现膜分离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和降低成本。
3.2 生物处理技术创新
生物处理技术是工业废水处理的重要手段。在双碳目标导向下,生物处理技术不断创新。开发高效微生物菌种和生物处理工艺,如厌氧氨氧化工艺、微生物燃料电池等,可提高生物处理效率,降低能耗。厌氧氨氧化工艺能在厌氧条件下直接将氨氮和亚硝酸盐转化为氮气,避免了传统硝化反硝化工艺中大量氧气和碳源的消耗;微生物燃料电池则可在处理废水的同时产生电能,实现能源的回收利用。
3.3 高级氧化技术发展
高级氧化技术能有效降解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双碳目标下,高级氧化技术向绿色、高效方向发展。研发新型催化剂和反应体系,如光催化、电催化氧化等,可提高氧化效率,降低反应条件,减少能源消耗。同时,将高级氧化技术与其他处理技术相结合,形成联合处理工艺,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
四、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革新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 技术成本与经济性挑战
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往往面临较高的成本压力。新型膜材料、高效微生物菌种等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新技术的设备购置、安装和运行成本也相对较高,这使得许多企业望而却步。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设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同时,推动产学研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降低技术成本,提高技术的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
4.2 技术稳定性与可靠性挑战
在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领域,部分新型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暴露出稳定性与可靠性短板,严重制约其大规模推广。以膜分离技术为例,膜污染问题是影响其长期稳定运行的核心障碍。工业废水中复杂的污染物成分,如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极易附着在膜表面或堵塞膜孔道,形成难以清除的滤饼层或生物膜。例如,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废水中残留的染料分子、浆料及表面活性剂会快速吸附于膜表面,导致膜通量在数周内下降30%-50% ,不仅显著降低处理效率,频繁的膜清洗与更换更使运行成本大幅增加。此外,膜材料自身的化学稳定性也面临挑战,强氧化性废水、极端 pH 值环境会加速膜材料的降解与老化,进一步缩短其使用寿命。生物处理技术同样受环境因素影响显著,导致处理效果波动剧烈。
4.3 政策与管理体系不完善挑战
当前,我国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领域的政策法规体系存在显著滞后性,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技术需求与双碳目标要求。现行政策多以原则性指导为主,缺乏具体实施细则和可操作性条款,导致企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无所适从。例如,在新型膜分离技术和高级氧化技术的应用推广方面,缺乏针对新技术的补贴和扶持政策,使得企业因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而对技术更新持观望态度。此外,不同地区的环保政策存在差异,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经济增长,对企业违规排放行为监管宽松,削弱了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阻碍了行业整体技术革新进程。在标准规范层面,我国尚未建立统一、完善的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现有标准多侧重于污染物排放限值,对废水资源化后的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评估等方面规定模糊。以工业废水中回收的水资源再利用为例,目前缺乏针对不同行业回用水水质的统一标准,导致企业在处理后的水资源回用过程中面临合规性争议。同时,对于废水中有价金属、盐类等物质的回收标准也存在空白,使得资源回收利用缺乏质量把控,难以形成稳定的市场交易机制,降低了企业开展资源化处理的积极性。
五、结论
在双碳目标的驱动下,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革新势在必行。通过对现有处理技术的分析可知,其与双碳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亟需在膜分离、生物处理、高级氧化等技术方向进行革新。尽管技术革新面临成本、稳定性、政策管理等挑战,但通过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采取相应对策,有望推动工业废水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发展,实现工业废水处理的节能减排与资源循环利用,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唐彬斌.城市废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模式研究[D].南华大学,2023.
[2]陶超平,张健.双碳目标下废水深度处理的能源回收与资源化路径探究[J/OL].清洗世界,1-6[2025-06-16].
[3]张贺.“双碳”视角下制革工业重金属废水处理工艺与效果研究[J].中国皮革,2023,52(11):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