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班主任日常德育工作的方法探究

作者

沙维君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临山镇中学小学 315460

引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其内涵广博而深厚,涵盖道德规范、礼仪制度、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传统文化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形成正确品格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源泉。在当代社会,基础教育改革强调立德树人,要求在德育中体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第一责任人,在德育工作中担负着关键角色。如何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把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既保持其教育内涵,又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现实中仍存在德育内容形式化、传统文化渗透不足、教育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传统文化在小学班主任日常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融入方法,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意义

传统文化所承载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对于小学阶段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传统文化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强调“仁爱”“诚信”“礼义”“孝悌”等道德理念,这些内容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契合。将其融入德育工作,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判断。其次,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品格的陶冶。小学生处于价值观初步形成期,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能够有效弥补单纯课堂知识的不足,使学生在具体的行为规范与文化仪式中形成良好习惯。第三,传统文化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学习能够更加坚定民族身份认同,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最后,传统文化的融入能为德育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与形式,使德育不再局限于抽象的说教,而是通过鲜活的文化素材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困境

尽管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小学班主任的日常德育工作中,其融入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首先是理念上的不足。部分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仍然过于注重纪律管理和学习成绩,忽视了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价值,导致教育缺乏深厚的文化支撑。其次是内容上的单一。传统文化在实际教学中常被简化为节日活动或典故讲解,缺乏系统性与层次性,难以实现持续的教育影响。第三是方法上的滞后。部分德育活动仍以说教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与体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第四是环境支持不足。一些学校缺乏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教育资源,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实践仅停留在表层,未能形成系统化的教育生态。第五是评价机制不完善。当前的德育评价多停留在对学生行为表现的考察,缺乏对文化理解、价值认同和内在素养的考量,影响了传统文化融入的深度与广度。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为了有效发挥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班主任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传统文化的融入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避免形式化和功利化。第二,注重适切性的原则。小学阶段学生思维具体形象,接受能力有限,班主任应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选择合适的文化内容和方式,避免过于深奥或枯燥。第三,突出体验性的原则。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停留在书本层面,而要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实现“知行合一”。第四,坚持生活化的原则。德育内容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使其成为学生的自然习惯。第五,强调持续性的原则。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工作不能依赖零散的活动,而要形成长期的教育机制,逐步积累,才能发挥深远的育人作用。这些原则为班主任开展传统文化德育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

四、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路径

要推动传统文化在小学班主任日常德育工作中的有效融入,需要从多个方面系统推进。首先是理念引导路径。班主任应树立文化育人的意识,将传统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培训和自我提升不断丰富文化素养,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其次是课程渗透路径。班主任可在班会课、道德与法治课等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通过故事讲述、经典诵读、艺术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第三是环境建设路径。学校和班主任应共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布置、班级文化角、黑板报设计等形式,让学生在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第四是活动组织路径。班主任应设计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艺术展示、劳动实践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传统文化,增强情感认同。第五是评价激励路径。建立多元化的德育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行为规范,也重视其文化理解和价值认同,并通过积极的反馈与激励,促进学生内化传统文化理念。通过这些路径,传统文化可以真正融入小学德育工作。

五、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未来展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未来发展应注重三个方面:第一,理论研究的深化。应加强对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的系统研究,从教育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的角度探索其内在规律,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第二,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项目化学习等新模式,使传统文化教育与德育活动紧密结合,增强实践性与综合性。第三,制度与政策的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应完善政策支持,推动学校建立健全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为班主任开展德育提供制度保障。第四,信息技术的应用。未来应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新媒体资源,将传统文化以更生动的形式呈现,使学生在互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通过这些努力,传统文化将在小学德育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和素养提升。

结论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精神根脉,在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小学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应当积极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让经典文化、礼仪规范与历史故事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使其成为品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支撑。通过理念上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则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深厚底蕴;环境的营造与文化氛围的建设,可以让校园处处成为德育的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则为学生提供了实践与体验的平台,使他们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评价与激励机制的改进,更能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中发现优点、弥补不足,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李红.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教育的路径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0(8): 65-70.

[2] 张丽. 班主任工作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J]. 当代教育论坛,2021(12): 102-106.

[3] 王敏. 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德育创新研究[J].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3): 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