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测方法

作者

李丁卯

甘肃厂坝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甘肃省陇南市 742500

引言

现代电力系统规模日益庞大、结构日趋复杂,其安全稳定运行关乎国计民生。传统依赖物理模型与人工经验的故障处理方式在实时性、准确性与预见性方面面临严峻挑战。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驱动学习、复杂模式识别与非线性映射能力,为解决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测难题开辟了全新路径。本文聚焦人工智能在该交叉领域的核心方法与应用逻辑,深入剖析其技术原理、实现路径、现存瓶颈与发展趋势,旨在为构建智能化电力系统安全防御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前瞻。

一、人工智能赋能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基本原理与方法体系

人工智能驱动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其本质在于通过算法模型自动挖掘海量监测数据中隐含的故障模式与因果关联,从而实现对故障的快速精确定位与类型辨识。相较于传统阈值判定与逻辑推理机制,人工智能方法在特征抽象层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一方面,深度神经网络能够自动学习故障信号在时域、频域及变换域中的深层非线性特征,有效规避了人工特征工程的局限性与主观性;另一方面,融合知识图谱技术可整合设备拓扑关系、运行规程与历史案例等多维信息,构建具有语义推理能力的知识库,显著提升诊断决策的逻辑性与可解释性。迁移学习策略则能有效缓解不同区域电网因数据分布差异而导致的模型泛化不足问题,实现诊断经验的跨域共享与复用。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持续在线学习机制,可动态适应电网结构变化与新型设备接入带来的诊断场景迁移,形成自我演化的故障知识体系。这种能力突破了传统专家系统规则库更新的滞后性瓶颈,使诊断模型具备应对未知故障模式的探索性推理潜力。这一方法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将诊断过程由依赖局部规则推演进化为基于全局数据智能挖掘的决策过程。

二、深度学习技术在故障特征辨识与诊断决策中的核心作用

深度学习作为当前人工智能的前沿分支,其在故障特征表征学习方面的能力尤为突出。卷积神经网络凭借其局部连接与权值共享特性,能够高效提取故障录波数据中的空间局部特征与暂态畸变模式;而长短时记忆网络或 Transformer 架构则擅长捕捉电力信号的长时间依赖性及动态演化过程,对振荡失稳、渐变型故障等复杂场景具有优异的建模能力。生成对抗网络的引入,可有效合成各类稀缺故障样本,平衡数据集分布,提升模型应对极端工况的鲁棒性。值得注意的是,新型的胶囊网络通过向量化神经元激活机制,能够更精准地表征故障特征的空间层次关系,显著改善对相似故障模式的区分能力,例如有效辨识雷击过电压与操作过电压的细微差异。深度强化学习则通过构建故障处置的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探索最优的故障隔离与恢复策略序列,实现诊断与控制的闭环联动。这些技术共同构筑了电力系统故障智能诊断的算法基石。

三、电力系统故障预测的时序建模与状态演进推演机制

故障预测旨在捕捉系统由健康状态向劣化状态转变的早期征兆,其关键在于对设备运行参数及环境因素构成的多维时间序列进行精准建模与趋势推演。基于深度学习的序列预测模型,如时空图神经网络、注意力机制驱动的架构等,能够同步刻画电力网络中节点状态的时空依赖性与传播动力学特性,精准捕捉设备退化轨迹与连锁故障传播路径。在此过程中,贝叶斯深度学习框架的引入至关重要,其通过概率分布建模而非单点预测,量化了预测结果的不确定性区间,为运维决策提供了风险置信度评估维度。这种不确定性感知能力在应对气象扰动、新能源出力波动等外部随机因素时具有显著优势。结合生存分析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可量化设备在未来特定时段内发生故障的条件概率,为预防性维护提供量化决策依据。预测性维护的核心在于构建“状态感知-风险评估-决策优化”的闭环机制,其实现高度依赖于人工智能对高维、非线性、不确定性信息的建模与泛化能力。

四、多源数据融合与知识协同在故障分析中的关键地位

电力系统故障的产生与演化往往涉及电气量监测、设备状态检测、气象环境、电网拓扑等多源异构数据的复杂交互。人工智能驱动的故障分析系统需具备强大的跨模态信息融合能力。图神经网络能天然表征电网拓扑结构与设备连接关系,结合实体抽取与关系挖掘技术,可将非结构化文本报告转化为结构化知识图谱,从而与实时监测数据共同构成多模态感知输入。当前前沿研究正探索神经符号系统的应用,将深度学习的感知能力与符号逻辑的推理机制相融合。例如通过可微分推理层将物理定律编码为模型约束,使故障分析结果同时满足数据驱动规律与物理法则一致性,大幅提升复杂工况下的诊断可靠性。联邦学习框架允许不同主体在数据隐私保护前提下协作训练全局模型,实现故障知识的分布式积累与协同进化。这种融合感知与协同决策机制,极大地增强了系统对复合型故障及隐性故障的洞察力与应对能力。

五、技术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尽管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预测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其全面落地仍面临多重挑战。数据的质量与标注瓶颈首当其冲,实际工况数据的稀疏性、噪声干扰及标注成本制约了模型的泛化性能;算法自身的可解释性不足,导致其决策逻辑难以被运维人员完全信任;复杂故障场景下模型的实时性与计算资源消耗亦需优化。尤其在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现代电网中,电力电子设备故障的微秒级瞬态过程对采样频率与算法响应速度提出极限要求,现有边缘计算架构尚难满足毫秒级诊断延迟的硬性约束。未来研究将聚焦于深度结合物理机理的混合智能建模,探索融合微分方程约束的神经网络架构,增强模型的物理一致性与外推稳定性;发展小样本学习、元学习技术以降低对标注数据的依赖;推进边缘智能部署以实现本地化快速响应;构建“数字孪生+AI”的协同仿真平台,通过在虚拟空间中预演千万级故障场景,生成高质量训练样本并验证极端工况下的算法鲁棒性;构建人机协同决策支持系统,将AI 的判断与人类专家的经验深度结合,共同提升电力系统安全防御的智能化水平。

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深度学习、知识图谱与迁移学习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电力系统故障特征的智能提取与复杂运行模式的精准辨识,推动故障诊断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的范式跃迁。时空序列建模机制显著提升了设备劣化轨迹追踪与连锁故障传播的预见能力,而多源数据协同与联邦学习框架则构筑了跨域故障知识共享的基石。当前技术仍需攻克数据质量瓶颈、模型可解释性缺失及高实时性需求等挑战。未来研究应聚焦物理机理嵌入的混合智能建模、小样本自适应学习及边缘计算优化,并深化数字孪生仿真与人机协同决策应用。人工智能驱动的故障诊断与预测体系,必将成为构建高弹性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支撑,为能源安全提供颠覆性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立石,徐承森,汪健,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力系统故障预测与诊断方法分析[J].电子技术,2023,52(10):392-393.

[2]柴长清.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处理策略研究[J].电工技术,2024,(S2):263-265+269.

[3]汤尤佳,沈美玲.电力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4,41(12):304-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