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工期延误原因分析与改进对策研究
杨晓呈
河北省第二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一、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工程项目规模扩大、技术复杂度提升,工期延误问题仍普遍存在,不仅增加建设成本,还可能引发合同纠纷,影响行业整体发展效率。当前,传统延误因素与新型挑战交织,如BIM 技术应用不当、建材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剧等,亟需深入分析成因并制定适配对策。本文旨在明确当前建筑施工工期延误的关键诱因,提出科学可行的改进方案,助力项目实现按期交付目标。
二、建筑施工中工期延误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设计环节存在缺陷与变更频繁
设计作为建筑施工的前置环节,其质量直接决定工期走向。部分设计单位未充分开展现场勘察,导致设计方案与实际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不符,如忽略地下管线分布引发后期施工调整;同时,设计流程缺乏与施工、监理单位的协同,图纸存在标注模糊、节点冲突等问题,施工中需频繁变更,每次变更均需重新审批、调整施工计划,直接导致工期停滞。此外,当前绿色建筑设计要求提升,部分设计单位对新型节能技术、材料应用不熟悉,设计方案反复修改,进一步延长工期。
2.2 施工过程管控不到位
施工阶段是工期推进的核心环节,管控不当易引发延误。一方面,施工人员管理存在漏洞,部分劳务人员专业技能不足,操作不规范导致返工,如钢筋绑扎不符合规范需拆除重绑;同时,人员流动性大,新进场人员需重新培训,影响施工效率。另一方面,施工设备与材料管理存在短板,设备维护不到位导致故障频发,如混凝土搅拌机突然损坏,需等待维修或更换,造成施工中断;建材采购计划与施工进度不匹配,部分稀缺建材供应延迟,或进场材料质量抽检不合格需重新采购,均会导致工期延误。此外,部分项目为追求进度忽视工序衔接,如未等前期混凝土强度达标便开展后续施工,引发质量问题进而导致工期延误。
2.3 外部环境与管理协同问题
外部环境因素对工期的影响具有不可控性,却易被忽视。一是政策与审批因素,部分地区环保政策收紧,如重污染天气下要求停工,或项目审批流程繁琐、耗时过长,如规划许可、施工许可延迟发放,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开工。二是自然环境因素,极端天气如暴雨、台风、高温等,不仅影响露天施工,还可能损坏施工临时设施,如暴雨冲毁施工便道,需修复后才能恢复施工。三是管理协同不足,建筑项目涉及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勘察等多方主体,部分项目缺乏统一的协同管理平台,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对称,如设计变更信息未及时同步给施工单位,导致施工单位按原图纸施工,后期发现问题需返工,造成工期延误;同时,监理单位监督不到位,未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问题,待问题扩大后才要求整改,进一步加剧工期延误。
三、建筑施工工期延误的改进对策
3.1 优化设计环节,减少变更风险
设计环节需从源头规避工期延误隐患。首先,强化设计前期调研,设计单位需联合勘察单位深入施工现场,全面掌握地质条件、地下管线分布、周边环境等信息,确保设计方案贴合实际;同时,引入 BIM 技术开展协同设计,通过三维建模对设计方案进行可视化分析,提前排查图纸中的节点冲突、标注模糊等问题,减少后期变更。其次,建立设计多方协同机制,在设计阶段组织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参与设计评审,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施工单位对施工可行性、工序衔接的建议,确保设计方案兼具合理性与可施工性。此外,针对绿色建筑、新型技术设计需求,设计单位需加强专业培训,提升设计人员对节能技术、新型材料的应用能力,同时与材料供应商、技术研发单位建立合作,提前了解新型材料性能、施工工艺,避免因设计方案不成熟导致反复修改,保障设计环节高效推进。
3.2 强化施工全过程管控,提升施工效率
施工阶段需通过精细化管控确保工期推进。在人员管理方面,施工单位需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定期开展专业技能与安全培训,提升施工人员操作规范性;同时,优化人员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奖金激励等方式降低人员流动性,稳定施工团队。在设备与材料管理方面,制定设备全生命周期维护计划,定期检修保养,提前储备易损配件,减少设备故障停机时间;建立建材供应链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建材需求,与优质供应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保障建材供应稳定,同时加强进场材料质量抽检,确保材料质量合格,避免因材料问题返工。此外,严格把控施工工序衔接,依据施工进度计划制定详细的工序衔接方案,明确各工序开工、完工时间节点,通过 BIM 技术模拟工序衔接流程,提前排查衔接漏洞,同时加强现场监督,确保前一道工序质量达标后再开展下一道工序,避免因工序混乱引发返工延误。
3.3 应对外部环境影响,加强多方协同管理
针对外部环境与协同问题,需构建全方位应对与协同体系。在政策与审批应对上,项目前期安排专人跟踪政策动态,尤其是环保、规划等相关政策,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如重污染天气下调整施工计划,优先开展室内施工;同时,加强与政府审批部门沟通,熟悉审批流程与要求,提前准备审批材料,必要时借助专业咨询机构加快审批进度,确保项目按期开工。在自然环境应对上,建立极端天气预警机制,与气象部门保持实时沟通,提前储备应急物资,如暴雨前加固临时设施、储备排水设备,高温天气下调整施工时间,避开高温时段,保障施工安全与进度。在多方协同管理上,搭建基于云计算、物联网的项目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多方信息实时共享,如设计变更信息通过平台同步推送至各参与方,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同时,明确各方职责与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协同会议,解决施工中的问题,提升管理协同效率,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职责不清导致工期延误。
五、结论
建筑施工工期延误是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涉及设计环节的方案缺陷、变更频繁,也包括施工过程的人员、设备、材料管控不当,还受到外部政策、自然环境及多方管理协同不足的影响,且随着建筑行业技术升级与转型,新型技术应用不规范、供应链数字化协同欠缺等新问题逐渐凸显。针对这些问题,需从优化设计环节、强化施工全过程管控、应对外部环境与加强多方协同管理三方面入手,通过引入 BIM 技术、构建数字化管理体系、建立协同平台等手段,从源头规避延误风险,提升工期管理效率。未来,随着智能化技术在建筑领域的深入应用,需进一步探索工期管理的智能化模式,不断完善改进对策,推动建筑项目实现高效、按期交付,促进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飞扬.建筑工程施工中工期延误的原因分析与科学对策[J].城市开发,2025,(10):72-74.
[2]刘海邦.浅析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与控制工作优化策略[J].房地产世界,2024,(14):92-94.
[3]MOUSSA(东白阳) D .建筑工程项目工期风险管理[D].中南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