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融媒体背景下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宣传路径重构

作者

王佳楠

河北省地质调查院 050200

引言

融媒体以 “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 为核心,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边界,重塑了信息传播的格局。当前,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宣传存在 “融而不合”“转而不化” 等问题,如简单将传统内容搬运至新媒体平台、缺乏跨媒介协同策划、技术赋能不足等。因此,重构适配融媒体环境的宣传路径,成为地勘行业事业单位提升社会影响力、争取公众理解支持的迫切需求。

一、融媒体背景下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宣传的现状与困境

(一)媒介协同不足,“物理拼接” 代替 “化学融合”

多数地勘事业单位的宣传仍处于 “传统媒体 + 新媒体” 的简单叠加状态,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例如,同一宣传内容在官网、公众号、内部刊物上重复发布,缺乏针对不同媒介特性的差异化加工;各媒介平台独立运营,信息共享不畅,出现 “一篇通稿打天下” 的现象。某省级地勘单位虽拥有官网、公众号、视频号等平台,但因缺乏协同机制,同一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内容在不同平台的阅读量差异达 10 倍以上,传播效能被严重稀释。

(二)内容生产滞后,难以适配融媒体传播规律

内容创作仍沿用 “自上而下” 的单向输出模式,缺乏用户思维和互动设计。一方面,专业性内容未根据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进行改造,如将适合深度阅读的技术报告直接剪辑为短视频脚本,导致信息失真;另一方面,内容形式单一,以图文为主,VR/AR、H5、互动游戏等融媒体形态应用极少。某地质博物馆的线上宣传仅展示标本图片和文字说明,而同类博物馆通过 “虚拟展厅” H5 吸引用户参与,访问量是其 20 倍。

(三)技术赋能薄弱,智能化传播水平低

对融媒体技术的应用停留在基础层面,缺乏数据驱动的精准传播能力。多数单位未建立用户画像系统,无法根据受众特征推送个性化内容;传播效果评估仍依赖阅读量、点赞数等表层数据,未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用户需求。例如,某单位发布的矿产资源勘探成果,因未精准定位关注群体,在大众平台传播效果平平,而行业内潜在关注者却未接收到信息。

(四)人才结构单一,融媒体素养不足

宣传队伍以文字采编人员为主,缺乏懂技术、善运营、会策划的复合型人才。技术人员不懂融媒体传播逻辑,难以提供适配的内容素材;宣传人员缺乏数据分析、可视化制作等技能,无法驾驭多元传播形态。某地勘院尝试制作地质勘探 VR 纪录片,但因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最终成品画质粗糙、互动性差,未能达到预期传播效果。

二、融媒体背景下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宣传路径重构的核心方向

(一)构建 “中央厨房” 式内容生产机制,实现 “一次采集、多元生成”

建立融媒体内容指挥中心:整合宣传、技术、业务部门力量,形成 “选题策划 — 素材采集 — 内容加工 — 多平台分发” 的闭环流程。例如,针对 “世界地球日” 主题,指挥中心统一策划,野外地质队员现场采集岩石标本、勘探场景等素材,宣传人员根据素材制作图文通稿、短视频脚本、科普漫画等不同形态内容,技术人员负责 VR 场景搭建,实现 “一源多流”生产。

推行 “模块化” 内容创作:将核心信息拆解为 “基础模块”(如数据、原理)和 “拓展模块”(如故事、互动),根据不同媒介特性组合拼装。例如,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基础模块为 “预警等级、影响范围”,在官网发布完整报告,在短视频平台以 “动画 + 语音” 突出避险要点,在社区微信群以 “问答互动” 强化参与感。

(二)打造 “全媒体矩阵” 传播体系,实现 “精准触达、立体覆盖”

分层构建传播矩阵:

核心层:以单位官网、官方公众号为中枢,承担权威信息发布、深度内容传播功能,如发布年度地质勘查报告、重要技术成果解读。

扩散层:利用抖音、视频号、B 站等社交平台,以轻量化、趣味化内容扩大传播范围,如 “地质队员的一天” Vlog、“岩石鉴定小实验” 短视频。

渗透层:联合地方媒体、行业 KOL、社区宣传点等第三方平台,实现“在地化” 传播,如与乡村广播站合作播报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邀请科普博主参与野外勘探直播。

建立 “场景化” 传播机制:根据用户场景匹配传播内容和渠道。例如,针对学生群体,在教育类 APP 推送地质科普课程;针对工程建设者,在行业论坛发布地质勘察技术指南;针对普通市民,在天气预报 APP 嵌入地质灾害预警提示。

(三)建立 “技术 + 人才” 支撑架构,实现 “智能驱动、创意引领”

技术赋能精准传播:

引入用户画像系统,通过分析年龄、职业、浏览习惯等数据,精准推送内容。例如,对关注环保的用户推送 “矿山生态修复” 案例,对户外爱好者推送 “野外地质安全” 提示。

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评估传播效果,实时调整策略。如发现某科普短视频在 30-40 岁男性群体中互动率高,后续针对性制作同类内容。

培育融媒体人才队伍:

组建 “采编 + 技术 + 运营” 的复合型团队,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团队的内容策划、视频剪辑、数据分析等能力。

建立 “业务人员 + 宣传人员 + 媒体专家” 的协作机制,定期开展融媒体创意工作坊,将地质专业知识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内容。

(四)创新 “互动参与” 传播模式,实现 “从传播到共鸣” 的升级

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利用 VR/AR 技术还原地质场景,如 “虚拟矿山漫游” 让用户直观了解资源勘探过程,“地震模拟体验” 帮助公众理解灾害预警原理。某地质公园推出的 VR 勘探体验,上线后参与量突破 10 万人次,相关话题登上地方热搜。

开展 UGC 内容征集活动:鼓励公众参与内容创作,如发起 “我身边的地质现象” 摄影大赛、“地质知识有奖问答” 等活动,通过用户生成内容扩大传播影响力。某单位开展的 “寻找身边的岩石” 活动,收到公众投稿5000 余件,经筛选后形成系列科普内容,传播效果远超官方制作内容。

三、路径重构的保障措施

制度保障:制定《融媒体宣传工作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内容审核流程、考核激励机制;将融媒体宣传纳入单位年度重点工作,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技术升级和活动开展。

平台建设:搭建融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实现素材统一存储、内容协同编辑、多平台一键分发;配置专业拍摄设备、剪辑软件、VR 制作工具,提升内容生产硬件水平。

评估优化:建立 “传播力 + 影响力 + 转化率” 三维评估模型,传播力关注阅读量、覆盖人群等数据,影响力侧重舆情反馈、媒体转载情况,转化率衡量公众认知提升、政策支持获得等实际效果,定期复盘优化。

四、结语

融媒体背景下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宣传路径的重构,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或渠道拓展,而是从内容生产到传播逻辑的系统性变革。通过构建 “中央厨房” 式生产机制、“全媒体矩阵” 传播体系、“技术 + 人才” 支撑架构,地勘行业事业单位能够打破传统宣传的局限,让地质勘查、灾害防治等专业价值以更鲜活、更贴近的方式融入公众认知。

参考文献

[1]康璐燕, 周欣姝, 孔令颉. 融合·创新·突破:融媒体时代地质调查行业宣传路径探索[J]. 新闻研究导刊,2024(21): 120-123.

[2]孙克同. 地勘单位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建工作[J]. 中外企业文化,2021(5): 88-90.

[3]曾慧钢. 新媒体视域下的地勘单位政工工作路径研究[J]. 区域治理,2020(48):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