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与幼儿文化认同培养研究

作者

丁肇琪

敦化市第五幼儿园

1 基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策略

1.1 语言区:创设传统文化语言情境,提升幼儿表达能力

(1)传统文化绘本投放:选择适合幼儿的绘本,如《过年啦》(介绍春节习俗: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小粽子的奇妙旅行》(讲述端午节粽子的故事,融入不同地区的粽子特色)、《中国传统节日》(简单介绍中秋、清明等节日的由来与习俗)。绘本画面需色彩鲜艳、内容简单,配有简短文字,方便幼儿自主翻阅或与同伴共读。

(2)传统童谣互动活动:收集经典传统童谣(如《拍手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制作“童谣卡片”(配有童谣文字与对应的图片,如《摇啊摇》卡片配“外婆家的传统木房子”图片 ) 在语言区开展“童谣跟读”“童谣表演”活动,幼儿可拿着卡片边念童谣边做动作(如念到“摇啊摇”时做摇晃的动作),也可邀请同伴一起表演,提升语言表达与肢体表现能力。

1.2 美工区:融入传统民间艺术,培养幼儿审美与动手能力

(1)剪纸艺术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剪纸内容,小班幼儿可进行“撕纸”(提供印有简单图案的彩纸,如小灯笼、小花,让幼儿沿轮廓撕下来);中班幼儿学习“简单剪纸”(提供安全剪刀与正方形彩纸,教幼儿剪“窗花”“五角星”);大班幼儿尝试“主题剪纸”(如围绕“春节”主题,剪“福字”“小老虎”“鞭炮”)。同时,在美工区展示不同地区的剪纸作品(如陕北剪纸、广东剪纸),让幼儿感受剪纸艺术的多样性。

(2)传统泥塑创作:提供彩泥、陶泥等材料,引导幼儿制作传统形象:小班幼儿制作“传统美食”(饺子、汤圆、包子,用彩泥搓圆、压扁即可完成);中班幼儿制作“传统玩具”(拨浪鼓、小木马,用彩泥塑造简单造型,搭配小木棍等辅助材料);大班幼儿制作“传统人物”(如穿着传统服饰的小朋友、十二生肖形象)。制作完成后,将作品陈列在美工区“传统文化展示角”,让幼儿感受创作的成就感。

1.3 角色扮演区:模拟传统生活场景,增强幼儿文化体验

(1)“传统美食坊”主题:创设“饺子馆”“汤圆铺”等场景,提供彩泥(模拟面团、馅料)、塑料餐具(碗、筷子、勺子)、传统美食图片(贴在墙面作为参考)。幼儿扮演“厨师”“顾客”,“厨师”用彩泥制作“饺子”“汤圆”,询问“顾客”“要甜汤圆还是咸汤圆”;“顾客”则模仿点餐、付款的过程,在互动中了解传统美食的制作与食用场景。

(2)“传统节日”主题:结合节日创设场景,如春节时创设“春节客厅”(摆放小灯笼、春联、福字,提供饺子模具、彩纸),幼儿扮演“家人”,一起“贴春联”(用彩纸制作简易春联贴在墙面)、“包饺子”(用彩泥制作)、“给长辈拜年”(模仿拜年的动作与语言,如“爷爷奶奶过年好,祝您身体健康”);中秋节时创设“中秋赏月台”(摆放月亮图片、月饼模型、小兔子玩偶),幼儿扮演“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月”“听嫦娥奔月的故事”。

1.4 建构区:搭建传统建筑与场景,发展幼儿空间与创造能力

(1)传统建筑认知与搭建:先通过图片、视频让幼儿认识常见的传统建筑(如故宫角楼、天坛、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陕北窑洞),讲解建筑的简单特点(如角楼有翘起来的飞檐、窑洞是半圆形的)。再提供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小班幼儿用大型泡沫积木搭建“简单的传统房子”(如方形的墙、三角形的屋顶);中班幼儿用中型积木搭建“传统建筑局部”(如小桥、小亭子的屋顶);大班幼儿用多种材料(积木、纸盒、瓶盖)搭建“完整的传统场景”。

(2)传统文化场景再现:结合传统节日或民间故事,搭建对应的场景。例如围绕“端午节”搭建“龙舟比赛”场景:用长纸盒做龙舟船身,瓶盖做轮子(方便移动),幼儿扮演“划手”在“龙舟”旁模拟划桨动作;围绕“西游记”故事搭建“花果山”场景:用积木搭假山,

绿色纸条做树叶,小猴子玩偶放在“山”上,幼儿扮演“孙悟空”“小猴子”在场景中玩耍。

通过场景搭建,让幼儿在创造中加深对传统文化场景的认知。

2 基于传统文化区域活动的幼儿文化认同培养路

2.1 感知体验:让幼儿直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感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用“看、听、闻、摸”等多种感官接触传统文化:在语言区听传统童谣的旋律,看绘本中传统节日的画面;在美工区摸剪纸的纹理、感受彩泥的质感;在角色扮演区穿传统服饰的柔软布料,闻“传统美食”(如仿真饺子、汤圆)的香味(安全的香薰材料);在建构区观察传统建筑的造型,触摸积木搭建的“飞檐”。多感官的感知体验,能让幼儿对传统文化形成直观、生动的印象,初步产生“喜欢这种文化”的情感。

2.2 实践操作:让幼儿在动手中深化文化认知

实践操作能让幼儿将感知到的文化内容转化为自身经验,在区域活动中,教师需引导幼儿主动动手参与:在美工区不仅让幼儿看剪纸作品,更要教他们剪简单的图案,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剪纸需要对称、需要沿线条剪”;在建构区不仅让幼儿看传统建筑图片,更要让他们用积木尝试搭建,在搭建中发现“角楼的飞檐需要斜着放积木才能搭出来”;在角色扮演区不仅让幼儿看传统美食,更要让他们用彩泥制作,在制作中了解“饺子需要先搓圆、再压扁、最后包馅”。通过动手操作,幼儿能更深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细节,形成更稳固的文化认知。

2.3 情感共鸣:让幼儿在互动中建立文化情感

情感共鸣是文化认同的核心,通过区域活动中的互动,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内涵:在角色扮演区“过春节”时,幼儿扮演“家人”一起“贴春联”“拜年”,教师引导幼儿说“祝爸爸妈妈新年快乐”,让幼儿感受“春节团圆、祝福”的情感;在语言区分享《孔融让梨》故事时,引导幼儿讨论“孔融为什么把大梨让给别人”,让幼儿理解“谦让”的传统美德,产生“我也要像孔融一样懂事”的情感;在美工区制作“生肖手工作品”时,教师问幼儿“你属什么生肖?你家里人属什么生肖”,让幼儿将传统文化与自己的家庭联系起来,产生“传统文化与我有关”的归属感。这种情感共鸣,能让幼儿从“喜欢传统文化”上升到“认同传统文化”,初步建立文化归属感。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聚焦于基于传统文化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创设对幼儿文化认同培养的重要意义与实践路径。通过对园内多个区域围绕传统文化元素展开的活动创设实践探索,我们发现,丰富多彩且贴近幼儿生活的区域活动,如充满民俗风情的美工区、蕴含传统智慧的建构区、讲述经典故事的语言区等,能够以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他们幼小的心田。

参考文献:

[1]李万娟.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策略分析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 (05): 98-100.

[2]邢莉莉,郭中然,付荣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调查研究 [J]. 幼儿教育, 2025, (Z3): 20-24.

[3]何燕梅. 地方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实践研究 [J]. 甘肃教育, 2025, (04):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