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

作者

黄杰明

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古城小学校 047600

引言:

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不断向着“核心素养”“思维能力”“实践运用”等目标靠拢。学生是否具备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判断其数学素养是否达标的核心标准之一。现实教学中,许多学生表现出对数学的抵触心理,甚至形成惧怕数学、被动学习的习惯。这种状况一方面源于学生本身学习策略的缺失,另一方面也与教师教学方式、课堂文化氛围、任务设置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跳出“只教知识”的思维范式,转向“唤醒学生学习内驱力、激发其主动探究”的教学路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教学实践中常见问题与优化方式,明确在教学中如何科学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实现数学教学质效的双重提升。

一、营造支持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

1.1 构建鼓励思维表达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首先建立在课堂是否“愿意说”“敢于想”的氛围基础上。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摒弃“标准答案唯一”“只奖励正确”的固有思维,给予学生更多表达不同思路、尝试多种解法的空间。例如,在教授“方程求解”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向出发尝试列式,允许一定的推理错误,并通过引导性追问让学生自我修正,从而强化其思维能力和表达勇气。小组合作探究也是营造思维氛围的重要方式,不仅能提高参与度,还能通过同伴互助强化逻辑表达和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1.2 优化学习资源与任务设计

在教学资源与任务的安排上,教师应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科技工具与多元任务,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使用数形结合的思维工具、动态几何软件、生活情境模拟题等方式,可提高学生对任务的参与热情与思维挑战。例如在“图形面积计算”单元中,设计“设计校园花坛”任务,不仅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运用面积公式,还促使他们考虑图形组合、数据合理性等综合要素,增强其探索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的设置应有梯度、能驱动思考、可形成成就感,避免过于简单或空泛,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思考的驱动力。

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因

2.1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与自我效能感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第一动力。数学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通过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提升吸引力。例如,在讲解“概率”概念时,可以设计抽签游戏或模拟彩票活动,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抽样空间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积极行为进行肯定反馈,哪怕是一个问题的合理猜测,也应给予表扬或鼓励。长期的情感支持和正向反馈会逐步增强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使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学好数学”,进而持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2 引导学生设定个性化学习目标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明确短期与长期的学习目标,使学习过程更具方向性与阶段性。如在学期初安排“数学成长记录册”,引导学生写下自己在某一知识点、技能或思维方法上的目标,并定期回顾、调整。在课堂教学中,也可结合任务设计“个人挑战目标”,如“我今天要独立解出一道带有分数的方程题”或“我要学会用图象表示函数关系”。个性化目标既是学生内在驱动力的外显,也是教学个性化、多元化的具体体现,能有效促进学生自我监控与反思,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强化学习策略指导与过程性反馈

3.1 教授有效的学习策略与方法

教师需将策略教学融入数学知识点的讲解中,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解决应用题过程中,教师可系统教授“关键字识别—变量提取—列式建模—解题反思”的策略链,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数学建模思维。在几何证明中,通过引导学生用“先找已知—再定目标—构建辅助线”的思维顺序,提高其分析复杂图形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策略外化为笔记图、思维导图等学习工具,提升其学习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只有将学习方法显性化、实用化,学生才能在新知识学习中更主动地调动已有策略,形成认知迁移。

3.2 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及时反馈

主动学习需要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除了期末测试和作业检查,更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思维轨迹和策略使用情况。可以通过随堂提问、课堂演板、同伴评价等形式进行动态检测,并给予即时、具体的反馈。例如在讲解“函数图象与解析式”内容时,针对学生画图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可即时给予板演指导、图象标准展示,并引导学生自我对照修正,促成其反思与成长。过程性评价应兼顾诊断性与激励性,既指出问题,又提供改进路径,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自我调节”状态。

总结:在数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是实现“学为中心”转变的核心任务。教师需从课堂文化、学习资源、任务设计、动因激发、目标引导、策略教学和评价机制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拓展与个性表达的教学生态。主动学习并非一蹴而就的结果,而是教师持续营造的氛围、学生反复尝试与建构的过程。教学改革的最终落点,正是使学生学会“为自己而学”,在不断尝试、反思、超越中,逐步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持续学习动力的数学学习者。这不仅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挑战,更是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黄丹. 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1, (12): 22-23.

[2]徐宝洁. 新入职高中数学教师教学中融入数学史困难的调查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3]陈永贵.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 [J]. 考试周刊, 2018, (2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