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基建背景下工程造价数据治理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陆展

国家能源集团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银川分公司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1

引言

新基建作为国家战略,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驱动,正重塑工程建设行业的生态格局;工程造价作为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在新基建浪潮下面临数据爆炸式增长的挑战。传统工程造价数据管理方式难以应对海量、异构数据的处理需求,导致数据孤岛、质量低下等问题频发,影响成本估算的准确性与项目实施的效率。在此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工程造价数据治理体系,不仅是顺应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更是优化资源配置、防范风险的关键路径。国内外研究中,数据治理理论已在金融、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但针对新基建工程造价场景的系统性探索尚显不足。本研究旨在弥补这一空白,通过理论推演构建治理框架,为行业实践提供学术指引。

一、新基建特征与工程造价数据治理的迫切性

新基建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驱动力,依托5G 网络、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工程建设向集成化与协同化方向深度演进。在此背景下,工程造价领域的数据生态发生根本性变革:一方面,项目全生命周期产生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涵盖设计参数、施工进度、材料价格、运维成本等多元异构信息;另一方面,传统以纸质文件和孤立系统为主的数据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实时性、动态性与跨主体协同需求,导致数据冗余与信息割裂现象加剧,严重制约成本控制的精准度与时效性。数据治理的缺失已成为新基建项目成本失控与决策滞后的关键诱因,亟需构建系统性治理框架以打通设计、采购、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数据壁垒,通过增强数据的可追溯性与一致性,为动态成本预警与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底层支撑。新基建的开放共享属性更要求打破部门间数据孤岛,实现跨层级、跨平台的数据融合,进一步凸显治理体系建设的战略价值。

二、工程造价数据治理的现存问题与挑战

当前工程造价数据治理面临多维结构性困境:数据采集环节存在源头分散化问题,勘察、设计、承包商等多方数据格式与标准不一,造成数据整合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数据质量层面,因人工录入偏差、更新滞后及验证机制缺失,导致错误率与缺失率居高不下,直接影响量价核算的可靠性;数据安全领域,隐私泄露、未授权访问及网络攻击风险伴随数字化进程持续放大,现有防护措施难以覆盖云端协同场景下的全链路威胁;治理机制方面,缺乏统一的责任主体与标准化流程,使数据清洗、存储与应用环节脱节,造成资源重复投入与治理效能弱化。特别在新基建技术快速迭代环境下,海量实时数据流的处理需求与传统静态治理模式的矛盾日益尖锐,加之复合型数据治理人才短缺及组织协同惰性,进一步增加了体系构建的复杂性。

三、数据治理体系构建的理论框架与逻辑基础

本文提出的治理体系以国际通行的DAMA 数据管理框架为理论基石,融合数据生命周期理论与系统论思想,构建“目标、结构、流程”三维逻辑主轴:目标维度聚焦数据资产化,通过提升一致性、可访问性与可信度,驱动工程造价决策科学化;结构维度采用分层架构,涵盖战略规划层、管理控制层与技术执行层,确保治理目标逐级传导;流程维度则贯穿数据规划、获取、存储、共享、应用及归档全周期,形成闭环管理链路。框架设计强调与新基建技术特性的适配性,例如基于元数据管理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语义对齐,利用主数据定义技术固化核心实体的统一标识,并引入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将隐私保护、合规审计等安全要求嵌入数据处理节点。该框架兼具工程管理实践性与信息技术前瞻性,为跨学科治理方案提供理论锚点。

四、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与技术支撑

工程造价数据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可归纳为四维协同机制:标准化规范体系主导数据定义与格式统一,建立覆盖分类编码、数据字典、接口协议的元模型规则库,消除信息语义歧义;全链路质量监控机制设计自动化校验规则集,对完整性、准确性、时效性实施多级阈值预警,并建立质量追溯反馈闭环;韧性安全防护体系集成加密脱敏、访问控制、行为审计技术,构建“采集、传输、存储”三位一体防护网,满足等保与隐私合规双重约束;智能应用引擎依托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造价预测、偏差分析、风险仿真模型,释放数据辅助决策潜能。技术支撑层整合云计算提供弹性算力资源池,区块链保障数据存证不可篡改,知识图谱实现关联关系挖掘,形成“云、链、图”融合的技术生态,为治理流程的高效执行奠定硬性基础。

五、实施路径与挑战应对策略

体系落地需采用“三阶递进”实施路径:初期启动阶段以组织建设与制度设计为先导,成立跨部门治理委员会,制定数据分级分类政策及权责矩阵,同步开展存量数据资产清查;中期深化阶段聚焦技术平台部署与标准渗透,搭建集成数据中台与质量监控仪表盘,通过沙盒测试验证标准适配性,并开展全员治理能力培训;长效运营阶段转向价值挖掘与持续优化,构建数据应用商店促进场景化服务输出,建立治理成熟度评估模型驱动螺旋改进。针对关键挑战需配套专项策略:通过设立联合 KPI 考核与数据共享激励制度破解部门协作壁垒;构建“技术培训、资格认证、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链缓解技能缺口;开发威胁情报平台实现安全风险实时感知与自适应响应。未来需关注边缘计算、联邦学习等新技术与治理流程的融合创新,持续提升体系智能水平。

结论

本研究系统构建了新基建背景下工程造价数据治理体系,有效应对了数据碎片化、质量缺陷及安全风险等核心问题。该体系以“标准化规范、全链路质控、韧性防护、智能应用”为支柱,依托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支撑,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价值挖掘的全生命周期治理。其创新性在于将DAMA框架与新基建技术特性深度耦合,通过元数据对齐、动态风控等机制提升数据的可用性与决策支持力。实践层面,体系通过三阶递进路径推动组织变革与能力升级,为工程造价精准管控提供方法论工具。研究表明,该治理体系不仅能降低项目成本超支风险,更可加速工程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未来需进一步探索智能算法在实时治理中的应用,并强化跨产业链数据协同机制,以适应新基建技术的持续演进。

参考文献:

[1]刘振国,李昕卉.工程造价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J].工程建设,2023,55(02):72-78.

[2]高淑玲.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工程造价数据处理与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19,45(08):201-202.

[3]布文秀.工程造价信息化中材料价格信息采集及数据挖掘处理方法研究[D].天津市:天津理工大学,2018.

[4]李文文,王志祥.建筑工程造价中的成本控制与效益最大化策略[J].价值工程,2024,43(24):76-78.

[5]张洋洋.建筑材料价格对建设工程造价的影响及风险管理方法探讨[J].居舍,2024,(24):143-145.

[6]叶梓.住宅建筑安装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居舍,2024,(24):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