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方法与实践

作者

陈静

广西柳州铁一中学 545000

引言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形成思维的重要途径。高中阶段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时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不仅关系到语文学科成绩的提高,更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审美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在当前教学中,部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偏弱,表现为阅读速度慢、提取信息不准、理解深度不足、对文本缺乏批判性思考等问题。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以题海战术为主,缺乏对阅读方法与策略的系统指导,教学目标与新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因此,探索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方法,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提出可行的策略,以期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一、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现状分析

当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课堂目标在实际落实中往往不够明确,过分强调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文本整体结构与深层含义的深入探究,使学生在阅读中停留在浅层认知的阶段。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依赖教师的提示,缺少自主分析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因而在信息提取上不够全面,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涵的理解也显得模糊和片面。受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中更倾向于训练解题技巧,以应对考试题型,而忽视了阅读素养、审美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逐渐降低,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受到限制,更难以通过语文学习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在教学理念、方法与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阅读教学模式。

二、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在提升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多学科的理论支撑,以确保教学路径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阅读理解并非对文本信息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主动加工和重组的过程,只有在积极的意义建构中才能真正实现理解的深化。从元认知理论的视角出发,学生在阅读中必须具备对自身思维活动的自我觉察和调节能力,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监控进展,及时调整策略,从而提高理解的准确性与效率。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阅读理解不仅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要途径,也是思维发展、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活动,学生能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提升人文素养与文化认同。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应以科学理论为根基,突出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的结合,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三、提升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方法

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探索与改进。教师应加强对阅读策略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略读、精读和寻读等方法,从而在面对不同文本时具备灵活的信息获取与筛选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并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针对不同体裁的文本,例如议论文、说明文和文学作品,教师应帮助学生把握各自的结构特点与语言风格,使其在理解时更具针对性与深度。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应突出互动交流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分享不同的观点,在交流中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逐步形成多角度解读的能力。评价方式也需要不断优化,应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重视学习过程,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调控,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实现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

四、实践路径与教学模式创新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需要在教学路径的构建上形成系统化思路。教学设计应以目标为核心,明确不同年级和阶段的能力培养重点,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理解技巧。教学内容应体现由浅入深的层次,引导学生在把握文本表层意义的同时,逐步过渡到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思想价值的探究,让学习过程更具深度。教学方式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探究式、讨论式与合作学习等模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思维活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阅读教学,不仅能拓展阅读资源,还能丰富学习空间和方式,增强学习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课堂组织形式上,可构建“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维互动模式,使学生在交流、分享与思维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通过这样完整的路径设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才能在知识、方法与素养的多维度上得到全面提升。

五、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的保障机制

为了确保提升策略能够落地见效,必须建立科学而完善的保障体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其中的核心环节,通过定期培训与研修活动,可以不断增强教师的阅读教学素养与学术研究能力,使其能够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推动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应发挥制度保障与资源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图书资源库,提供种类丰富、内容多元的阅读材料,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开设专题化的阅读课程,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升思维深度;通过营造浓厚的校园阅读氛围,使阅读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阅读兴趣与习惯。评价环节同样不可或缺,应建立科学合理的机制,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有机结合,形成“诊断—反馈—改进—提升”的循环模式,使学生在反思和实践中不断进步。家庭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家长通过积极的配合与合理的引导,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还能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结论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在理论引领下形成方法创新与机制保障的有机结合。从教学层面看,阅读策略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思维方法,在文本分析与信息提炼中形成更高层次的理解。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主动带着思考去阅读,增强探究性与批判性。课堂结构的优化与互动方式的改进,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阅读活动从单向接受转变为多向交流。在评价方面,引入多维度标准,关注思维品质、表达能力与探究深度,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学生的阅读水平。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学校在资源与环境上的支持、学生在学习态度上的转变,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推动阅读理解能力的整体提升。未来研究可立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化阅读特征,探索智慧课堂、学习数据分析等新型模式,为高中语文教育改革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李国华.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语文建设,2020(12): 45-48.

[2] 王晓峰.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中学语文,2021(06): 33-37.

[3] 张丽萍.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的路径探讨[J]. 课程教育研究,2022(04):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