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现代机械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作者

冯志成

湖北省路桥集团公路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56

引言

在信息化浪潮下,全球制造业加速转型,机械制造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生产模式难适市场对产品多样化、高精度和高效率的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作为多学科融合产物,成为行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它集成机械、电子控制等要素,构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系统,可提升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与前沿科技结合时,其潜力巨大。因此,剖析其应用现状与趋势,对行业发展意义重大。

1 技术优势

相较于传统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具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高精度,通过电子控制与传感器的协同作用,能够实时检测并补偿机械运行过程中的误差,显著提升装备的加工精度,满足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对精度要求极高领域的生产需求;二是高效率,通过自动化与智能化的结合,减少人工干预对生产流程的影响,实现装备的连续稳定运行,同时通过加工路径的优化,缩短单次生产周期,提升整体生产效率;三是高柔性,无需对机械结构进行物理改造,仅通过程序调整即可实现不同产品的加工切换,能够灵活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提升制造系统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能力。

2 现代机械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2.1 综合集成控制系统的构建

实现高效协同作业的核心策略在于构建一个综合性的集成控制系统。这要求将各类智能化的机械设备、传感器、执行器等单元融入一个统一的集成控制平台,实现远程操控与集中监控。在此基础上,依托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特别是总线通信技术,建立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总线技术如同生产系统的“神经脉络”,能够确保控制指令在设备间高效、准确地传递,极大地简化了通信流程,并提高了生产线的整体响应速度。通过这个高度智能化的集中控制网络,可以对生产流程进行精确到点的管理,根据实时数据灵活调整各设备的运行状态和参数,从而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调度与协同运作。

2.2 高精度加工的核心装备

数控机床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最典型的应用载体,其通过计算机控制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实现复杂零件的自动化加工。传统机床依赖人工操作,加工精度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而数控机床通过融合机械本体、伺服控制、传感器检测等技术模块,形成了高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的加工体系。在加工过程中,数控机床能够实现多轴协同运动,完成复杂曲面与精密结构的加工,同时具备自动换刀与自动补偿功能,可根据装备运行状态实时调整加工参数,避免因装备损耗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融入,数控机床还逐步具备了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能力,进一步提升了装备运行的稳定性与维护效率。

2.3 自动化生产的核心执行者

工业机器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执行层面的典型应用,其通过多关节机械臂与控制系统的协同,完成抓取、搬运、装配、焊接等复杂工序。随着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工业机器人已从早期的“示教再现”型,逐步升级为具备自主感知、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设备,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在机械制造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覆盖了生产全流程:在物料搬运环节,能够替代人工完成重型物料的转运与装卸,降低人工劳动强度与安全风险;在精密装配环节,凭借高精度的动作控制,实现微小零部件的精准装配,保障产品装配质量;在焊接加工环节,通过视觉检测与路径优化,实现焊缝的精准定位与稳定焊接,提升焊接质量的一致性。此外,随着人机协作技术的发展,工业机器人还能够与人工协同作业,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制造场景中的应用范围。

2.4 产品质量与设备安全的保障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检测与诊断领域的应用,主要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技术的融合,实现对产品质量的实时检测与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有效解决了传统检测方式“滞后性”与“主观性”的问题。在产品检测方面,视觉检测系统是核心应用形式,该系统通过工业相机采集产品图像,结合图像分析技术,自动识别产品表面缺陷与尺寸偏差,实现产品质量的快速筛查与判定,保障出厂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在设备诊断方面,状态监测系统通过各类传感器采集装备运行数据,结合数据分析算法,实时判断装备的健康状态,能够在装备出现故障征兆时及时发出预警,并分析故障可能的成因,为维修决策提供依据,避免因装备突发故障导致的生产线停工,保障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 现代机械制造中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3.1 提升技术应用的灵活性与兼容性

模块化设计是指将机电一体化设备拆分为多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各模块通过标准化接口连接,实现“即插即用”。传统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各模块高度集成,模块更换或升级需对整体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不仅成本较高,还会延长设备停机时间;而模块化设计通过功能拆分与接口标准化,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如需提升设备某方面性能,仅需更换对应的功能模块,无需对设备整体结构进行调整,大幅降低了设备升级改造的成本与周期。同时,模块化设计还能提升设备的兼容性,不同厂商的功能模块可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组合,根据生产需求灵活搭建定制化的设备方案,进一步提升制造系统的柔性与适应性。未来,随着模块化标准的逐步统一与完善,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模块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推动制造装备向“柔性化、定制化”方向深度发展。

3.2 从“自动化”向“自主化”转型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核心发展方向,其本质是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赋予设备“自主感知、自主决策、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从“被动执行指令”到“主动优化运行”的转变。当前,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智能化发展已逐步落地:在自主感知层面,通过多类型传感器的融合应用,设备能够全面获取生产环境、自身运行状态及产品加工过程的信息,为后续决策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在自主决策层面,依托深度学习算法,设备能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自主制定适配的生产策略,无需人工干预即可完成复杂加工任务;在自主学习层面,通过强化学习等技术,设备能够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根据历史运行数据优化自身性能,实现加工精度与效率的持续提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芯片算力的提升与算法的优化,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智能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数字孪生技术与机电一体化的结合,能够构建设备的虚拟映射模型,在虚拟环境中模拟设备运行状态,提前预测故障风险、优化生产流程,实现“虚拟仿真-实物生产-数据反馈”的闭环优化,推动制造过程向“自主化、智能化”全面升级。

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通过机械与电子控制的深度融合,重塑了现代机械制造的产业格局。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生产效率与精度的提升,更在于通过智能化、柔性化技术赋能,推动制造业向高效协同、自主决策的方向演进。

参考文献

[1]王高科.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制造智能化技术融合[J].模具制造,2025,25(02):193~195

[2]徐明明.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模具制造,2025,25(02):196~198

[3]范婧婧.试论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运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25,38(01): 83~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