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段学生碎片化时间写作能力培养研究
张秀秀
吉县东关小学 042200
一、碎片化时间的写作培养优势
(一)降低写作门槛
传统写作模式往往要求在固定时间段内完成一定篇幅的作品,这对学生的构思能力、文字组织能力和时间把控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容易让学生产生压力。而碎片化时间写作打破了这种束缚,不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系统性的构思。短时间的写作任务更侧重于即时表达,学生可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无需过分纠结于结构的完整性和语言的严谨性。这种轻松的写作氛围能让学生更愿意尝试,减少对写作的抵触情绪,让写作从一种负担转变为一种自然的表达行为,从而逐渐降低对写作的畏惧感,更轻松地迈出写作的步伐。
(二)增加练习频率
常规的写作训练由于受时间、场地等因素限制,频率相对较低,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稳定的写作手感。碎片化时间分布在一天中的各个角落,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就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练习机会。比如在课间、午休前、放学路上等这些零散的时间段,学生都可以进行简短的写作练习。即使每次练习的时间很短,积累起来的总量也相当可观。高频次的练习能让学生始终保持对文字的敏感度,不断熟悉文字的运用方式,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规律,就像每天坚持跑步能提高体能一样,频繁的写作练习能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三)贴近生活实际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碎片化时间大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这些时间段里,学生所经历的事情、产生的想法都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真实性。在碎片化时间进行写作,学生可以直接将眼前的事物、当下的感受作为写作内容,不需要刻意去寻找写作素材。比如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有趣景象、课间与同学的一次小互动、课堂上突然闪现的一个想法等,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这种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写作方式,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写作与生活的联系,明白写作是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从而让写出的内容更具真情实感,避免了空洞、虚假的表达。
二、小学语文高段学生碎片化时间写作能力培养策略
(一)设计微任务链,适配碎片化场景
微任务链是将写作目标分解为一系列相互关联、难度递增的小型任务,每个任务都能在较短的碎片化时间内完成。这种设计符合碎片化时间短而散的特点,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明确自己的写作任务,逐步达成写作目标。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微任务,学生可以在积累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同时,微任务之间的关联性还能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碎片化的写作练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微任务链。第一个任务,利用早晨到校后的 5 分钟,让学生写下自己知道的一个民间故事的名字,并简单写出这个故事中最吸引自己的一个角色,不用展开描述。第二个任务,在午休前的 10 分钟,让学生围绕上一个任务中写下的角色,写一句这个角色常说的话或者一个标志性的动作。第三个任务,在放学前的 8 分钟,让学生用一两句话描述这个角色在故事中做过的一件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微任务,学生能在碎片化时间里逐步深入了解民间故事中的角色,为后续完整讲述或改写民间故事积累素材和思路。
(
运用游戏化激励,提升持续参与度
游戏化激励是将游戏中的元素,如积分、等级、奖励、挑战等融入到写作培养中,利用学生对游戏的天然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胜心和好奇心,游戏化的激励方式能让写作练习变得更有趣味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写作任务转变为主动参与。通过设置不同的奖励机制和挑战关卡,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促使他们更愿意持续参与到碎片化时间的写作练习中,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在六年级上册“革命先辈”主题的写作练习中,我们可以开展“红色故事小达人”的游戏化活动。为学生建立积分制度,每在碎片化时间完成一篇关于革命先辈的小短文,就可以获得 10 积分,积分可以用来兑换“革命小勋章”。设置不同的等级,积累30 积分可成为“革命故事学徒”,60 积分成为“革命故事能手”,100 积分成为“革命故事小达人”。每月评选出“积分王”,给予在班级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还可以设置挑战任务,比如在 3 天内完成 3 篇不同革命先辈的故事片段,完成后可获得额外的“勇气徽章”。通过这样的游戏化激励,能有效提升学生在碎片化时间写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三)整合跨学科内容,拓展写作维度
写作能力的提升并非孤立存在,它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密切联系。整合跨学科内容,能让碎片化写作突破语文课本的局限,从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汲取养分。不同学科的特点为写作提供了多样化的主题和表达方式,比如科学课的观察记录、数学课的逻辑描述、美术课的创意表达等,都能成为写作的素材来源。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不仅能丰富写作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升综合运用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以五年级下册“说明文”单元为例,结合科学课“生物的生长”主题,我们可以设计跨学科的碎片化写作任务。在科学课观察绿豆发芽的实验后,利用每天课间的三分钟,让学生记录绿豆的生长变化,如“今天绿豆的芽比昨天长长了 2 毫米,豆瓣开始变绿”,这是基于科学观察的说明性文字;当绿豆长出叶子后,引导学生结合美术课学到的色彩知识,描述叶子的颜色层次,如“新叶的边缘是嫩黄色,中间透着淡淡的翠绿,像被阳光染过一样”,融入美术的审美表达;还可以让学生计算绿豆每天的生长速度,用数学语言描述生长规律,如“从发芽到长叶,绿豆每天平均生长1.5 毫米”。通过这样的跨学科整合,学生既能巩固其他学科的知识,又能在碎片化时间里练习不同风格的说明性写作,拓展写作的维度。
结语
碎片化时间为小学语文高段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开辟了新路径,优势在于以轻松的方式降低写作压力,以高频的练习积累表达经验,以生活的联结赋予写作温度。通过设计微任务链、运用游戏化激励、整合跨学科内容等策略,能让碎片化时间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中,需始终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避免将碎片化写作异化为新的负担。唯有让写作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成为一种自然的表达习惯,才能实现写作能力的长效提升,让高段学生在文字的世界里从容展现自我,感受表达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苟生.小练笔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生活教育,2024,(07):100-102.
[2]刘颖.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J].学园,2024,17(11):50-52.
[3]孟思杨.利用随文小练笔提升小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策略[J].辽宁教育,2024,(15):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