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石水解法制乙炔火灾爆炸危险性分析与对策
马红平
新疆美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 841000
引言
化工过程安全技术的创新发展对电石法制乙炔行业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经验型安全管理模式已难以应对日趋复杂的生产环境。本研究基于系统安全工程理论,构建电石水解工艺的风险评估模型,深入分析反应系统、储存单元和输送管线的潜在危险源,探索工艺优化与工程控制相结合的防控路径,为形成科学化、标准化的安全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1 电石水解法制乙炔工艺流程
1.1 湿法电石制乙炔工艺流程解析
电石水解法制乙炔采用湿式反应工艺,电石经破碎筛分后送入密闭发生器,通过精确控制水电比实现平稳反应。反应生成的粗乙炔依次经过冷却塔降温和多级净化系统,采用次氯酸钠氧化去除磷化氢、硫化氢等杂质,碱液洗涤中和酸性组分。净化后的乙炔经气柜稳压后进入压缩机系统,反应副产物氢氧化钙浆液通过沉淀压滤处理。全过程实施氮气保护,关键设备设置联锁控制。工艺控制核心在于维持稳定的反应温度与压力,防范电石局部过热或系统氧含量超标。
1.2 系统性危险源辨识方法
基于工艺过程开展危险源辨识需关注三类风险:物料危险性方面,电石遇水剧烈反应特性、乙炔分解爆炸倾向以及副产氢气的燃爆风险;设备失效方面,发生器密封泄漏、净化塔腐蚀穿孔以及管道阀门失效等机械完整性风险;操作控制方面,水电比失调引发的反应失控、氧含量监测失效以及紧急停车系统误动作等。采用HAZOP 分析方法系统识别各节点偏差,结合FMEA 评估设备故障模式。特别关注气体泄漏后的扩散路径与积聚区域,以及电气设备可能产生的点火源。
2 乙炔火灾爆炸特性事故机理
2.1 分子结构引发的链式反应风险
乙炔分子中碳碳三键的特殊结构导致其化学性质极不稳定。在无外界氧源条件下,分子内部储存的化学能可通过自分解反应剧烈释放。这种分解反应具有自加速特性,一旦引发便会形成持续的链式反应。金属杂质的存在会催化分解过程,特别是铜、银等金属与乙炔接触会生成对热和摩擦敏感的金属炔化物。系统设计中的金属部件选型不当或设备腐蚀产生的金属微粒都可能成为分解反应的触发点。这种固有的分子特性使得乙炔在储存和输送过程中需要特殊的防护措施。
2.2 宽范围爆炸极限的管控难题
乙炔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浓度范围跨度极大,从极低浓度到高浓度区间均存在燃爆风险。这种特性使得常规的浓度监测手段难以全面覆盖危险区间。泄漏气体在空间内的分布不均匀性导致局部浓度可能快速变化,从安全区域瞬间转变为危险状态。通风系统的设计需要特别考虑气体扩散特性,避免形成浓度积聚死角。传统的气体检测报警阈值设置方法对乙炔气体存在明显局限性,需要开发更灵敏的监测技术。
2.3 多元点火源的防控复杂性
乙炔极低的点火能量阈值使得生产系统中存在多种潜在点火源,静电积累是常见风险,设备表面电荷积累、粉体流动带电都可能产生引燃火花。机械摩擦产生的热量和火花同样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含有金属部件的设备运转时。电气设备即使符合防爆标准,在长期运行中也可能出现性能劣化产生放电风险。这些多元化的点火源使得防控措施必须全面覆盖所有可能的引燃途径,任何单一防护手段都无法确保系统安全。
3 电石水解法制乙炔火灾爆炸对策
3.1 工艺系统本质安全化改造
通过工程技术手段降低系统固有风险是防控基础,优化发生器结构设计,采用多级串联式反应室分散放热强度。设备材质严格禁用含铜合金,优先选用不锈钢等惰性金属。管道系统布局减少直角弯头,避免局部湍流产生静电。设置分布式氮气保护装置,维持关键设备微正压环境。安全泄放系统按最大可信事故工况设计排放能力,泄放口引至专用火炬系统。电气设备选型匹配爆炸危险区域等级,确保防爆性能可靠。这种本质安全改造从源头削减风险,提升系统抗扰动能力。
3.2 智能监测预警体系构建
建立全覆盖的泄漏监测网络,集成红外、电化学等多原理传感器。监测点位重点覆盖法兰、阀门等易泄漏部位,数据采集频率达到秒级。智能算法实时分析浓度变化趋势,识别早期泄漏特征。预警系统设置多级响应阈值,低浓度预警启动排查程序,高浓度报警触发联锁动作。视频监控与气体监测联动,实现泄漏源快速定位。数字孪生平台模拟气体扩散路径,预测危险区域演变。这种智能化监测大幅提升风险早期识别能力,为处置争取关键时间。
3.3 点火源系统化管控技术
全面识别并控制潜在点火源是防爆关键,爆炸危险区域内电气设备统一采用本安型或隔爆型结构。机械设备加装静电消散装置,旋转部件使用防静电材料。工具采用铍铜合金等不发火材质,禁用普通金属工具。工艺操作严格管控流速,避免流体静电积累。防雷系统覆盖全厂区,接地电阻定期检测。建立动火作业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气体检测与作业监护。这种系统化管控消除各类点火源隐患,切断爆炸触发条件。
3.4 应急响应能力提升方案
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是事故防控最后屏障,设置多重紧急切断系统,可在中控室或现场关键点触发全厂联锁停车。惰性气体快速注入系统能在10秒内置换危险区域气体。消防系统配置高压细水雾和化学干粉双重灭火介质,适应不同火情需求。应急疏散通道保持全天候畅通,避难场所标识醒目。定期开展无脚本应急演练,重点检验指挥系统响应和部门协同。建立专家技术支持机制,复杂事故即时启动专业支援。这种立体化应急体系确保事故状态下损失最小化。
3.5 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构建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体系是防控根本,实施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风险管控职责。操作规程细化到每个动作步骤,关键操作执行双人确认。建立设备完整性管理程序,定期开展腐蚀检测和密封评估。安全培训覆盖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突出乙炔特殊危险性教育。隐患排查治理形成闭环管理,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安全绩效与考核奖惩直接挂钩,强化责任落实。通过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管理常态化,持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石水解法制乙炔的火灾爆炸防控需要建立多层级防护体系。未来应强化工艺本质安全设计,深化智能监测技术应用,完善应急预案演练机制。同时要推动设备可靠性管理与人员行为规范协同发展,构建涵盖技术、管理和文化的综合防控网络,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防的转变,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陈婉婷.H 公司乙炔车间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22.
[2]陈凯伟.浅析密闭式低压发生器湿法制乙炔的火灾爆炸危险性及其安全技术对策[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0,(04):273-274+276.
[3]金满平,孙峰,朱云峰,郭璐,黄飞.电石遇潮湿空气易燃危险性的评估方法及预防措施研究[J].安全、健康和环境,2020,20(01):26-30+54.
[4]唐佑绵,刘涛,刘书君,胡纪平.意外撞击下移动气压焊轨车火灾爆炸风险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9,38(08):1152-1156.
[5]周娟.唐山偶联硅业危险源辨识与防控技术[D].华北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