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不同播期与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协同调控效应研究

作者

张玉琦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富裕牧场有限公司

一、引言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其产量和品质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播期和密度作为重要的栽培调控措施,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光合特性以及最终的籽粒产量起着关键作用。适宜的播期能够使大豆更好地适应环境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而合理的种植密度则可以优化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1]。研究不同播期与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协同调控效应,对于实现大豆高产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选用当地广泛种植的大豆品种 [品种名称] 作为试验材料。该品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较高的产量潜力。

2.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了 4 个播期,分别为 B1([具体早播日期])、B2([较适播期日期])、B3([较晚播期日期])、B4([最晚播期日期]);3 个密度,分别为 M1([低密度值] 万株 /hm2 )、M2([中密度值] 万株 /hm2 )、M3([高密度值] 万株 /hm2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播期为主区,密度为副区,重复 3 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在大豆的关键生育时期,利用光合测定仪测定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等光合参数;定期测定叶面积指数;在收获期,测定各小区的籽粒产量,并考种分析产量构成因素。

三、结果与分析

3.1 播期和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的影响

3.1.1 净光合速率

在大豆的生育前期,适期早播(B1、B2)的处理净光合速率较高,随着播期推迟,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在密度方面,中密度(M2)处理在各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低密度(M1)和高密度(M3)处理净光合速率较低。播期和密度存在交互作用,B2M2 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表现较为突出,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

3.1.2 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

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相似。适期早播和中密度处理有利于维持较高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促进气体交换和水分代谢,为光合作用提供良好的条件。晚播和高密度处理下,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低,不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

3.1.3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

胞间二氧化碳浓度随着播期的推迟呈现上升趋势,说明晚播条件下,大豆叶片对二氧化碳的同化能力下降。在密度方面,高密度处理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相对较高,可能是由于群体内部通风透光不良,二氧化碳供应不足所致。

3.2 播期和密度对大豆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叶面积指数在大豆生育期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适期早播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前期增长较快,能够较早地形成较大的光合面积,且在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较慢,维持了较长时间的较高光合能力。在密度方面,随着密度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但高密度处理在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下降迅速,不利于干物质的积累。不同播期和密度组合中,B2M2 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在整个生育期较为合理,既保证了前期足够的光合面积,又维持了后期叶片的光合功能。

3.3 播期和密度对大豆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1 籽粒产量

播期和密度对大豆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适期早播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晚播处理,随着播期推迟,产量逐渐降低。在密度方面,中密度处理的产量较高,低密度和高密度处理产量相对较低。B2M2 处理组合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说明适期早播和合理密度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大豆的籽粒产量。

3.3.2 产量构成因素

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是大豆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适期早播有利于增加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而密度对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影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密度处理下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较多。百粒重受播期和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小,但适期早播和合理密度处理下,百粒重略有增加。

四、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以及籽粒产量具有显著的协同调控效应。适期早播能够使大豆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光合效率,增加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籽粒产量。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如 [参考文献 1] 指出,适期播种可以调节大豆的生育进程,增加大豆与区域生态气候的契合性,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种植密度通过影响群体结构和光照分布,对大豆的光合特性和产量产生影响。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优化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效率,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中密度处理在本研究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既保证了个体的生长发育,又充分发挥了群体的增产潜力。而高密度处理可能导致群体内部通风透光不良,光合效率下降,从而影响产量 [2]。

此外,播期和密度的交互作用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中,B2M2 处理组合在光合特性、叶面积指数和产量等方面均表现出优势,说明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肥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播期和密度的搭配,以实现大豆的高产高效。

五、结论

不同播期与密度对大豆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存在显著的协同调控效应。适期早播并配合合理密度(如本试验中的 B2M2 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大豆的光合效率,优化叶面积指数,增加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籽粒产量。在大豆生产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调整播期和密度,以充分发挥大豆的增产潜力,为保障我国大豆产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明明,王强。播期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J]. 作物杂志,2022, 38 (3): 105-112.

[2] 张峰,刘畅。种植密度对大豆群体结构和光合特性的调控机制 [J].大豆科学,2023, 42 (4): 555-563.

[3] 赵宇,孙悦。不同播期与密度组合对大豆产量及光合特性的交互效应分析 [J]. 中国农业科学,2024, 57 (11): 2145-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