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用超声检查诊断白内障的效果分析

作者

周英辉

德惠市人民医院 吉林德惠 130300

白内障是一种致盲性眼病,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白内障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对白内障做到早期精准诊断有利于早期治疗和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1]。以往对于白内障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以对晶状体浑浊情况进行直观观察,然而容易受到瞳孔粘连以及角膜浑浊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对于复杂病例的诊断局限性较高。超声属于无创性的影像学技术,其操作便捷、无辐射[2],并且可重复性强,有利于显示患者的晶状体厚度以及浑浊状态,本文将探究对于白内障患者通过应用超声检查的疾病诊断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研究样本为本院 2024 年 1 月 ~2025 年 3 月 60 例疑似白内障病例,男 32 例、女 28 例;年龄 56~79 岁,均值( 67.62±4.75 )岁;身体质量指数(BMI) 17.6~28.6kg/m2 ,均值( 22.62±1.86 ) kg/m2

1.2 方法

60 例疑似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方法为:检查前需要向受检者介绍超声检查的流程、配合要点,提升其依从性,在检查前 10 分钟给予散瞳处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并配合高频线阵探头,频率10~15MHz ,受检者保持仰卧体位,使其头部固定,同时眼睛维持自然闭合状态,耦合剂于超声探头表面进行均匀涂抹,超声探头沿受检者眼球水平方向进行移动,首先由眼球鼻侧直至颞侧进行扫查,对于晶状体的形态、厚度和浑浊等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之后沿眼球垂直方向进行缓慢移动,最后进行斜向扫查,即超声探头与受检者眼球轴线维持 40 角进行扫查。由两名高年资的超声科医师进行双盲法阅片,如若结诊断结果分歧需进行协商讨论,并给出一致性的诊断结论。

1.3 观察指标

将手术病理结果或者是临床追踪随访结果作为金标准,统计白内障的诊断结果,并计算超声对于白内障的诊断效能值,即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以 SPSS22.0 处理,计量资料的展现方式为均值 ± 标准差:( ),并行 χt 检验,计数资料的展现方式为 [n(%)] ,并行 χ2 检验, P <0.05 表示差异间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内障诊断结果统计

金标准结果证实 60 例疑似患者中白内障阳性 49 例,阴性 11 例;超声检查提示白内障阳性 48 例,阴性 12 例。超声对于白内障的诊断准确度为 95.00% (57/60)、灵敏度为 95.92%( 47/49 )、特异度为 90.91%(10/11)

表 1 白内障诊断结果统计

3 讨论

白内障在中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典型的致盲性眼病,在病情进展过程中其隐匿性较高,发病早期患者的晶状体浑浊度相对较轻,此时多数患者无显著的视力下降表现,然而随着病情进展,有明显的视物模糊或重影等现象时,患者的晶状体浑浊度已然较为严重,甚至进入中晚期,此时手术治疗难度大大提升[3],同时由于延误治疗容易引起不可逆性的视功能受损.这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影响。而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白内障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趋势,所以积极探寻精准高效的诊断措施提升白内障的诊断准确率至关重要,这有利于降低中老年人的致盲率,进一步改善其预后。从本次的分析结果来看通过应用超声检查对于白内障的各项诊断效能值均较高,其中准确度达到 95% ,特异度达到 90.91% ,而灵敏度也达到了 95.92% ,这也表明超声技术在白内障的诊断中效能优异,而这主要与超声技术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有关。超声技术的无创性以及无辐射特征,能够避免对患者造成检查创伤,与此同时还可规避常规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当中的局限性,依赖对晶状体表面进行观察,然而一旦患者具有眼睑闭合不全、瞳孔粘连等情况,比较容易造成视野遮挡,使得出现误诊和漏诊,利用超声技术配合高频线阵探头,可以快速穿透患者的眼部表层组织,可以对其晶状体内部结构进行清晰准确观察,还可对晶状体的厚度进行测量准确,评估浑浊的部位和严重程度,部分患者角膜透明度差,或者是瞳孔无法充分散大,利用超声的多方向扫查也能够获取完整准确的影像学信息,这为白内障的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利用超声技术对白内障进行诊断的效能值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芬,吕祥柱,王冉冉.多层螺旋CT 在单纯性眼球外伤性白内障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山西医药杂志,2024,53(23):1791-1794.

[2]赵骏,李亚楠,贾洪强,等.18MHz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黄斑前膜的临床诊断价值[J].国际眼科杂志,2025,25(01):144-147.

[3]胡金维,胡淑琼.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在白内障术后角膜后弹力层脱离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36):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