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教授分期论治慢性肾衰竭临证经验

作者

王立媛 王亿平 王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0

慢性肾衰竭属于一种由多种慢性疾病引发的肾功能逐渐减退乃至丧失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体内代谢废物和毒素无法有效排出,使得患者存在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情况。早期对慢性肾衰竭的治疗,主要以改善临床的症状为主,但慢性肾脏病疗程长、经济负担重,而中医药能有效延缓慢性肾衰进展,起到防治慢性肾衰竭的作用。教授则注重将中西医进行整合,并提出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理念,发挥提高患者接受度、改善临床症状以及标本兼治等优势。分期论治是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观念,其认为慢性肾衰竭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需要分阶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分期论治,可以更精准地把握治疗时机,从而提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

一、慢性肾衰竭的分期论治

中医将慢性肾衰竭称之为“关格”“水肿”“肾劳”,其病程较长,症状复杂。王亿平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初期病位在肺脾肾的位置,随着病情进展,逐渐波及五脏及相关脏腑[1]。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兼证,脾肾亏虚是其根本,而湿热内蕴则是其表象。在肺脾肾调节水液代谢及泌别清浊功能出现障碍时,会引发全身代谢紊乱和脏腑功能失司,从而导致慢性肾衰竭病情恶化。随着病情的不断深入,会导致脾肾衰败和湿浊水毒潴留[2]。对于慢性肾衰竭的分期论治,不同医家各有侧重,治疗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王亿平教授积多年临床经验,对慢性肾衰竭的分期治疗具有较为独到的见解,更注重固肾健脾益肺、清热利湿化浊、化瘀解毒并重。王亿平教授注重依据临床症状,将慢性肾衰竭分为早、中、晚三期,分期论治[3]。早期,强调益肾健脾、化湿浊,重在调理肾脏与脾胃功能,以固本培元。中期主要采用益肾调肝,除湿化瘀泄热之法,既清热又调补,双管齐下。晚期治疗则遵循阴阳双补、祛瘀毒的原则,强调整体调和,兼顾排毒,以期缓解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各期治疗通过进行针对性施治,从而凸显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理念。

二、分期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经典病案

(一)慢性肾衰竭早期的治疗

×某,中年男性患者,长期乏力,症状反复发作,近期加重,伴有头晕不适。生化检查结果显示,血肌酐、尿酸及尿素氮等指标均出现异常,其中血肌酐为 185.1μmoL/L ,尿酸为 524.1μ moL/L,尿素氮为 6.12mmoL/L 。同时,尿常规提示尿蛋白阳性。西医根据检查结果,将其诊断为慢性肾脏病 3 期。而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该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肾衰,辨证为舌苔脉。

王亿平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竭早期的主要问题是气虚,而脾肾衰虚则是其根本所在。在治疗时,王教授注重治病求本,采取益肾健脾、化湿浊的治法。方选补中益气汤进行化裁,重用黄芪以补益脾肾并增强其利水之效。党参则用于缓补脏腑渐衰之气,陈皮则能健脾理气调中。此外,药方中还包含白术、茯苓、泽泻、白花蛇舌草等药材,发挥健脾利湿降浊解毒的作用。大黄则用于解浊毒,而煅龙骨、牡蛎则能收敛增效。在治疗过程中,王教授还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方,酌加柴胡、郁金解郁,芦荟通便。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血肌酐、尿酸指标有所下降,血肌酐波动在 160μ moL/L~175μ moL/L,尿酸为 382.3mmoL/L,且尿蛋白减少,精神状态得到进一步改善。该患者的具体药方为:黄芪、牡蛎、煅龙骨各 30g,白术、大黄、陈皮、泽泻、五味子、茯苓各 10g ,党参 20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后期进行适当的增减。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后续加芦荟 1g、柴胡根 10g 、郁金 10g

(二)慢性肾衰竭中期的治疗

×某,中年女性患者,慢性肾脏病 4 期、2 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多年,近期下肢水肿等症状加重。生化检查发现,血肌酐为 297.5μ moL/L,尿素氮为14.67mmoL/L,血糖为 7.17mmoL/L 。西医经过详细检查,将其诊断为慢性肾脏4 期。而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辨证为慢性肾衰、肝肾气阴两虚兼有湿热证。

王亿平教授认为,对于慢性肾衰竭中期的治疗,应侧重于调肝益肾、清湿热[4]。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王教授采取益肾调肝、除湿化瘀泄热的治法。在药方选择上,以六味地黄丸与五皮饮为基础,进行个性化调整。熟地黄与山茱萸作为核心药材,旨在滋养阴精、强化肝肾功能;丹皮与泽泻协同作用,有助于促进体内湿气的排泄。冬瓜皮与陈皮等药材结合,有效促进体内水分代谢、消除水肿,并调节脾胃功能。此外,黄芪的加入进一步增强健脾、益气的效果,而薏苡仁与白扁豆则进一步强化除湿益气的功能。

在治疗的过程中,王教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灵活调整药方。当观察到患者舌色偏暗时,会增加桃仁与红花,以强化活血化瘀的效果;若患者出现睡眠质量问题,则会加入酸枣仁与五味子,以达到滋养肾脏、宁心安神的目的。此外,还配合灌肠用解毒泄浊颗粒以增泄浊解毒之效,同时予以西药调节血糖、控制血压。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通过按时复诊半年,发现血肌酐在 105μmoL/L 左右,精神状态也得到明显改善。该患者的药方包括大黄、冬瓜皮、泽泻、牡丹皮各 10g ,薏苡仁、玉米须各 30g 等,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后期还进行适当的加减。

(三)慢性肾衰竭晚期的治疗

× 某,中年女性患者,长期感到乏力,并伴下肢水肿。经过检查,确诊为慢性肾脏病 5 期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容易疲劳、腰部酸痛、双下肢呈现轻度凹陷性水肿、四肢温度偏低、口中微苦以及小便短黄等。门诊检查发现血肌酐为331.4μmoL/L ,尿酸为 527.3μmoL/L 。西医检查为慢性肾脏病 5 期、高尿酸血症。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该患者被辨证为慢性肾衰-阴阳两虚夹湿瘀证。王亿平教授认为,此阶段的患者气血阴阳均有所亏虚,还夹杂着瘀毒。因此,在治疗上需要注重气血阴阳的双补,并兼顾解毒祛瘀。基于此认识,王教授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在中药处方上,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特点,选用包含党参 20g ,炙桑白皮、僵蚕、泽泻、川芎、冬瓜皮各 10g,玉米须 30g 等多种药材的方剂。其中,党参用于补益肺脾,炙桑白皮和僵蚕有助于理脾气和消水肿,泽泻、玉米须和冬瓜皮则能泄湿浊,川芎、红花、桃仁等药材则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作用。同时,还使用碳酸氢钠片来碱化尿液,调节血尿酸水平。

在治疗过程中,王教授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药方。在患者出现咽痛、足跟痛等症状时,王教授减少附片的用量,并增加防风、蝉蜕、延胡索、丹参等药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血肌酐趋于稳定,波动在 197.0μmoL/L~260.0μmoL/L 左右,且尿酸为 385.2mmoL/L,水肿症状明显减轻,精神状态也得到改善。该治疗方案在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王亿平教授通过对慢性肾衰竭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分期论治的独特见解,不仅丰富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理论体系,更为临床实践提供宝贵的指导。通过结合经典病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王亿平教授的分期论治理念在实际应用中的疗效显著,不仅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进一步恢复患者的机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晓宁,王圣治,王柏森.基于 CiteSpace 的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可视化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4,38(09):140-143+159-161.

[2]李子涵,张琪琪,马晨稀,等.慢性肾衰竭通腑泄浊法衍义[J].世界中医 药,2023,18(06):817-822+827.

[3]余学,茅燕萍,王亿平,等.王亿平教授基于“肾脑相关”理论辨治慢性肾脏病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临证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23,32(03):70-72+77.

[4]戴荣,王亿平.王亿平治疗慢性肾衰竭钙磷代谢紊乱临床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03):432-435.

基金项目:1.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6 号)

2.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曹恩泽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245 号)

3. 安徽省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协同攻关项目(皖中医药发展秘[2021]70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