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浇筑工艺与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刘超
公民身份号码 142702199410141514
引言:装配式建筑是通过工厂化预制构件,现场装配而成的一种先进建造方式,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稳定、环保节能等优势,代表了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施工需要在预制构件吊装、接缝处理、灌浆连接等环节实现精准拼装,对浇筑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提出更高要求。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构件通用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浇筑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成熟可靠的管控体系,已成为制约行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一、构件吊装工艺与质量控制
预制构件吊装是装配式建筑施工的首要环节,直接决定后续接缝浇筑质量。构件吊装应遵循"平稳起吊、精准就位、可靠固定"的基本原则,采用与构件特性相适应的专用吊具,避免碰撞变形。大型异形构件宜采用多点悬吊方式,合理设置吊点位置,确保受力均匀。吊装前应对预埋件、预留孔洞进行检查验收,及时修补缺陷。就位时应借助经纬仪、激光测距仪等测量工具,控制安装偏差在规范允许范围内。临时固定应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等可靠措施,严禁使用脚手架、斜撑等不牢固支撑。
为保障预制构件吊装质量,应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落实"三检"管理要求。施工前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开展技术交底,组织关键岗位操作人员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吊装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强化安全防护,杜绝野蛮施工。吊装完成后应及时复核构件位置、标高,确认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脱钩。针对吊装易发问题,应制定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二、接缝浇筑工艺与质量控制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之间多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接缝处的浇筑施工质量事关结构整体性能。接缝浇筑应在构件就位并经检验合格后进行,浇筑料应选择可泵送、早强、微膨胀、高流动性混凝土,并掺入减水剂、速凝剂等外加剂,以改善和易性,缩短凝结硬化时间。在严寒和酷暑季节施工时,应采取掺入防冻剂或降温剂、遮阳降温等措施,控制灌浆温度在5\~35℃范围内。
浇筑前应对接缝部位进行清理,疏通预埋管道,并用湿布包裹 24h 以上,防止吸水。灌浆应连续进行,灌注压力控制在 0.2~0.4MPa ,确保饱满密实。灌浆完成后应采用聚乙烯薄膜覆盖养护,同时适当洒水保湿,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导致收缩开裂。拆模时间应通过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确定,一般不宜少于3d。
为保障接缝浇筑质量,应结合灌浆料性能、外加剂品种、施工工艺等因素,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开展试配试验,选择粘聚性好、流动性高、浇筑友好型配方。浇筑过程应安排专人盯控,采用压力泵连续匀速灌注,避免间断和憋压。浇筑完成后应对接缝部位进行可靠封堵,防止串浆和漏浆。同时应做好成品保护,避免后续施工对接缝造成破坏。养护期间应加强温度监测,超出规定范围时及时调整养护措施。拆模后应对接缝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发现蜂窝麻面、露筋等缺陷应及时修补。
三、混凝土工艺与质量控制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材料性能及施工工艺质量直接影响结构安全和耐久性。应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选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 的硅酸盐水泥,粗细骨料应洁净、级配良好、强度满足要求。掺合料应选择粉煤灰、矿渣微粉等品质稳定的工业废渣,掺量不宜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 30‰ 。外加剂应选用性能可靠、与水泥相容性好的优质产品,并严格控制掺量。拌合用水应洁净无杂质,不得使用海水和污水。
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选用连续级配、中砂大石、富含细颗粒的骨料,提高堆积密度,降低胶凝材料用量。坍落度应控制在 160~220mm ,稠度得当,确保振捣密实。水胶比应低于 0.40,以提高强度和韧性。水泥用量不宜超过 450kg/m3 ,以降低水化热和收缩。外加剂掺量应通过试配比选,以改善流动性和保水性,延缓凝结时间,减少离析泌水。
浇筑施工应连续进行,并采用平仓振捣工艺,插入式振捣器宜采用50–60Hz 的高频振捣,振点控制在 300-500mm 范围内,振捣时间以表面无下沉、无气泡且泛浆为宜。浇筑过程中应对混凝土塌落度、离析泌水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应及时调整。浇筑完成应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洒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应少于 14d
为保障装配式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应从原材料、配合比、浇筑、养护等环节入手,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原材料应建立准入机制,严把验收关,确保品质稳定。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预制构件尺寸、结构类型、外加剂特性等因素影响,开展针对性优化。浇筑施工应编制专项方案,细化工艺参数,优化振捣方式,强化过程监控。养护期间应做好温湿度调控,根据强度发展情况确定拆模时机,避免过早承载。同时还应做好混凝土试块留置,定期开展强度检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为从根本上保障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还应着眼于质量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构建。首先应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职责权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控网络。其次应细化分解质量目标,将总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施工班组,确保质量责任落地。再者要完善质量考核机制,定期组织质量检查评比,将考核结果与工程款拨付、人员奖惩等挂钩,充分调动一线人员质量积极性。
在管理制度方面,应制定涵盖原材料采购、构件生产、运输存储、现场装配、浇筑养护等环节的操作规程和检验标准,使质量控制有章可循。质量检测方面,应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专职检测人员,实现混凝土、钢筋等主要材料以及关键部位施工质量的自检全覆盖。同时还应做好检测数据统计分析,及时发现质量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
此外,还应注重质量培训与教育,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开展质量知识学习,提高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针对新工艺、新材料,应编制相应的培训教材,开展针对性培训,切实提高一线作业人员的质量控制能力。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构建和有效运行,为装配式建筑的高质量施工提供坚实保障。
结束语
总之,装配式建筑施工对浇筑工艺及其质量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优化构件吊装方案、改进接缝灌浆材料、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规范浇筑和养护流程,可显著提高预制构件连接及结构整体质量。同时,还应建立专门的质量管理制度,细化质量目标和考核机制,强化全员质量意识,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施工全过程各环节。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其浇筑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水平必将进一步提升,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林峰. 建筑工程施工中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 [J]. 散装水泥, 2025, (02): 115-117.
[2]王宜涛,马健.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的工期管理与进度控制优化探讨[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5, (03): 151-153.
[3]马世轩,陈伟,刘伟民,等. 基于ANSYS分析在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J]. 建筑技术开发, 2024, 51 (09): 95-97.
[4]唐尚荣. 装配式建筑施工中浇筑工艺与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 (19):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