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数智化时代高校工会服务教师方式的创新研究

作者

刘玉 邬祎洁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市 201620

随着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高校工会作为教职工的“职工之家”,其服务质量和方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在数智化时代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工会服务教师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工会作为连接教职工与学校的重要桥梁,必须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工会工作,提高工会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以满足教职工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传统的工会工作模式往往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有效地覆盖到所有教职工。因此,高校工会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服务教师方式的创新,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一、数智化时代高校工会服务教师方式现状分析

1、数智化时代高校工会服务教师的方式类型

高校工会服务教师的方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多个方面,以满足教师们的不同需求。常见的高校工会服务教师的方式包括维护教职工权益、推进民主管理、提供职业发展支持、丰富教师精神文化生活、提供生活关怀、搭建交流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服务。

维护教职工权益和推进民主管理:代表教职工与学校行政部门协商,争取教职工的合法权益,如薪资待遇、工作环境等。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反映教职工的呼声。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发挥教职工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和监督作用。鼓励教职工参与学校各类民主活动,如选举、评议等。

提供职业发展支持:组织各类培训、讲座和研讨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设立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为教师提供职业规划、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咨询和辅导。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和提供生活关怀:组织文体娱乐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比赛、旅游活动等,丰富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设立教职工俱乐部或兴趣小组,鼓励教职工参与各类兴趣活动,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和友谊。设立教职工互助基金,为遇到困难的教职工提供经济援助。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帮助教职工解决法律纠纷。举办生日、节日等庆祝活动,为教职工送上祝福和慰问品。

搭建交流平台和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服务:建立线上交流平台,如工会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方便教职工获取信息和交流互动。组织线下交流活动,如座谈会、经验分享会等,促进教职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开发工会服务 APP 或小程序,方便教职工随时随地获取工会服务信息。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对教职工的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提供更为精准的服务。

2、 数智化时代高校工会服务教师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对称:尽管互联网为信息传递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在高校工会与教师之间,仍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工会可能未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相关政策、通知和服务信息给教师,而教师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获取这些信息。首先信息获取差异,工会可能通过其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电子邮件等渠道发布信息,但由于教师个人使用互联网的习惯、技术熟练程度、时间分配等差异,可能导致部分教师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工会发布的信息。其次是信息解读差异,即使教师获取了工会发布的信息,但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理解能力、兴趣关注点等差异,也可能导致对信息的解读存在偏差,从而影响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利用。再次是信息发布不全面,工会在发布信息时,可能存在遗漏或选择性发布的情况,导致教师无法获取完整的信息。例如,某些重要的政策变动或资源分配信息可能未得到及时发布,影响了教师的权益。最后是反馈机制不畅,如果工会没有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教师即使发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难以有效地向工会反映和寻求解决。这可能导致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2)沟通渠道不畅:虽然高校工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信息发布和交流,但现有的线上沟通渠道可能仍不够完善,导致教师与工会之间的沟通不够顺畅。首先互动性不足:即使高校工会建立了在线沟通平台,但如果缺乏互动性和即时性,也可能导致沟通渠道不畅。例如,工会网站可能只是单向发布信息,而没有设置留言板、在线客服等功能,使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回复或解决疑问。其次信息更新不及时: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新速度极快,如果高校工会的沟通渠道无法及时更新信息,就可能导致教师获取到的信息过时或不准确。这不仅影响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可能损害工会的形象和公信力。还有就是技术门槛高:部分教师可能由于年龄、技能等原因,对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存在困难,导致无法充分利用工会提供的在线沟通渠道。这可能会加剧教师与工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影响沟通效果。

(3)个性化服务不足: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关注点,但高校工会在提供服务时往往难以做到个性化。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缺乏个性化服务意识:部分高校工会在提供服务时仍采用传统的“一刀切”模式,没有意识到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导致服务内容缺乏针对性。其次服务内容单一:工会提供的服务可能主要集中在某些方面,如福利发放、活动组织等,而没有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例如,一些教师可能更关注职业发展、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支持,而工会可能未能提供足够的资源和机会。第三缺乏数据支撑:在数智化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可能。然而,部分高校工会在服务过程中可能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无法准确了解每位教师的需求和偏好,从而难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4)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尽管许多高校工会已经开始建设自己的信息化平台,但这些平台在功能、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此外,由于技术更新迅速,高校工会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自己的信息化平台,以适应教师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

(5)教职工参与度低:一些教师可能由于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对工会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这可能导致工会无法及时了解教师的需求和反馈,从而影响到工会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数智化时代高校工会服务教师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数智化时代高校工会服务教师存在的问题,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服务模式、数据能力、互动反馈机制以及组织文化与人员能力等方面的原因。

(1)技术更新与应用滞后,部分高校工会对互联网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在工会服务中的应用潜力。由于资金、人力资源等限制,高校工会在互联网技术应用方面的投入有限,难以支撑起先进、高效的在线服务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如果高校工会未能及时跟进并应用这些新技术,就可能导致服务手段落后,无法满足教师的需求。

(2)服务模式与理念陈旧部分高校工会仍然沿用传统的服务模式,如面对面咨询、纸质材料申报等,缺乏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模式的意识。在服务模式上,高校工会往往缺乏个性化服务意识,未能根据不同教师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3)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不足,数据意识薄弱:部分高校工会在日常工作中未能充分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缺乏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意识。数据处理能力有限:由于技术、人员等限制,高校工会在数据处理能力上可能存在不足,难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价值。

(4)互动反馈机制不健全,缺乏互动平台:部分高校工会未能建立起有效的在线互动平台,导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工会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反馈机制不完善:在收集教师反馈方面,高校工会可能缺乏完善的机制,导致教师的问题和建议难以得到及时回应和解决。

(5)组织文化与人员能力局限组织文化滞后:部分高校工会的组织文化可能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未能适应数智化时代的发展需求。人员能力不足:高校工会的工作人员在年龄、技能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部分人员可能缺乏互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和服务意识,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四、数智化时代高校工会服务教师方式的创新

1、建立在线服务平台

高校工会可以建立在线服务平台,为教职工提供便捷的服务。该平台可以包括教职工个人信息管理、权益保障、健康服务、学术交流等功能。通过在线服务平台,教职工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自己的工会权益、参与各种活动、获取健康知识等。同时,工会也可以通过平台收集教职工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服务内容和方式。

2、创新活动模式

在数智化时代,高校工会可以创新活动模式,如线上讲座、网络文化展览、在线运动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教职工参与其中,还可以提高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个性化服务

高校工会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教职工的需求和兴趣,为教职工提供个性化服务。例如,根据教职工的兴趣爱好推荐相关的活动和信息;根据教职工的工作压力和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等。个性化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教职工的需求,提高教职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4、智能化管理

结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高校工会可以实现更智能化的管理。例如,利用智能客服系统为教职工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教职工的需求和行为进行分析和预测;利用自动化工具对工会工作进行流程优化等。智能化管理可以提高工会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教职工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五、结论

数智化时代为高校工会服务教师的方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建立在线服务平台、创新活动模式、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现智能化管理等方式的创新,高校工会可以更好地满足教职工的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未来,高校工会应继续加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实践,为教职工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互联网平台也为工会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工会可以借此机会学习先进的工会工作经验和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静,“互联网 +”时代高校工会服务职工方式创新刍议[J] 山东工会论坛,2017.02 (23)

[2]吴桂峰,宗春燕,束长宝, “互联网 + ”时代高校工会服务教师方式的创新[J]教育观测,2020.04

[3]杨亚皇, “互联网 +”时代高校工会服务职工方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大学,2021(14)

[4] 张梦梦,朱红新, “互联网 +”时代高校工会服务职工方式的创新研究[J] 科技视界,2016

作者简介:刘玉,1975 年 11 月,女,汉族,上海,硕士,副教授

邬祎洁,1984 年3 月,女,汉族,上海,硕士,助理研究员

基金项目:2025年度工会理论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5GHYJ1